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歷史瞬間:攝影大師庄學本20世紀30年代的西部人文探訪(1934~1939年)

塵封的歷史瞬間:攝影大師庄學本20世紀30年代的西部人文探訪(1934~1939年)
定價:234
NT $ 204
  • 作者:馬鼐輝 等/編
  • 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0930861
  • ISBN13:9787540930868
  • 裝訂:231頁 / 25 x 18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展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文化的攝影集,無論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還是純真無邪的嘉絨少女,無論是神思深邃的班禪大師,還是西北黃沙退卻、展露歡顏的蒙古、撒拉、土族一張張生動的臉龐,抑或大小涼山煙瘴迷霧中彝、摩梭人雄窿般矯健的身影,他們都超越時空的疆界,透過照片的邊際,驕傲地與我們目光交匯,情感相通┅┅

本書的編纂采錄了大量庄學本先生那個時代所做的考察手記、日記,或是早年出版的著述,為保持其歷史的真實性,文中原有的章節名、地名、族名等盡可能地保留庄先生原文的稱謂。值得說明的是,一些稱謂如「番」、 「戎」、「夷」等並不是這些民族或部族自願的自稱,而是帶有輕蔑性質的他稱。囿於歷史局限,庄先生不可能對其另起名號。同樣也是歷史認識的局限,文中表述尚有舛誤或不盡准確之處,編者盡可能地以「按語」或加引號的形式加以廓清。望讀者閱讀此書時有所體察。
 

目錄

序言:漂泊的瞬間
庄學本年表:漂泊的歷程
緣起:十年西行記
第一章 初涉羌地
第二章 探訪嘉絨
第三章 阿壩草地
第四章 岷江峽谷
第五章 環游果洛
第六章 青海土人
第七章 塔爾大寺
第八章 青海蒙族
第九章 拉卜楞寺
第十章 撒拉十二工
第十一章 夜宿海南
第十二章 班禪圓寂
第十三章 康北道上
第十四章 涼山彝人
第十五章 木里與摩梭
第十六章 康南之行
編后記:零落成泥香如故
附錄:1941年庄學本西康影展來賓題詞
 

我們不妨將70年前的歷史還原成一張朴素的黑白圖片:亘古不變的雪嶺大川逶迤於蒼莽的川、甘、青、藏之地,一個黃浦江邊長大的青年人肅然對視”蠻荒”的風景,手中的照相機沉醉地追捕著光影流動的瞬間。單薄的行裝與未知的旅程,虱子一般如影隨形的挫折和匱乏,全然失色於膠片顯影時的靈光綻放。在漂泊的寂寞里,那人期然尋覓著生命的奇跡,而這奇跡竟也在他的面前昭然呈現:以如花的美色和野性的尊嚴,為一段早被風雨銷蝕的邊地故事定影成一幅絕版的記憶。

20世紀30年代,庄學本(1909~l984年)正值風華正茂,這個生長在上海,又從南京的照相材料公司自學得攝影和沖印技術的小職員,與當時成千上萬因”九一八事變”而憂懷國事的中國青年人一樣,背著相機與行囊,冀望以徒步旅行和攝影記敘的方式,親身體悟家國河山之壯美,喚起民眾救亡圖存之信心。所謂”負笈壯游”,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正是”五四”以來熱血青年的激情寫照。

1934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於拉薩。庄學本原打算追隨國民政府的致祭專使入藏考察,但因身份的”不明”(其實是卑微)而被迫滯留於成都。錦城雖雲樂,卻沒能絆住他在國事上”失掉東北而開發西北”的踏勘信念,而川西的羌戎險境與青海的俄洛(今果洛)禁地,則宛如磁石一般,將他的靈魂牢牢地攝向宿命當中的光影旅程。

「我覺得險地一定多奇事,多趣事,有研究的價值,有一探的必要┅┅要開發整個西北,必先明了這個關系重大的腹地」。(庄學本·《羌戎考察記》 )歷險與探奇,從來都是青年人的心性,但孤身無援,獨自在強人出沒、鮮為人知的川、甘、青、康邊地行走,還要用手中的照相機記錄眼前的風俗與人物,其實絕非今日的時尚青年們所想象的那般浪漫。

