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學、現象學與宗教哲學:世俗哲學與宗教信仰的對話

解釋學、現象學與宗教哲學:世俗哲學與宗教信仰的對話
定價:192
NT $ 167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美國著名哲學家韋斯特法爾從1966年到2001年發表的代表作13篇,展示了作者在認識論上的康德主義的觀點。作者在和十九世紀以來的無神論哲學家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以及二十世紀的歐洲大陸哲學家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德里達3等哲學家的對話中,揭示了人的認識的先驗性條件的豐富內涵。同時,作者還有力地論證了世俗哲學的內在邏輯與有神論思想的不矛盾性。從哲學史的角度看,展現給讀者的是自康德以來的歐洲大陸哲學發展的系統性的全貌。

在12到13世紀的西方哲學史上,發生了這麽一個重大的事件:當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進入到基督教視野的時候,人們在猶豫、掂量、思考,亞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希臘的哲學理性與聖經的智慧是矛盾的還是互相補充的?有些人,比如鮑拉文多拉(ST.Bunaventuro)極力反對把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帶入到討論信仰的話題中,因為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對於信仰是有害的。而與鮑拉文多拉同時代的人阿奎那(Aquinas)則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完全可以被吸引到基督教的信仰之中。阿奎那在基督教正統信仰的思想框架中,對於亞里士我德的哲學所做的新的詮釋和改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對於後來的經院哲學和天主教哲學的影響是非常深無客巨大的。阿奎那與奧古斯丁一起在為天主教哲學思想的兩大支柱。他們的共同特征就是:信仰尋求理解。
 

目錄


第一部分 有限性
第一章 捍衛物自身
第一節 康德的有神論和物自身
第二節 其他不同於康德的區分的區分
第三節 作為在的因的物自身
第四節 黑格樂的批判
第二章 施萊爾巴赫解釋學中的整體性有限性

第三章 父親亞當與他的不和兒子們:釋大陸哲學的解釋學轉向

第四章 作為認識論的解釋學

第五章 作為邀進解釋學的肯定的後現代主義
第一節 解釋學的不可避免性
第二節 作為一個混合隱喻的激進概念
第三節 作為已經激進的解釋學的轉向
第四節 同樣激進的伽達默爾和德里達
第五節 有限性的解釋學的不完全性
第六節 懷疑的解釋學的不完全性
第七節 肯定的後現代主義

第二部分 原罪性
第六章 認真對待動機懷疑(Suspicion):在宗教之中對於現代無神論的利用

第七章 弗洛伊德與對於信仰靈魂的精神分析
第一節 弗洛伊德的悲觀主義
第二節 弗洛伊德的科學主義
第三節 弗洛伊德的動機懷疑I:夢與願望的滿足
第四節 弗洛伊德的動機懷疑II:教義與願望的滿足
第五節 弗洛伊德的猜疑III:教義與歪曲
第六節 作為原罪神學家的無神論著弗洛伊德博士

第八章 馬克思與對於作為意誤解形態的宗教的批判
第一節 費爾巴哈的激進無神論
第二節 馬克思的激進無神論
第三節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
第四節 作為意識形態的宗教
第五節 《聖經》的上帝是誰?問法老!

第九章 尼采與對於作為怨恨的宗教的批判

第三部分 上帝
第十章 哈茨霍恩有神論中的時間性和有限主義
第一節 上帝的時間性
第二節 上帝的有限性(finitude)
第三節 托馬斯面對哈茨霍恩和萊布尼茨

第十一章 論視上視如國王
第十二章 神聖的超越:在這之後的上帝

第十三章 理解的藝術與宗教現象學
第一節 描述性的宗教哲學不是什麽:(a)評價(evaluation)
第二節 描述性的宗教哲學不是什麽:(b)解釋(explanation)
第三節 描述性的宗教哲學是什麽:三種模式
第四節 是否值得從事於這種哲學任務
第五節 警告
 

在12到13世紀的西方哲學史上,發生了這麽一個重大的事件:當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進入到基督教視野的時候,人們在猶豫、掂量、思考,亞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希臘的哲學理性與聖經的智慧是矛盾的還是互相補充的?有些人,比如鮑拉文多拉(ST.Bunaventuro)極力反對把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帶入到討論信仰的話題中,因為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對於信仰是有害的。而與鮑拉文多拉同時代的人阿奎那(Aquinas)則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完全可以被吸引到基督教的信仰之中。阿奎那在基督教正統信仰的思想框架中,對於亞里士我德的哲學所做的新的詮釋和改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對於後來的經院哲學和天主教哲學的影響是非常深無客巨大的。阿奎那與奧古斯丁一起在為天主教哲學思想的兩大支柱。他們的共同特征就是:信仰尋求理解。

中世紀的這種爭論,實際上是信仰與理性之間的關系的問題。換句話說,「雅典與耶路撒冷究竟有什麽關系?」這個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也是一個常新的問題,因為,至少在聖經的傳統里,它是各種形式的宗教哲學都要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還反映了西方文化精神的兩大來源問題:古希臘的人的理性與聖經的神的智慧。但是,在經歷了19世紀和20世紀的無神論思想和科學主義的沖擊之後的西方社會,這個問題是不是已經過時了呢?經過了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等無神論的斗士的批判,以及科學主義(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擴張)在人們日常生活里的泛濫,對於整個西方文化和生活甚至整個全球的文化來說,宗教和世俗兩者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占主導地位的信念和信仰是世俗文化,是無神論思想。世俗文化已經戰勝了宗教文化,人的理性已經徹底取代了神的智慧。在哲學史上,無論認為人的理性是判斷一切事物的唯一的尺度的現代哲學,還是認為解構人的理性的自我中心主義的幻想狂的後現代哲學,爭論的焦點似乎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非中心):人。除了上面提到的無神論者外,人們注意到,從胡寒爾、海德格爾到薩特、伽達默爾、福柯、德里達的歐洲大陸哲學的主流是世俗哲學。特別是後現代主義哲學家,他們的反本質主義,典型地表現在19世紀尼采的「上帝死了」和20世紀福柯的「人也死了」(這個口號已經暗含了「作者死了」的口號)的兩大口號之中。人們的印象是,如果說,19世紀的無神論者的好斗精神代表的是人的理性的勝利的話。那麽,20世紀的後現代哲學則是公開的虛無主義。似乎在這兩種哲學傳統之中,沒有給宗教哲學中的古老的問題留下任何余地。一個很明顯的結論就是,如果人們要從事宗教哲學的話,必須避免與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等現代哲學家對話,避免與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德里達等後現代哲學家碰面。

我們的問題是:如果說,鮑拉文多拉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問題上被阿奎那證明是錯的話,那麽,在對待19世紀的無神論哲學和20世紀後現代哲學與宗教信仰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如何做呢?當代美國著名哲學家默羅阿德·韋斯特法爾(Merold Westphal)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將會和阿奎那是一樣的。下面我將首先簡單介紹一下韋斯特法爾教授的學術背景,然後,我要說明,為什麽在這個論文集里,我按照「有限性」、「原罪性」「上帝」三個部分來編造韋斯特法爾的論文。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