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

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
定價:234
NT $ 204
  • 作者:趙鼎新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909755
  • ISBN13:9787801909756
  • 裝訂:平裝 / 31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套講義就是創新社會學知識系統的一個嘗試。從列舉的篇目中就可以看到︰本書講義的重點,是力求選取那些對研究新問題至為關切的社會學分支學科加以介紹,而不復拘泥于傳統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本書力求展示社會學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的交流與融合,力求變成“新社會學”。這也是當代社會學發展的一個國際性的潮流。

社會學這門學科,如果要在新世紀中生存下去,就必須有能力面對和處理這些新的問題,而要培育此種能力,就必須努力發展新的知識系統。

對于社會運動、政治運動以及革命的研究在國內一直未見專著,本書可以彌補這一空白。本書對社會運動與革命進行了界定並評述了其研究方法,綜合論述了西方社會運動和革命理論的發展,闡述了集體行為以及情感在社會運動中的作用,並提出了研究社會運動的宏觀影響因素︰變遷、結構以及話語。強調了國家在社會運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對社會運動研究領域內的幾個重要理論作了一定的評述。
 

目錄


第一章 導論:社會運動與革命的界定及社會學研究方法
什麼是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
解釋傳統和解讀傳統
社會科學的四種解釋方法
第二章 西方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發展
社會運動理論的發展邏輯
美國早期社會運動理論的發展
政治過程理論的崛起
歐洲的社會運動理論和國家理
美國和西方社會運動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
政治機會結構
運動動員結構
話語、符號性行動和情感
新聞媒體
社會運動和革命研究的發展方向
第三章 集體行為理論及情感在社會運動中的作用
從勒龐到布魯默
斯梅爾塞的加值理論
社會結構與情感
第四章 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
涂爾干視角
新興意識形態和革命
格爾的相對剝奪感理論
涂爾干理論傳統評價
古德斯通的國家崩潰理論
第五章 社會結構與社會運動
康豪瑟的大眾社會理論
組織在社會運動和革命中的作用
生產關系與社會運動
生產方式和現代化道路
生產關系和農民革命
第六章 國家與社會運動(上)
民族國家和社會運動
發展中國家和社會運動
國家中心視角的興起
斯考契波及其革命理論
20世紀80年代後國家和革命理論的發展
寡頭政體現代化和革命
第七章 國家與社會運動(下)
曼恩理論思想概要
國家在西方工人運動發展中的作用
西方工人運動的發展
認同感與社會運動
第八章 搭便車理論與形式社會學方法
搭便車理論
對搭便車理論的評論
博弈論與社會行動者模型
形式社會學方法的問題和前景
第九章 資源動員和政治過程理論的興起
現代社會運動理論對傳統理論的批判和我的評判
資源動員理論
政治過程理論
政治機會結構理論
政治機會結構的經驗研究
第十章 社會運動的話語和符號性行為方式
框架分析理論
文本決定論
集體行動形式庫
文化對社會行動者行為的影響機制
社會結構、文化和集體行動
第十一章 社會運動的動員結構
組織、網絡和社會運動動員
顧爾德對社會運動動員結構的研究
空間環境和社會運動動員
國家和社會運動動員結構
組織和空間環境的關系
梯利對空間環境和社會運動動員的分析
內在動員結構和外在動員結構
第十二章 新聞、大眾輿論和社會運動
傳媒方式就是信息
傳媒內容才是信息
西方的媒體、公共輿論和社會運動
西方媒體和公共輿論保守性的比較性解釋
第十三章 展望和總結
西方社會運動的發展
新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社會
全球性社會運動
中國集體行動的現狀和未來
本書的理論和方法論要點
變遷、結構、話語——社會運動研究的基本視角
國家社會關系和西方集體抗爭行為的制度化
國家社會關系理論與政治過程理論
國家社會關系框架下的理論和經驗切入點
社會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
 

自2003年起,筆者在加拿大的麥基爾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連續講授了十多年的“社會與政治運動”課程。在2004年春季受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之邀,我又向清華社會學系研究所講授了這門課程。本書在清華講課錄音以及筆者多年的備課筆記基礎上擴展整理而成。在有限的篇幅內,本書既要對西方社會運動研究中的社會學理論的歷史、現狀及發展邏輯給出一個全面的介紹,同時又要對在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發展中的一些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做出較為深入的分析。為了平衡這兩點,我在選材方面做了很大的取舍。我在取材時盡力包括了美國和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中的一些領軍人物及他們的工作。但是,由于篇幅的關系,其他一些高質量工作卻未作介紹。作為本書的作者,我在做出取舍時自然有著許多思考,我甚至認為本書中所提倡的社會運動理論,以及本書對社會運動理論的講授方法,比起西方學者通常所采取的方法有著許多優點。但是,我不想給讀者以這樣的一個印象,即本書所梳理的邏輯脈絡是理解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發展的唯一方法,或者說本書所介紹和提及的工作囊括了西方社會運動研究中的所有精華。我希望國內想通過本書來了解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發展的學者能在本書所提供的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閱讀其他相關文獻,以對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發展有一個自己的體會。

