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系

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系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楊奎松/主/編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095864
  • ISBN13:9787301095867
  • 裝訂:平裝 / 24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上出現了一個以挑戰資本主義為使命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由于孤懸于資本主義的汪洋大海之中,它並沒有真正動搖國際資本主義統治的基礎。但是,它的存在,特別是集合在其周圍的各國共產黨,卻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經常感受到威脅,以至于蘇聯也常常自陷于戰爭的恐懼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並沒有成為資本主義各國的共同討伐目標。恰恰相反,由于共同抵抗法西斯主義,蘇聯不僅得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大國的支持,而且通過戰爭成了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強國。不僅如此,戰後的歐洲邊界大踏步地向西推進,在它的佔領或支持下,世界上更接連出現了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面對歐洲老牌西方列強戰後一蹶不振,世界上一下子出現如此多與蘇聯有著相同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共產黨國家,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領導西方各國,為捍衛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轉而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相抗衡,幾乎不可避免。

戰後,美蘇冷戰爆發的原因多多,但意識形態,特別是社會制度的截然對立,至為關鍵。中華人民共和國同為共產黨國家,其形成及其最初的成長得益于這兩種意識形態和兩種社會制度之問的對抗與沖突,也至為明顯。而容易令人費解的是,何以在受益于蘇聯的援助十年之後,中國與蘇聯這兩個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相同,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的共產黨國家之間,卻相互指責、分道揚鑣,不僅漸走漸遠,甚至于走到勢不兩立,兵戎相見的地步?最後,一貫積極堅持反美反帝的毛澤東,還不得不在外交上打起了“美國牌”,與新中國的宿敵——美國聯起手來,用以遏制蘇聯的威脅。

離開冷戰的國際大背景來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直到冷戰結束前夕的外交政策,何以會從“一邊倒”,轉向“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再轉向反帝(美)反修(蘇),進而又轉到“聯美抗蘇”;就如同離開意識形態和國內政治的種種因素,來了解毛澤東的國際戰略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樣的情況,研究國際冷戰史,不了解新中國在美蘇冷戰形成過程,特別是在美蘇冷戰政策調整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僅僅著眼于美蘇之間的對抗與緩和,其結論也必定是片面的和難以令人信服的。

基于上述種種考慮,本專題講義力圖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政策的形成及其發展變化的原因和過程,放在國際冷戰史的大背景下,結合冷戰所帶來的國際國內政治的復雜變化,重加梳理分析。近十年來,中國有關方面以及相關學者先後出版了一批相當有分量的研究中國外交史的專著。這些專著對于人們比較系統和全面地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50年問對外關系發展變化的歷史情況,無疑有很大的助益。與此同時,隨著在中國國際冷戰史研究的迅速展開,有不少學者也開始著手從國際冷戰史的角度,來具體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政策形成與變化的過程,及對美蘇冷戰格局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一些很有價值和新意的專題性的論文集。這些無疑都是本講義必須借重的參考文獻。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目前所見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的著作,由于缺少對國際冷戰史這一國際政治大格局的深入探討和具體把握,對中外關系以及中國對外政策變動的復雜情形,明顯認識不足。著手從國際冷戰史角度深入探討中國對外政策變動的相關論文,在具體事件和個別時段的研究上深入細致,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變動的宏觀把握和系統研究,亦明顯欠缺。本講義固然試圖彌補上述缺憾,然而,限于目前國內的研究現狀和研究人力的情況,這一工作完成得尚不盡如人願。除了講義的編寫不得不群策群力外,各章在研究的深度,以至敘說的體例上,也還多少有些不大一致的地方。

但是,作為第一部從國際冷戰史的角度,來講授中國對外政策及其對外關系形成和變動的歷史專題講義,本講義畢竟代表了目前國內國際冷戰史研究在中國外交史問題上現階段的研究水平。相信隨著這一研究的日漸深入和整體水平的提升,目前所有的不足將會逐步得到彌補和解決。

本講義分別由下列學者撰寫︰

第一章: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楊奎松。第二章: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兼職教授沈志華。第三章:南京大學約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教授蔡佳禾。第四章: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兼。第五章: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牛軍。第六章: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兼職教授李丹慧。第七章: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翟強。第八章: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牛軍。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蘇冷戰的起源及其對戰後東亞的影響
第一節 有關冷戰發生原因的探討
第二節 美蘇冷戰的意識形態根據
第三節 美蘇冷戰之歐洲起源
第四節 美蘇冷戰之亞洲起源
第五節 雅爾塔會議與蘇聯的有限目標
第六節 美蘇關系的惡化及對戰後東亞的影響
第二章 中蘇同盟、朝鮮戰爭與冷戰在亞洲的興起
第一節 中蘇結盟的背景及談判結果
第二節 朝鮮戰爭的爆發與美國的大興舉介入
第三節 中國被迫出兵朝鮮作戰
第四節 前蘇聯航空兵與中朝聯軍並肩作戰
第五節 中蘇同盟的經濟基礎與前蘇聯對華援助
第六節 結束戰爭︰中國站在亞洲冷戰的最前沿
第三章 緩和亞洲局勢的“窗口時間”第四章革命與危機的年代
第一節 走向和平共處的嘗試
第二節 日內瓦會議與中國的和平努力
第三節 台灣危機與中美關系的再度緊張
第四節 萬隆會議與中國重塑和平形象
第五節 蘇共二十大與波匈事件的沖擊
第六節 莫斯科會議與中蘇分岐的隱現
第四章 革命與危機的年代
第一節 大躍進興起與中國內外政策的轉變
第二節 中蘇同盟關系的逆轉
第三節 第二次台海危機與美對抗的繼續
第四節 西藏叛亂與印關系惡化
第五節 中蘇分岐深化與社會主義陣營分裂的起始
第五章 中國外交的革命化進程
第一節 50年代後期中國對外關系動蕩的起因及影響
第二節 1960年的對外政策調整
第三節 中蘇論戰及其後果
第四節 援越抗美政策的形成
第五節 中國安全戰略的調整
第六章 中國聯美反蘇的戰略出台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外交工作的嚴重干擾
第二節 中國外交戰略調整中的蘇聯因素
第三節 中美和解與中國對越外交
第四節 中蘇越盟友關系的轉變
第七章 建立反對蘇聯霸權的國際統一戰線
第一節 “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
第二節 中美建交的曲折過程
第三節 推動建立世界反霸統一戰線
第四節 冷戰背景下東亞的最後一戰
第八章 冷戰與80年代的中國外交
第一節 “戰爭與革命”還是“和平與發展”
第二節 構築中美關系的新基礎
第三節 中蘇關系的正常化及其意義
附錄︰大事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