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講王陽明

楊國榮講王陽明
定價:114
NT $ 99
  • 作者:楊國榮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092385
  • ISBN13:9787301092385
  • 裝訂:194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介紹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普及讀物。王陽明心學在我國明代中葉以後的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書從史論結合的角度辨析、闡述了王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思想發展、歷史演變,及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重要影響。該書既有一定的學術深度,又具有較好的可讀性,適合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對中國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楊國榮:1957年10月生於上海,浙江諸暨人。1988年獲博士學位,1991年晉升為教授,1998—2000年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現為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聯理事、美國比較哲學雜志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編委、澳大利亞跨文化研究雜志Inter-Cultural Atudies顧問。1994—1995、1999—2000以及2002年分別在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作學術研究。
 

目錄

引言
第一講 心學形成的歷史前提
一、性即理及其他:形上本體的強化
二、心與理的緊張
三、徘徊於朱陸之間
第二講 心體的重建
一、心體與性體
二、心即理
三、成聖的內在根據
第三講 心與物
一、心物之辨的內在涵義
二、存在與境界
第四講 德性語境中的良知
一、德性的涵養
二、德性與道德行為
三、德性與規范
第五講 群己之辨
一、成就自我
二、人我之間
三、無我說
第六講 致良知
一、良知與致良知
二、本體與工夫
第七講 知行之辨
一、知行之序
二、知行關系的展開
三、知行合一與銷行人知
第八講 心學中的名言問題
一、心體與言說
二、名言與道
三、「說」與「在」
第九講 心學與晚明思想
一、泰州學派
二、童心說與個體原則
三、性體的回歸
四、致良知說的展開
五、東林學派與心學
第十講 明清之際的心學
┅┅
第十一講 心學的近代回響
後記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1883一1969)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觀念。他認為,在公元五百年前後,在古希臘、印度、中國和以色列等地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老子、孑L子,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精神財富。「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華夏出版社,土989年,第14頁)例如,歐洲的文藝復興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頭古希臘,使歐洲的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輝,而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的宋明理學(新儒學)在印度佛教的沖擊後,再次回歸孔孟,而把中國哲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思想家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相傳地推動著人類的歷史文化的發展。我想,上述雅斯貝爾斯關於「軸心時代」的觀念,可以對編這套《未名講壇》有一點重要啟示,這就是人類必須不斷回顧自己的歷史,重溫自己的文化傳統。人類的歷史是由人自身創造的,這中間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思想大師無疑是起著巨大的作用。如果我們能用准確而生動的語言寫出這些大師啟迪人的思想,應該能實現這套書《未名講壇》所希望的「讓大師走進大眾,讓大眾了解大師」的宗旨。

司馬遷說:「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者,未必盡同。」我們生活在今天,有志向實現自古以來人類的理想,重溫自古以來的人們走過的歷史歷程,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雖然世移事遷,現在和過去不一定都一樣,但總可以從古來的大師們的智慧中得到教誨。自古以來可以稱得上「大師」的應該是:既能以他的深邃的思想引導人,又能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他們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看看今天我們的社會,不能不承認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也許最為使人們擔心的是,由於物欲的驅動,讓許多人失去了理想,丟掉了做人的道理,這樣下去將是十分危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套《未名講壇》對我們將能起著以「大師」為榜樣,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能力,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為人類社會的福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