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人才選拔制度(上、下)

中國歷史上的人才選拔制度(上、下)
定價:720
NT $ 626
  • 作者:房列曙/主/編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47170
  • ISBN13:9787010047171
  • 裝訂:1011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論述了從原始氏族時期直到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史料豐富,論述全面,邏輯清晰,條理清楚,用詞謹嚴,是一本高質量的學術著作。

中國歷史上的人才選拔制度,從豎的方面看,有原始社會的「選賢任能」的民主制,奴隸社會的「世卿世祿」制,封建社會的察舉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實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近代社會的文官考試制度及公務員制度;從橫的方面看,有選官制、委任制、學校考試制與特殊人才選拔制等。從總體上看,中國歷史上的人才選拔制度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房列曙,男,1951,教授。獨著合著學術著作有《皖南一九四一》、《中國文化史》、《中國考試制度史》、《國共關系七十年》、《中國現代史》等學術著作,在《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安徽史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皖南事變若干史實考證》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主持省部級項目多項。著述多次獲獎。1999年獲曾憲梓基金會授予的「優秀教師獎三等獎。1998年主持國家社科項目《中國歷史上的人才選拔制度》。
 

目錄

序言
第一卷 中國古代
第一章 先秦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一節 氏族社會時期的人才選拔
一 能量和賢者的選拔
二 試用考察和選賢與能
第二節 夏商西周時期的世卿世祿制
一 鄉興賢能和貢士考察
二 任賢使能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招賢察能、養士與獎勵軍功
一 春秋時期的招賢、察能與考績
二 戰國時期的禮賢、招賢
三 養士之風大興
四 獎勵軍功
第四節 學校考試與諸子的人才思想
一 官學考試
二 私學考試與孔子的人才思想
三 墨子、孟子等人的人才思想
第二章 秦漢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一節 秦漢時期的學校教育與人才選拔
一 中央官學教育與人才選拔
二 地方官學教育與人才選拔
第二節 西漢察舉制的創立與發展
一 察舉制的創立
二 察舉制漸趨完善
第三節 東漢察舉考試的發展
一 察舉制由舉到試
二 東漢時期的左雄改制
三 漢代的征辟、任子和其他人才選拔方式
第四節 漢代人才選拔制度評議
一 漢代察舉考試的作用和影響
二 察舉制的弊端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學校教育與人才選拔
一 三國西晉學校教育與人才選拔
二 東晉、南朝學校教育與人才選拔
三 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學校教育與人才選拔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察舉制度和人才選拔
一 三國、西晉時期察舉考試的變遷和人才選拔
二 東晉南朝察舉制與人才選拔
三 十六國、北朝察舉制的發展
四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考試
五 科舉制度的萌芽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一 三國、西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創立與實行
二 東晉、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的沿用及衰落
三 北朝九品中正制的續行及壽及正寢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五章 遼宋金元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六章 明清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二卷 中國年代
第七章 鴉片戰爭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八章 太平天國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九章 洋務運動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十章 維新運動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十一章 20世紀初清政府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三卷 中國近代
第十二章 南京臨時政府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十三章 北京民國政府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十四章 廣州革命政府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十五章 南京國民政府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四卷 中國現代
第十六章 新民主義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十七章 建國初期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十八章 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
第十九章 新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
後記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1998年,我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被批准,項目批准號:98BZS008;項目名稱:中國歷史上的人才選拔制度;成果形式:著作;負責人:房列曙,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歷史系;主要參加人:房列曙教授、裘士京教授、庄華峰教授、李琳琦教授、沈世培教授、譚文鳳副教授、劉燦華副教授、陳孔祥副教授。

人才的選拔和任用是為政之本。在我國通過一定形式選拔、考核以發現、培養和使用人才的做法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

在原始社會,選賢與能成為推舉首領的主要方式在氏族社會曾長期存在。「能者」,是指有某項發明或專長者;「賢者」是指用氏族的傳習衡量品德高尚者。原始社會末期,被推舉為聯盟首領的人,除了才能出眾,其道德高尚也是被考慮的重要因素。

夏商西周是我國奴隸制國家由誕生到發展直至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主要有興辦官學選才制、「鄉興賢能」制、貢士制、世卿世祿制等,但主要是采取世卿世祿制。在這種制度下,只有王公貴族子弟才能世代為官。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主要實行「察舉征辟制」。察舉制是通過地方官的考察、推薦,將一些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推薦出來,供朝廷直接任用或經過一定形式的考核再加以任用。所謂征辟制,就是皇帝直接下詔「征召」人才為官和政府行政長官自行「辟除」(聘任)屬員制度。征辟者無需考核即被授予高官。察舉制度和征辟制度,雖然比夏商西周的「世卿世祿」制有進步,也選拔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備善於治國的人才,但由於缺乏客觀的人才選拔的標准,加上有薦舉權的官吏營私舞弊,濫用職權,以至於出現了;「權貴子弟多以人事得舉,而貧約守志者常以窮退見遺」山的現象。甚至出
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反常現象。這首古諺謠深刻揭露和無情嘲諷了薦舉制的弊端。這種現象到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時發展到了極端。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比漢代多了一條以推薦考核為選官途,徑的「九品中正制」。它是在對東漢察舉制的反思與損益的基礎上創設的,霸但在其實際操作過程中,選舉大權幾乎全部被盤踞朝廷的士族高官所壟斷,而品第土人的標准也就逐漸舍棄才德,不論賢愚,專講家世門第了。南北朝後期,依靠門資選士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腐敗局面,察舉制實施的重心開始向考試方面轉移。時代呼喚一種新的、相對合理的選官制度,於是,科舉制應運而生。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