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藝術與文化史圖鑒

中亞藝術與文化史圖鑒
定價:119
NT $ 104
 

內容簡介

本書使用大量罕見或已經毀于戰火的藝術珍品資料,對古代西域的服飾、武器、鎧甲、人物繪畫等進行細致深入的比較研究和淺顯易懂的介紹。

書中圖片並列編排,易于對比理解。這是一本十分難得的介紹古代中亞藝術與文化的圖鑒。

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地帶。長期以來,反映這里豐富的古代物質、文化成果的圖像原作,普通讀者很難直接看到,也鮮有有關的著作面世。有鑒于此、雕塑等進行細致深入的比較研究,並配合大量的實物圖片加以說明。這是一本精美的圖鑒,供廣大讀者鑒賞。


阿爾伯特‧馮‧勒克科1860年生于柏林,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著名的探險家、掘寶人和東方學學者。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以《中亞古代佛教藝術》最具盛名。
 

目錄

序言
一 服飾
二 攻防武器
三 繪畫、雕塑、建築
參考文獻書目
注釋
 

《中亞藝術與文化史圖鑒》原書名為Bilderatlas zur Kunst undkulturgeschichte Mittel—Asiens,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著名的探險家、挖寶人、東方學學者德國人阿爾伯特‧馮‧勒克科(Albert vonLe Coq)撰寫的比較研究中亞藝術與文化的通俗性圖錄著作。

書中涉及的藝術品大多來自我國新疆等地和鄰近的中亞地區。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地帶,大量豐富的古代物質、文化成果有的源于西方,再傳到東方;有的源于東方,又傳到西方。它們到了新的地區之後,又有了新的發展。長期以來反映上述這些文化交流的圖像原作,大都為博物館和藝術品收藏家所獨有,普通讀者很難直接看到,也鮮有能通俗介紹說明這類東西的著作面世。正是有鑒于此,作者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國探險隊在我國西部(以新疆、甘肅為主)地區,以及中亞等地收集到的壁畫、雕塑等方面材料,對這一地區的古代服飾、武器、鎧甲、人物繪畫等進行細致深入的比較研究。作者精選各方面有代表性的珍貴圖片,在此匯總成一本簡明的圖集,並以通俗的方式介紹給讀者欣賞。

勒克科1860年生于柏林,父親是個制酒商人,家境富裕。自幼讀書不認真,由于種種原因而被學校開除。以後,被先後送到英國和美國,接受商業訓練,同時學醫。27歲時,他回到德國,加入他祖父創立的勒克科酒業公司。由于對經商沒有興趣,13年後,他賣掉了這家公司,移居柏林,進入東方語言學校開始學習阿拉伯語、突厥語、波斯語,以後又學習梵文,接受了系統的東方學訓練。1902年,在他已經42歲時方學成,之後進入柏林民俗學博物館印度部工作,成為該館不領薪水的職員。

同年,德國柏林民俗學博物館在軍火大王克虜伯等人的資助下,組織“普魯士皇家吐魯番探險隊”前往我國新疆等地進行所謂的考古探險活動,領隊為格倫威德爾。1903年,探險隊帶著大量珍貴的文物精品和豐富的考古信息返回柏林,引起世界範圍的高度關注。柏林民俗學博物館隨即著手準備第二次“探險”。1904年,由于格倫威德爾身體不適,勒克科被選為“德國吐魯番探險隊”隊長,先後領導了德國探險隊在我國新疆地區的第二、三、四次“探險”工作。

在新疆,勒克科想把他見到的一切文化寶藏都帶走,理由是“當地農民的無知、伊斯蘭教徒盲目反對偶像的愚昧和地震破壞”,他挑選的助手是精于切割、包裝的優秀技師,他們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大肆攫取新疆等地的古代文物,其中尤以古代佛寺壁畫數量最多,對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勒克科對待新疆等地古代文物的態度,是探險家式的,是尋寶和挖寶式的,並非嚴格意義的考古。

與他粗暴的文物劫掠行為相比,勒克科的學術研究卻細致踏實得多。得益于良好的東方學素養、刻苦研究的精神和勤奮寫作。勒克科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以七卷本《中亞古代佛教藝術》 (Diebuddhistische Spaetantike in Mittelasien,I—VII,,Bedin 1922—1933)最具盛名。

《中亞藝術與文化史圖鑒》使用大量罕見或已經毀于戰火的藝術珍品資料,對古代西域的服飾、武器、鎧甲、人物繪畫等進行細致深入的比較研究和淺顯易懂的介紹。書中圖片並列編排,易于對比理解。這是一本十分難得的介紹古代中亞藝術與文化的圖鑒。但是,由于作者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至上觀念,在論及東方文化時觀點多有偏頗。另外,本書的寫作年代在20世紀初,書中所謂印度的地理範圍包括現今印度、巴基斯坦全部,以及阿富汗部分地區。其他一些地域問題的描述也不夠準確。以上問題敬請讀者閱讀時予以注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