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史述論

中國學術史述論
定價:132
NT $ 115
  • 作者:關長龍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04-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6595716
  • ISBN13:9787806595718
  • 裝訂:平裝 / 43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儒道覺解的理性模式——“德”

孔子曾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這里所謂的命不是後世民間所謂的庸俗命運,而是一個自然的產物在整個自然的空間中所將踐履的生命歷程。它是需要因誠而在本體層面上整合萬物之關系來理性地加以確定的自我命運,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自然個體能夠對天地萬物之理進行理性的認知和把握的覺解模式——“德”,因為“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孔子主要是通過《周易》來“窮理盡性”、“崇德廣業”,從而超越“巫史”,建立起一個能夠“窮神知化”、“一以貫之”的學術性德行認知系統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易我後亓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其意正是通過“幽贊”的直覺而進入到理性認知的“數”理,通過理性認知的“數”理來返本開新,達到“外得于人,內得于已”的德業圓滿。即融攝外在的理性“數”理認知(即對“道”的邏輯趨近)與內在的感性“贊”覺(即對“道”的直覺認定)為一體的個體覺解模式。《系辭上》雲︰子日︰“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據《周易》系辭所言,《周易》之八卦乃始于包犧(文獻多作“伏羲”)氏的仰觀俯察,他發明八卦的目的就是要用來“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的。至中古殷末周初,聖人(後世多隸于文王)才“兼三才而兩之”,即以陰陽之道通八卦之德,而演成六十四卦的佔蓍系統,也從而使得這一兼“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三才八卦系統得到了完善的操作性運作。《周易‧系辭上》載孔子語雲︰“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事實上這種認識與古希臘學者們的認識有著某種詭異的一致性。如蘇格拉底認為“(學數學是)為了靈魂本身去學”,畢達哥拉斯認為“數統治著宇宙”,柏拉圖則認為“上帝乃幾何學家”等等,可知這是理性認知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而《周易》則能夠進一步把這種“數”理認知具象為一種操作系統,這甚至在現代科學中還得到了許多認同。孔子從理性認知的角度對《易》之數理進行了邏輯闡釋,使它能夠成為理性覺醒後之新人類可以認同的一種“德”業(能涵蓋天人的道理)。
 

目錄

緒論學術詮真
第一章 先秦儒學
第一節 三代之衰與儒學之興
第二節孔子的儒學
第三節 儒學踐履的展開與異化
第二章 兩漢經學
第一節 經學的興起與儒學的重建
第二節 董仲舒的經學體用論
第三節經學之異化
第三章 魏晉玄學
第一節 “名教”之反動
第二節 王弼的玄學體用論
第三節 自然名教的悲壯命運
第四章 隋唐佛學
第一節人性真諦的“方外”尋求
第二節智的佛性論
第三節 佛教的中國化及其“方外”界定的不足
第五章 宋代理學
第一節 下層空間的相對自由與道學思潮的振起
第二節 二程的理本論
第三節 “世及制”君權的貽害
第六章 金元“道”學
第一節 靈肉之緣的永恆珍惜及其適應的背景
第二節 陳致虛的性命說
第三節 “道真”的末流化與方外轉移
第七章 明代心學
第一節 近世轉化的逆流︰專制的強化
第二節 王陽明的心本論
第三節 理欲雜糅與人性的末流化
第八章 清代樸學
第一節 樸學發生的背景分析
第二節 戴震的樸學理論
第三節 科學格致的“底線”及其邊緣化
第九章 近代西學
第一節西學原始
第二節 中學對西學的融攝
第三節 傳統格致精神的回歸
引用書版本目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