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拉德克里夫—布朗在1906—1908年在安達曼群島考察的基礎上寫成的一部民族志著作。這部著作在方法論上第一次系統地嘗試了英國現代社會人類學「特定地域的深入研究」方法,從而與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共同奠定了現代社會人類學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寫作的基本模式。

全書分章探討了安達曼島人社會組織、儀式習俗、宗教和巫術信仰。其中,儀式和信仰的描述和解釋占了最大的篇幅。作者依循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對「社會」的理解,既反對傳統的、歷史學角度的民族志寫法,又拒絕個體心理學的視角。作者認為,社論進一個獨特的事實,它凌駕於個體,無影無形,所以必須通過各種制度把自己落到「實處」,這就是一個民族看似無關的各種「文化事項」的使命,也就是所謂「功能」。

本書是功能學派的代表作,尤其可以作為布朗本人注重結構分析的人類學思想的代表作。與馬氏的《航海者》參照閱讀,讀者可以比較出功能學派內部兩位大師各自學術取向的差異,進而間接對英國社會人類學和法國塗爾干等大陸社會學家的復雜關聯有所了解。
 

目錄

總序
譯序
前言
導論
第一章社會組織
第二章儀式習俗
第三章宗教及巫術信仰
第四章神話與傳說
第五章安達曼人習俗和信仰的解釋:儀式
第六章 安達曼人習俗和信仰的解釋:神話與傳說
附錄一 安達曼人的技術文化
附錄二 安達曼人語言
插圖目錄
 

西方的現代人類學諸學派萌芽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已長成豐滿。

所謂「現代人類學」是相對於19世紀后半期的人類學古典學派而言的。古典人類學包含種種「大歷史」,它先后以進化論和傳播論為敘事框架,視野開闊,想像力豐富,但論述多嫌武斷,時不時流露出傲慢的西方中心主義心態。

現代人類學是在反思古典人類學中成長起來的。

處在人類學的「現代時期」的學者,鄙視西方中心主義,注重探究非西方文化的內涵與延伸價值。他們質疑西方傳教士、探險家、商人、旅行家的見聞和偏見,反思古典人類學獲得知識的方法,以不同方式提出了「譯釋」不同文化和理解人文世界的新思路。

現代人類學並非鐵板一塊。在英國、法國和美國,現代人類學家分別提煉出功能、社會、文化等概念,圍繞着這些概念,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使歐美人類學出現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中國的人類學曾經與歐美的現代人類學並肩。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等,間接或直接地受到英國功能學派的影響,凌純聲、楊壟等直接師從法國學派大師莫斯(Marcel Mauss)等,還有許多人類學家,浸染於德國一美國文化人類學/民族學之中。

因為這樣,所以西方現代人類學諸學派,早已於60多年前為當時的中國學者所熟知。

不過,20世紀中國的學術史充滿着斷裂。中國人類學家還來不及以自己的「腸胃」充分「消化」西方思想,學科便被「徹底革命」了。隨之,人類學的現代思想,迅即在我們這個國度中讓位於政治化的「古典思想」。

中國的人類學,在過去的20多年里實行了自我重建。20年中的前10年,中國的人類學家要面對上個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留下的問題,重新划定學科疆界,成為學者處理的主要事務。忙於參與學科的「地緣政治」,學者沒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學術政治化給我們帶來的危機。而緊接着,20年中的后10年,中國人類學家突然遭遇了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后現代主義」。

現在我們一眼看去,在學科廢墟上開出的花,有的沉迷於孤芳自賞,有的以鮮艷的色調過早地宣布着「后現代」的勝利和現代人類學的失敗……

一個學科,在還沒有獲得其現代傳統的情況下,就趕着回歸於政治化的「古典時代」,在還沒有反思政治化的古典時代的情況下,就直接進行「后現代解構」。

做學問不是從事災難故事的反復敘述。現代人類學在中國的命運使我們想到,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卻常被遺忘的國度中,堅持一個接近「古老」的理想,興許恰是學術重建的合適途徑。

也許出於偶然的遭際,也許出於必然的思考,21世紀的開初,我與幾位朋友和學生尋思着要論證現代人類學派的中國意義,我們商定編出「現代人類學經典譯叢」。頭一批5本,包含舊譯重刊3本,新譯2本,體現了英國現代人類學派的面貌,經一些友人的共同努力,它們已於兩三年前問世。遺憾的是,世事難料,由於種種原因,「譯叢」的出版工作停頓了幾年,直到2005年初才重新回到議事日程上來。

歐美現代人類學諸學派有豐富的著述。在編選和翻譯的過程中,我們盡力在經典中找經典。馬林諾斯基、弗朗茲·波亞士、馬塞爾·葛蘭言、拉德克利夫一布朗、馬塞爾·莫斯、埃文思一普理查德等,成為我們眼中的「經典作家」。我們深深地為他們的敘事所吸引,我們竭盡全力地試圖使更多的同人來共享我們的閱讀之樂。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深感力不從心,我們意識到自己所能完成的工作終究有限。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