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筆記 第一編(全十冊)

全宋筆記 第一編(全十冊)
定價:1960
NT $ 1,705
  • 作者:朱易安 傅璇琮等/主/編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3-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4732026
  • ISBN13:9787534732027
  • 裝訂: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宋人筆記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龐大。據初步統計,現存宋人筆記約有五百余種,內容幾乎涉及宋代社會的各個領域,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化價值。
目前學術界和出版界已對一批主要的宋代史籍和詩文進行了整理,出版有《全宋文》、《全宋詩》、《全宋詞》。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學術界和出版界日漸重視對宋人筆記的整理工作,如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宋元筆記叢書》等。但迄今為止,尚無一部系統整理過的收羅齊全的宋人筆記總匯。因此,對現存所有宋人筆記進行系統整理,編輯出版一部《全宋筆記》。是一項很有價值的學術活動。《全宋筆記》整理出版後,連同《全宋文》、《全宋詩》等,宋代經整理的文獻資料基本上能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概貌,這對於發掘和發揮這批文獻的價值,方便學術研究,保存祖國文化遺產,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在程應繆等老一輩學者的率領下,曾經整理出版過《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文獻通考》等大型宋代史籍。多年來在宋代古籍整理方面積匯了一定的資料和經驗。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支持下,我們曾開展過用計算機對宋人筆記進行系統檢索的科研嘗試工作。經過多次討論和論證,我們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宋人筆記整理方向上。我們選了二十種宋人筆記進行試點,以《宋人筆記集成》為名申請立項,獲得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資助。在整理此二十種宋人筆記基礎上,我們將整理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所有現存宋人筆記,制定了全面承擔《全宋筆記》校點整理的工作計划,對現存五百種宋人筆記進行系統整理,計划分十編出版,每編收錄五十種左右宋人筆記。我們打算用五六年時間完成這項富有意義的工作。
我們的工作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指導和大力支持。我們的計划和試點土作也得到了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領導的關心和肯定。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給予了熱心的支持和幫助,向我們提出了不少指導性的建議。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華東師大圖書館、上海師大圖書館等單位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極大方便。此外,我們的整理工作還借鑒利用了不少學者的成果。大象出版社在日益市場化的出版形勢下,從整理國故,傳承文化遺產出發,毅然挑起了出版《全宋筆記》的重擔,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在此,我們謹向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和關心表示誠摯的謝意。
關於本書的編纂體例,特作如下說明:
有闊一筆記」的涵義,學界看法不一,我們取以下之說:筆記乃隨筆記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本書所收者,以宋人著述的筆記專集為限,未成專集的,散見的單條筆記不在
整理之列。筆記敘事雖或有所側重,然其內部並無嚴密體系,各條記事互不相關,表現了其信筆剳錄,敘事紛雜的特性。故凡題材專一,體系結構緊密的專集,雖亦有逐條敘事者,則已非隨筆之屬,如專門的詩話;陽錄;陽錄類的茶經、畫譜、名臣言行錄、官箴等,不在收錄之列。
