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的歷史演變

15世紀以來世界九強的歷史演變
定價:300
NT $ 261
  • 作者:齊世榮/主/編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18049265
  • ISBN13:9787218049267
  • 裝訂:442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重視歷史知識,把它看作是一種革命力量。列寧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總結歷史經驗,用歷史觀點去觀察問題。列寧還深刻指出,歷史不能割斷,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利用資本主義。「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並且用它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取得全部科學、技術、知識和藝術。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我們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同樣重視歷史知識,他們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都一貫重視對歷史經驗的借鑒和運用。毛澤東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他所說的歷史知識,既包括中國歷史知識,也包括世界歷史知識在內。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簡要論述了15世紀以來世界9個強國的歷史演變,總結其經驗教訓,以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考。各章作者都對相關問題作過專門研究。
 

目錄


第一章 16世紀的伊比利亞帝國
第一節 葡萄牙帝國
第二節 西班牙帝國
第二章 17世紀的荷蘭:「海上馬車夫」
第一節 荷蘭的興起
第二節 荷蘭的衰落
第三章 英國的稱霸世界和回歸歐洲
第一節 國家一統,初露鋒芒
第二節 全面創新,走向極盛
第三節 越過頂峰,回歸歐州
第四章 法國的稱雄歐洲和第三共和國的衰敗
第一節 立國之基:疆域與國家機構
第二節 興國之道:改革與革命
第三節 從全盛到衰敗
第五章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統一和第三帝國的滅亡
第一節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統一、工業化和走向戰爭
第二節 在戰敗中誕生的魏瑪共和國
第三節 暴興速亡的第三帝國
第六章 日本帝國的速興驟亡
第一節 歷史的轉折:倒幕和「王政復古」
第二節 明治天皇政府的富強之道
第三節 面臨走向何方的新抉擇
第四節 走上自取覆滅的不歸路
第五節 日本帝國的敗亡
第六節 日本帝國興亡的經驗教訓
第七章 蘇聯的建立、興盛和解體
第一節 十月革命和建國初期(1917一1924年)
第二節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和凝固(1924—1953年)
第三節 「解凍」、局部改革和僵化(1954—1985年)
第四節 走向資本主義道路和蘇聯解體(1985一1991年)
第一節 美國發展的歷程
第二節 美國興盛的原因
第三節 美國未來的走向
後記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重視歷史知識,把它看作是一種革命力量。恩格斯說:「他(指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學當作這種力量來加以利用,在他看來,他所掌握的淵博的知識,特別是有關歷史的一切領域的知識,用處就在這里。」①
列寧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總結歷史經驗,用歷史觀點去觀察問題。他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養成正確分析這個問題的本領而不致淹沒在一大堆細節或大量爭執意見之中所必需的,對於用科學眼光分析這個問題采說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他把俄國與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對比,得出經濟落後、以小農為主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比較容易,但要完全組織起社會主義社會就比較困難的結論。他寫道:「一個落後的國家開始革命比較容易,因為在這個國家里敵人已經腐朽,資產階級沒有組織起來,但是要把革命繼續下去,就需要萬分謹慎、小心和堅忍不拔。」①相對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之所以困難,是因為:「由於歷史進程的曲折而不得不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的那個國家愈落後,它由舊的資本主義關系過渡到社會主義關系就愈困難。這里除破壞任務以外,還加上了一些空前困難的新任務,即組織任務。」與俄國相比,西歐開始革命要困難得多,這是「因為在那里執政的,既不是像羅曼諾夫那樣的白痴,也不是像克倫斯基那樣的吹牛大王。而是資本主義的真正領導者」。但西歐國家革命以後,「要繼續下去卻容易得多。這是必然的,因為那里的無產階級在組織和團結方面要高得多。」③列寧還深刻指出,歷史不能割斷,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利用資本主義。「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並且用它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取得全部科學、技術、知識和藝術。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活。」④蘇俄在政治方面比英國、德國、美國這樣的國家都要先進,「但在組織像樣的國家資本主義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物質和生產上『實施』社會主義的准備程度方面,卻比西歐最落後的國家還要落後」,因此「不利用大資本主義所達到的技術和文化成就便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⑤1918年,他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的提綱中寫道:「樂於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十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義。」
我們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同樣重視歷史知識,他們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都一貫重視對歷史經驗的借鑒和運用。毛澤東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他所說的歷史知識,既包括中國歷史知識,也包括世界歷史知識在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講到文化問題時,就曾說過:「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①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高度重視借鑒外國的經驗。1-956年,他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說:應當承認,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同時,每個民族也都有它的短處。 「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貫穿《論十大關系》的基本思想是「以蘇為鑒」,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走自己的路。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