以行程而論,蜀道之難,自古難於上青天。循著岷江徒步抑或是騎馬上溯川西的雪山草地,更是時人言之色變的畏途。《長征組歌》中”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的詠嘆,想必庄學本也有親身的體驗。他在紀行中寫道:「這一路我們都露宿在樹林下或山谷中┅┅清晨起身,被蓋上的水蒸氣都凍結成冰片」。而旅費盤纏的菲薄、照相耗材的花費,更令身為一介布衣的攝影師行止艱難。好在中途遭遇的強人並不貪婪,「我們在背囊中取出鹽巴和針線分給他們做買路錢後,他們也很知足,就給我們讓開一條去路 」。(《十年西行記》)

以時事而論,20世紀30年代中國內外交困,國力陷入低谷。日寇步步進逼,國民黨政府卻”剿共”正烈。內政分崩離析,尤其在川康一帶,地方軍閥、土司頭人各霸著一方疆土,都是無法無天的土皇帝。稍有不慎,豈止人身自由,連頸上的頭顱都難以保全。庄學本卻全憑一腔熱血和手中的照相機,出入於羌村彝寨、蒙藏氈廬,漂泊於西部邊地,前後十年的光景,怡然如在上海老家。這番闖盪江湖的能耐,這種泰然自若的襟懷,正與他留給後人的數千張黑白照片彼此輝映,將斯人的性情與國家的危局牽掛在一起。

庄學本一生的夙願和他半生的羈旅--無論是追隨吊唁十三世達賴的專使團(1934年),還是參加護送九世班禪回藏的專使行署(1935年),再後來取道印度,滯留於南亞異國3年(1942~1945年)--全是為著能進入西藏,拍攝這方雪域高原的神秘姿容。但其時雲譎波詭的國內政局,以及暗中為英國左右的西藏政事,都將庄學本的”入藏幻夢”擊得粉碎(彼時連班禪大9幣尚無法回歸故土,更何況一個毫無地位的漢人攝影師呢)。這雖說是人生的一場悲劇,但也因此而成就了庄氏攝影藝術的非凡境界。正如他在《十年西行記》中所言:”因為抗戰爆發,班禪圓寂在玉樹,入藏的計划不但不能實現,反而因為戰事的演變,使我在邊地游歷了十年,增加了許多攝影資料,這是出發時所夢想不到的。”

似乎在冥冥之中,命運牽引著他的腳步,圍繞他心中的聖地盤旋不止。於是岷江峽谷、松潘草地、甘青藏域、西康彝區、印度商港,都因庄學本的游歷留下了珍貴的影跡,凸現了人類學、民族學的價值,有些甚至因其稀罕,成為影像民族志中的孤本。唯其對西藏始終懷有未圓的大夢,因此一路上的攝影創作都盡心竭力,不斷為入藏的機緣做著技藝上的准備與磨煉。也正因如此,在他20世紀30~40年代的作品當中,總是蘊含著一種蓬勃的朝氣,似乎向上攀援無止,卻始終沒有達到極盛的創作頂點。不妨設想:庄學本若一早便成功進藏,拍到了布達拉宮輝煌的金頂,恐怕便再不會有他在川康邊地長年忘返的流連徘徊,再不會有他所遭逢的種種磨難與奇遇,也再不會有如此豐盈飽滿、浸透著人文關懷與民族情感的影像成就--庄學本是一位未能圓滿的朝聖者,卻如逐日的誇父一般,為後人留下了藝術與生命的坐標。 攝影大師庄學本的照片是需要凝視的。他將一種文明與尊嚴的力量賦予了他所關照的邊地人民,而這份人性的尊嚴,長久以來不但為主流社會所忽視,更為在中國土地上”武裝探險”的西方闖入者所踐踏,卻藉由這數千張藏在檔案袋里留存至今的老照片,令70年後的我們肅然起敬。無論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還是純真無邪的嘉絨少女,無論是神思深邃的班禪大師,還是西北黃沙退卻、展露歡顏的蒙古、撒拉、土族一張張生動的臉龐,抑或大小涼山煙瘴迷霧中彝、摩梭人雄鷹般矯健的身影,他們都超越時空的疆界,透過照片的邊際,驕傲地與我們目光交匯,情感相通。他們挺拔的生命也因這些圖片的傳世而青春不朽。