宋人已有把當世筆記分類匯編成冊者,如《類苑》、《類說》之類。後人亦有《宋稗類鈔》、《宋人軼事匯編》等,此種書籍亦不收錄,但可從中輯佚,以補現存版本之缺。
本書所收筆記以宋朝人所撰為限,與宋朝同時的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所屬作者之筆記不收。本書收錄斷限,凡五代入宋以後有筆記者,則連帶收其入宋前的筆記。宋亡以前有筆記者,連帶收其入元後的筆記。
本書按作者世次分編出版,原書不存而由他書輯得者,則編入末編。
本書編次,原則上以作者生年先後為准;不知生年的,則參以科舉及第之年;未曾登第的,參以入仕之年;以上皆無考者,則以卒年為准;佚名或無生卒爵里可考者,依筆記反映的輿作者同時人的生活年代依次排列。然完全依作者的世次排列,會導致每冊書篇幅大小不一。故按出版要求,對作者的排序作適當調整,以求得每冊書篇幅相對均等。
每部筆記均由整理者撰寫一篇有學術價值的點校說明,內容包括作者小傳(凡正史有傳者,則略言之)、成書經過、內容評價、版本情況及源流、所用底本及校勘概況等等。
本書的編纂宗旨在於為學術界提供一套收羅齊全,便於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筆記資料。故全書不作繁瑣校勘,以是非校為主。筆划小誤顯系誤刻、誤抄者,徑改之,不出校。其他錯訛,據版本或他書校正,並附簡明校勘記。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見的通行本為主,以有價值的本子參校。
本書采用繁體字豎排,新式標點。原書有標目者,仍沿其舊;無標目者,不再擬定。段落文字過長者,據內容酌情分段。各書視具體情況編制目錄,列於書首。如屬殘佚之
書,則廣加搜羅逸文,盡可能從類書或他書中輯佚,補錄於書末,並注明出處。
 

目錄

全宋筆記 第一編 一
北夢瑣言 孫光憲撰
全宋筆記 第一編 二
清異錄 陶 谷撰
三楚新錄 周羽種撰
賈氏譚錄 張 洎撰
洛陽搢紳舊聞記 張齊賢撰
南唐近事 鄭文寶撰
江南余載 佚 名編纂
江表志 鄭文寶撰
全宋筆記 第一編 三
廣卓異記 樂史撰
江南野史 龍袞撰
五國故事 佚名撰
王文正公筆錄 王曾撰
全宋筆記 第一編 四
南部新書 錢易撰
近事會元 李上交撰
江南別錄 陳彭年撰
釣磯立談 史口撰
丁晉公談錄 傳為丁謂撰
全宋筆記 第一編 五
錦里耆舊傳 勾延慶撰
宋景文公筆記 宋祁撰
碧雲 舊題梅堯臣撰
儒林公議 田況撰
江幾雜志 江休
文正王公遺事 王素撰
筆說 歐陽修撰
歐陽文忠公試筆 歐陽修撰
歸田錄 歐陽修撰
全宋筆記 第一編 六
湘山野錄 釋文瑩撰
玉壺清話 釋文瑩撰
東齊記事 范鎮撰
御試借官日記 趙抃撰
春明退朝錄 宋敏求撰
全宋筆記 第一編 七
涑水記聞 司馬光撰
溫公瑣語 司馬光撰
全宋筆記 第一編 八
孫威敏征南錄 滕元發撰
韓忠獻公遺事 強至撰
蜀檮杌 張唐英撰
曾公遺錄 曾布撰
全宋筆記 第一編 九
東坡志林 蘇軾撰
補錄:商刻東坡志林 蘇軾撰
仇池筆記 蘇軾撰
漁樵閑話錄 題蘇軾撰
龍川志 蘇轍撰
龍川別志 蘇轍撰
全宋筆記 第一編 十
麈史 王得臣撰
晃氏客語 晃說之撰
楊公筆錄 楊彥齡撰
王氏談錄 王欽臣撰
青箱雜記 吳處厚撰
呂氏雜記 呂希哲撰
月河所聞集 莫君陳撰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就開始創議編纂《全宋筆記》。並將這一設想與專家們磋商、交流工止即得到文史學界的認同與支持,學者們不僅對這一計划提出不少寶貴的建議,有些還積極參與具體的點校工作。此後,這一項目又得到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這樣,這套《全宋筆記》就作為上海師大古籍研究所的重點科研選題,在校內外共同合作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歷經數年寒璁,現在第一編書稿,即從宋初的《北夢瑣言》起,至北宋中期的《月河所聞集》。約近五十種,已編定付印,即將面世。由此起步,編委會與大象出版社密切配合,按預定計划,每年分編出版,爭取在五六年內將現已大致確定的約五百種宋人筆記全部整理完成,齊全出書。
中國古代筆記的整理出版二一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就受到出版界的關心和支持。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古典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就出版遇好幾種唐宋筆記,如《隋唐嘉話》。《大唐新語》《唐國史補》。《唐摭言》《雲麓漫鈔》《南部新書》等,同時還印有《明清筆記叢刊》信北京中華書局則於同一時期編印有《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叢刊》《近代史料筆記叢刊》。近二十年來,筆記的出版則更多,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已有基礎上,更計划編印。上起漢魏,下迄清末,按漢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分批出版。中華書局則除已有的元明、清代、近代外,又增設《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已出有四十余種。其他出版社也陸續有單本筆記問世,如文學性強、頗有閱讀興味的晚明小品文性質的筆記《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已有好幾家出版社出版。
