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
定價:588
NT $ 512
  • 作者:楊建華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1016518
  • ISBN13:9787501016518
  • 裝訂:平裝 / 21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東周時期北方系青銅文化遺存的研究,將整個文化區劃分了三個階段,反映了短劍、飾牌等典型器物的萌芽、興盛和衰退的過程以及社會發展水平;並在此基礎上從生業技術、文化認同與傳統觀念方面討論了北方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最後從歐亞草原牧業文明與中原農業文明的大背景中考察北方文化帶的自身特點以及與周領文化交往對文化帶形成的作用。

考古學研究表明,中國北方文化帶的形成是與中原從封國到帝國的統一同時發生的,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這個過程說明匈奴聯盟是在許多小族團的基礎上建立的,是不同親緣歷史文化區融合為一個社會經濟文化區的過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化帶的分期與形成過程
第一節 甘寧地區分期研究
第二節 內蒙古地區分期研究
第三節 冀北地區分期研究
第四節 整個文化帶的分期研究
第三章 文化帶內部的趨同過程
第一節 各地葬俗的比較
第二節 各地陶器的比較
第三節 各地典型青銅器的比較
第四節 各地經濟類型以及與歐亞經濟類型的比較
第五節 各地文化關系的發展過程
第四章 文化帶與周鄰文化的關系及其對文化帶形成的影響
第一節 與中原地區的關系
第二節 與北方草原文化的聯系
第三節 與新疆地區的文化聯系
第四節 與東北地區的文化聯系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語︰中國北方文化帶最終形成過程的重構
附表一︰寧夏、甘肅地區墓葬統計表
附表二︰內蒙古地區墓葬統計表
附表三︰冀北地區墓葬統計表
附表四︰歐亞大陸青銅——鐵器時代年表
後記
 

楊建華的這本書,是花了三年多時間寫成的。我很高興的是,她在近年把研究的重心,從遙遠的西亞移到了中國的北方,這使我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和她一起討論我比較熟悉的考古學問題,對我的研究無疑有極大的啟發和促進作用。應該說,中國先秦時期的北方考古又增添了一名生力軍。

這本書的基礎是她在2001年初夏答辯的博士論文,後來以《東周時期中國北方文化帶形成初探》為題發表在2003年5月出版的《燕京學報》新十四期。那篇論文是我指導的,但基本見解都是她的,和我的看法並不一致。我印象最深的三點︰一是她通過很細致的排比和分析資料,把長城地帶春秋中期到戰國晚期的遺存統一分了期,提出了“前雙鳥回首劍的時代”、“雙鳥回首劍及其變體的時代”、“立體和浮雕動物紋飾時代”這樣三個大時段的劃分法。這使原來《鄂爾多斯青銅器》所擬構的分期體系受到了重大沖擊。而且,她在分期中試用的contextual seriation方法,可能會對一直只用器形漸變序列排隊的中國考古界,帶來些許清新之風。二是,因為有了較細的分期為依據,總結出了長城地帶從早期的分屬不同歷史文化區,到中期的各地實用性器物出現了極大的相似性,到晚期的裝飾風格也達到高度一致。這一趨勢的描繪或許還不大全面,但很有啟發性。三、對長城地帶東周時期的游牧化程度,提出了“整個北方地區的西部,即內蒙古西部和甘寧地區(慶陽除外)的游牧程度最高,北方地區的東部游牧化程度不大發達”。這就比我在1992年寫的《關于中國的對匈奴族源的考古學研究》一文中對長城文化帶的認識,要大大深入了一步。

論文答辯通過之後,我知道她一直在修改和充實,但詳情就不清楚了。這次出版前又粗粗讀了一遍書稿,感到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除了補進了陸續發表的新資料外(最新的是《文物》2003年7期上甘肅清水縣劉坪的器物),對一些有疑問的器物群的斷代作了進一步的探索。特別是針對答辯時李伯謙、方起東等先生指出的研究視角不夠寬的問題,努力克服。

一、從倫福儒《游牧和社會問題》一文把歐亞大草原經濟類型發展總結為四大階段,來看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經濟類型發展。總結出春秋中期以前中國北方草原也是農牧混合型經濟,春秋中期以來才是游牧化的階段。

二、在分析不同遺址反映的游牧化程度時,加強了民族學材料的比照。補充了新的民族學調查資料,包括2002年楊建華本人在呼倫貝爾草原所作的調查。

三、在研究文化現象時,加強了北方長城地帶和鄰區的對比。不但增加了與同期東北、新疆的比較,而且大大加強了和更北方草原地區的比較。

四、更深入地認識文化帶這一概念,從地理、政治、人口、文化、經濟多角度考察,並和亞述帝國和安納托利亞高原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比較的思考。

因此,我認為不僅是這本書的作者本身力圖在從更高更廣的視角來審視自己所研究的問題,閱讀這本書的人也會受到影響,從而逐步強化中國考古學界的新風氣。

中國北方草原是歐亞大草原的東南邊沿,這片草原在中國歷史上起過兩個重大作用。一個是起了中國中原地區和西方交流的大通道的作用,特別是在海路交通發達以前,起到了主要通道的作用;另一個是孕育出一批和大河流域農業居民完全不同的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在和農業居民互相依存又互相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給中國歷史增加活力,推動發展。而且不斷給中華民族的融合輸送新鮮的血液,而且在中國發展成今天的版圖的過程中,起了極重要的作用。

中國自古號稱“以農立國”,舊的中國史觀把中原農耕地區看作中國的本土,把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視為異族,甚至敵國。所以北方草原的歷史記載遠不如中原地區詳盡,而如今北方草原考古的發展也滯後于中原地區考古。這首先是因為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少。所以在做北方草原考古的綜合性研究時,一上來就會遇到資料在時空兩方面的嚴重缺環。例女口,春秋晚期以前,長城地帶中西部地區缺乏較好的墓葬材料。戰國晚期的考古發現也很少。而已有的資料又往往不完整。例如,不少墓地沒有顱骨的人種鑒定報告,殉牲的種類連山羊和綿羊都不分。至于在資料發表上的種種缺欠,就更是不勝枚舉。因此,在做綜合性研究時,往往只能回避一部分問題,對另一部分問題則用推測和假設來勉強解答。楊建華的這本書中自然不可能沒有這類情況。我懇請在北方草原地區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和掌握未發表資料的同行們,能對這本書中的種種疏漏欠缺之處,不吝指教。同時也深信,她的這本書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見解,會對今後北方草原考古中應該思索的問題、工作的重點、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取向,都會有所補益。

盼望中國北方草原考古的春天快快來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