庄學本曾經感慨道,與這些邊地民族”相處既久,就知其快樂有趣,古風盎然,反覺其精神高潔。有自詆同胞為”野番”者,實為大謬”(《十年西行記》)。這份出自真心的禮贊,一經顯影而為照片,自然洋溢著一份同胞手足的脈脈深情。他曾與阿壩土司的兒子結拜為兄弟,也曾在理番縣城為當地百姓拍照,”每天總有數十起,我幾乎應接不暇”。庄學本寫道,”但我不能推辭,直到把百余張底片照完為止”。而在彝區昭覺城內,他又用一台留聲機與鄉民同樂,”天天有數百人進城參觀,看了驚奇贊嘆,我也就有充分的機會和他們照相或訪問”。當我們以詫異的口吻探詢庄學本的攝影作品何以如此具有”當代性”,完全顛覆了中國早期攝影(其實並未絕跡於當代)內容圖解化、人物道具化的刻板規條時,答案或正在於他從未將自己視為高人一等的”攝影家”,總是誠摯而善良地為草根民眾服務。攝影作品所展現出來的人性,非但是折射在拍攝對象身上的情感關懷,更是攝影者本人的靈魂投影。

當代攝影評論界從庄學本的作品中辨識出”影視人類學”的旨趣,認為他早在20世紀30~40年代便做了堪與約瑟夫·洛克等人相比肩的影像民族志工作。的確,將庄氏發表於《良友》、《中華》等畫報上的圖片,與同一時期登載在美國《國家地理》等刊物上的中國題材照片相比較,前者在真實生動、意態氣韻方面其實猶勝於後者,特別是種種不為外人所知,而又為庄學本親見的械斗、婚喪、巫術等內容,更是有其人類學上的長遠價值。

學術上的收獲固然可貴,”紀實攝影先驅”的命名也並非虛妄,但我們無需將庄學本留存於今日的圖片,看作一個人生命的里程。他曾以青春的沖動。經受了荒原的洗禮,又用照相機和膠片記錄著心靈的軌跡。他曾用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光景追逐夢想,而這夢想,通過他頑強不屈的影像創作,不斷地顯影與放大,終於構建成川、甘、青、康(指原西康省,1954年與四川合並為四川省)地區眾多民族在一個逝去時代里的光影史詩。自由與夢想,執著與人道,其實正是作為獨立攝影師的庄學本留給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筆精神財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庄學本終於有了”公家人”的身份,卻因為過去政治運動的沖擊,逐漸喪失了攝影創作的激情。他的邊疆影像與他所遵行的攝影風格,悄然湮沒在”政治掛帥”的歷史沼澤中,等待著身後被人”重新發現”。往事並不如煙,史實仍可重現。當這些歷經70華年的照片再度從暗房中顯現出絕世的容顏,當它們匯集成冊,付梓出版,在坊間或是案頭邂逅驚羨者的目光,震撼求知者的心靈時,在川藏腹地蒼莽的荒野中,在高山埡口茫茫的風雪中,攝影師庄學本或許正捧著他老舊的照相機,獨自走在通往雪域西藏的靈魂旅途上┅┅

本書的付梓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畫報社和庄學本的子嗣庄文駿先生竭誠通力合作的結果,正是由於他們對民族文化的鍾情與愛護,從庄學本捐贈給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大量底片,以及存於民族畫報社和親屬的底片中,加以精選注釋,又搜尋到他的有關著作、文稿、日記等,使得本書日臻充實,在四川民族出版社的重視與精心運作下,本書順利出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