以上清況,應當說促使人們對這方面的文獻整理有進一步通盤的考慮,即擴大范圍,加強計划性,注意對某一朝代、某一歷史時期的筆記著作進行系統二兀整的輯集。這也就是《全宋筆記》的編纂設想得到學界與出版界首肯的基本原因。現在,除了這套《全宋筆記》外,學術界又有提出編《全唐五代筆記》。以與《全唐五代詩》《全唐五代》、《全唐五代小說》配合(見《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蘭一OO二年第三期《唐人筆記亟待整理》。現在《全唐五代筆記》已由原湘潭師范學院(現合並於湖南科技大學)中文系承擔,正在起動中。可以期望,遼金元、明、清各朝筆記總集的編纂,當也能引起相應的關注。
這應當說是二十一世紀古籍整理研究的一個新界。以宋代文獻來說,總集方面已出版的,先後有《全宋詞》。《全宋詩》《全宋文》。《全宋筆記》整理完成,則宋代文學的文獻資料,基本上就能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概貌(當然還可考慮輯集宋元話本小說)。由《全宋筆記》起動,引起其他歷史時期筆記總集的整理、出版,其意義當不僅限於文獻整理,應當說,這將會引起對筆記這一傳統門類作現代科學含義的總體探索。過去很長時期,與詩、文、詞、小說、戲曲等相比,筆記的研究是相對薄弱的,現在我們應當把筆記的系統研究提到日程上來。當前的筆記研究,可以考慮的,一是將筆記的分類如何從傳統框架走向現代規范化的梳理,二是如何建立科學體系,加強學科意識,把筆記作為相對獨立的門類文體進行學科性的探究。
筆記一詞,倒是很早就出現的,南朝蕭梁時劉勰《文心雕龍》在《才略》篇中,論建安時期作家時,說陳琳、阮瑪「以符檄擅聲」,徐干「以賦論標美」,劉楨情高,應場學優,然後說:一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丁儀、邯鄲,亦含論述之美。此處的筆記、論述,是與詩賦等韻文對稱的散文文體,雖然與後來唐宋時期的筆記,概念不同,但劉勰未將筆記與小說相連,是頗有識見的。因為在中國傳統目錄分類中,從來就不將筆記作為一個獨立門類來處理,而在具體論述中,又往往將筆記歸屬於小說,有時則統稱為筆記小說。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九丙部,將小說分為六類,前兩類是志怪、傳奇,後四種為雜錄)《世說新語》《唐語林》等)、叢談(《容齋隨筆》《夢溪筆談》等)、辨訂(《鼠璞》《肋編》等)、箴規(《家訓》、《世范》等)。這後四種所舉的書名,實際上即是現代意義的筆記。又如明顧元慶所輯《顧氏文房小說》,就收有唐劉鏈《隋唐嘉話》、宋龔頤正《芥隱筆記》等;同是明人的商璇,其小說類叢書《稗海》,即收有宋人筆記四十八種,及
宋人詩話二種。民國時期進步書局輯印的《筆記小說大觀》。更收有不少唐宋筆記。
宋洪邁《容齋隨筆》,其卷首自序謂:「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思之所之,隨即記錄,因其後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這就是說,筆記乃讀書所得,見聞所及,隨筆雜錄,不分先後,文筆自由,不拘形式。至於筆記的內容,唐李肇《國史補》在其短序中則有較確切的概述:「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二不勸戒,采風俗,助談笑。」,首次以「筆記」命名的北宋宋祁《宋景文筆記》,其書分三卷,上卷稱釋俗,中卷稱考訂,下卷稱雜說,全書大多為考訂名物音訓,評論古人言行,雜采文章史事。這些都應當說是符合我們現代意義的筆記內涵的。但筆記的分類歸屬,在古代書目著錄中,卻極為紛雜。
中國古代目錄著作,自《隋書·經籍志》確定以經史子集為四大部類,至清《四庫全書總目》,歷一千四百年,經過不斷調整,已正式固定,成為典范。當然,現在編制古籍書目,從傳統習慣來說,是可以繼續使用這四部分類法的,但我們現在對古代文化與典籍文獻的研究,則應從現代科學分類的概念出發,而不能受四部分類的限制。如四部之首的經部,其《詩經》類,應屬於文學研究;《易經》類,應屬於哲學研究;《書經》類,應屬於歷史學研究;《小學》類,應屬於語言文字學研究。因此我們現在把筆記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就應擺脫傳統的框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