讀過西方社會運動理論文獻的學者,一眼就能看出本書與其他有關社會運動研究的專著在理論角度和立意上有著許多明顯的不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第一,西方學術權威一般都希望通過他們的研究找到幾個固定的決定社會運動產生和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及其相互之間的邏輯聯系,從而構造出一個能對任何社會運動進行指導性解釋的模型(如果以圖來表示的話,這種模型就像一個計算機程序流程圖)。本書把影響和決定社會運動產業和發展的宏觀結構條件簡約為變遷、結構、話語這三個因素,並且指出這些因素之間並不存在一種一成不變的關系。這也就是說,在對社會運動的研究中我們所有的僅僅是一些分析問題的切入點,而不是具有普適性的理論。第二,西方學者把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看作是不同性質的事物,並就這三類現象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論。本書則強調了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這三者之間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和可轉換性,以及把這三者放在一個統一理論框架下加以考察的重要性。本書不但討論了在西方佔有主流地位的社會運動理論,並且還介紹了種種革命理論以及在西方備受攻擊的集體行為理論和傳統社會運動理論。第三,政治過程理論是目前在西方佔據主編地位的社會運動理論。政治過程理論強調社會運動是政治性而非病理性的行為,政治過程理論同時重視組織、社會網絡、機會和策略這樣的中觀和微觀條件對社會運動起源和發展的影響。這些觀點,包括依隨著這些觀點發展起來的一些全新的研究路向,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本書同時認為,政治過程理論過度強調了影響社會運動發展的微觀機制而忽略了宏觀因素;在微觀機制中,政治過程理論又片面強調了理性選擇、策略、組織和網絡以及政治機會在社會運動的興起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從而忽視了情感、文化文本、空間環境等其他因素對社會運動的起源和動態的影響。本書進而認為,政治過程這一概念僅僅定義了社會運動的性質,它沒有給出社會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動態的宏觀機制,而決定一個社會運動(特別是大型的社會運動)的舉和發展軌跡是一個社會中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一個社會運動背後的國家對該社會運動的影響方式,以及這些宏觀結構條件和微觀機制在該社會運動中所呈現的特定的作用方式。

我希望讀者不要簡單地把本書的觀點和分析看作是對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的批判。本書對許多西方社會運動研究成果做了詳細介紹,旨在引導學生如何在不迷信的前提下去欣賞西方學術特別是以機制為核心的研究方法的精璨。如果我們不能以西方人這種態度和方法來作為做學問的出發點的話,那麼在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中,我們的知識就難以得到積累,研究也很難深入發展。但是,如果我們將西方學者在研究他們社會中的社會運動時所提出的學術問題完全當作中國的問題,並簡單按照西方發展起來的一套方法來研究這些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對社會現象所做出的分析在外行看來只能是隔靴搔癢。本書與西方同類作品的一些主要不同都可以看作是筆者在謀略把西方社會學中國化過程中所做的一些努力。

我與西方大多數研究社會運動的專家在對社會學方法的理解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我與西方學者同時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問題意識。這就是本書之所以與西方同類作品不同的兩個關鍵。西方特別是美國的一些學者對社會學研究科學化有著很大的追求,筆者欣賞他們的這一努力並在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討論他們所取得的一些主要成就,但是本書同時也強調了這些努力背後的一些局限。筆者以為,雖然社會學研究的重心的確應當放在科學(機制性的解釋)而不是藝術(現象性的解讀)上,但社會學研究就其本質來說只能是哲學、科學和藝術的結合。本書在介紹西方學術的同時花了很大的筆墨檢討了社會學研究中的種種方法論問題,它因此也可以被看作一部關于社會學方法論的讀物。筆者與西方社會運動研究者之間的一個更大的區別在于不同的問題意識。對于西方學者來說,在當前的西方社會中,騷亂性的集體行動是社會中的邊緣現象,而革命則是歷史現象或者是非西方國家現象,基本上已經制度化了的社會運動才是他們社會中集體抗爭活動的主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學者強調了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的不同,並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對社會運動的策略、組織、資源和政治機會等問題的研究上。作為中國學者,我看到的是中國一日千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以及隨之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在目前的中國,從農村到大規模政治治動亂也離我們相去不遠。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國家來說,產生這種現象並不奇怪。西方每個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都有過類似現象。問題是,西方有些國家比較容易地走出了這個現代化的.“陣痛期”,而其他一些國家卻曾陷入了反復的政治動蕩之中。本書把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革命放到同一個框架下來進行考察,並強調了它們之間的相互可轉變性,我這樣做有著秀強的現實目的:通過對西方歷史經驗的探討,我想讓讀者了解破壞性較小的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的社會運動怎麼才能成為中國集體抗爭方式的主流,從而降低集體行動和消除革命發生的可能性。

本書的寫作得到了多方的支持。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和教育部春暉計劃資助了我在清華的講學,李強、沈原和孫立平教授以及李彩霞女士對我在清華期間的教學和生活照顧有加,在此表示深切感謝。特別是沈原教授,他在百忙之中過問了本書寫作的全過程。他邀請我加入清華社會學講義的寫作工作,組織學生對我在清華的授課進行錄音和整理,多次過問本書的寫作進展,並對整個講義的寫作旨趣發表了許多遠見性的指導意義。沒有沈原教授的直接過問和支持,本書可能就不會成為現實。我對沈原教授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提供了無私幫助謹表謝意。人民大學的馮仕政教授閱讀了本書文稿並提高了許多修改意見,在此表示深切的謝意。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許多同學幫助整理了講課錄音,他們是張(王景)、李潔、葉鵬飛、姜(斌貝)、李洋、張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謝壽光社會和王緋女士對本書的出發給予了大力支持,童根興編輯在書稿的成書過程中做了認真的編輯工作,在此一並表示感謝。當然,筆者將這本書中所有的疏漏和不足負責。

最後,我將本書獻給我的兩個可愛的女兒:琳達和莉立。

趙鼎新
2005年11月于芝加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