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的建築空間︰傳統中國與中世紀西方建築的文化闡釋

東西方的建築空間︰傳統中國與中世紀西方建築的文化闡釋
定價:270
NT $ 235
  • 作者:王貴祥
  •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0644068
  • ISBN13:9787530644065
  • 裝訂:平裝 / 39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隨著文明的發展,由于文化與宗教的背景不同,不同文化聞在基本的空間模式觀念上,在基本空間圖式及原型空間的選擇上,在空間軸線取向及主導方位確定上,在宇宙模式觀念的形成上,在神聖空間的性質與內涵方面,漸漸發生了歧異。如此,便發生了空間觀念上與空間形式上的種種差異。

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方面,還不僅僅因為我們對于這兩個建築體系,較之對于其它建築體系更為熟悉一些,更重要的是,在我們所了解的文化形態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彼此能夠分庭抗禮,而又各具個性特征的最具典型意義的兩種文化。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恰當地結合,關于這一點似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的一些不同的學科領域中取得了共識。

這是一篇基于泛文化比較研究基礎之上的有關歷史建築空間理論方面的探索性文字。盡管其中涉及了許多不同的背景性文化的內容,但是筆者的初衷仍然是試圖通過這些與建築空間的觀念與形式有所關聯的種種文化現象, 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築空間生成與發展的種種動因,以期發現造成不同文化間建築的相同與不同的空間形式的內在原因,從而為這種空間形式及其演變方式因文化而異的現象找到一種可能的詮釋。
 

目錄

再版序齋
引言
上篇︰空間圖式及其文化抉擇
第一章 原初的空間
第一節 空間的啟蒙
第二節 神話與空間
第三節 巫術與空間
第二章 數與抽象空間圖式
第一節 神聖數字及其空問圖式
第二節 空間圖式的文化抉擇
第三節 空間指向與主導方位
第三章 宗教宇宙模式
第一節 空間的形而上
1.宇宙中心
2.宇宙之柱
3.天梯
第二節 河圖‧洛書‧曼荼羅‧聖十字架
1.十字崇拜
2.曼荼羅
3.河圖‧洛書
第三節 宗教宇宙模式
1.基督教宇宙模式
2.佛教宇宙模式
3.儒教宇宙模式
中篇︰中世紀上帝‧佛‧天r的殿常
第四章 中世紀基督教教堂建築
第一節 從所羅門聖殿到基督教堂
1.摩西聖幕與所羅門聖殿
2.穿越通往至聖所的帷幔
第二節 前君士坦丁時期墓窟、聖祠與初期基督教建築
第三節 從君士坦丁到查士丁尼
1.巴西利卡——會眾的空間
2.陵廟、洗禮堂與集中式教堂
第四節 加洛林與奧托時期
1.東西相對的半圓室
2.西部結構的形成
第五節 羅馬風基督教建築
1.環繞聖壇與歌壇的發展
2.十字交叉口上的塔樓
第六節 哥特式基督教堂
1.光輪中的基督
2.空間的“金字塔”
第五章 中國中古時代的佛教建築
第一節 率堵坡與漢魏塔寺
1.率堵坡‧菩提樹‧中國佛塔
2.以塔為中心的漢魏佛寺
第二節 毗訶羅與北朝石窟
1.佛法初弘時期的僧團修習之所
2.中國北朝的石窟寺
第三節 淨土世界與隋唐伽藍
1.佛經與壁畫中的淨土世界
2.理想空間與現實建築的相互映促
第四節 即心即佛與宋元禪境
1.百丈清規與唐宋禪林
2.漸趨定式的元明禪寺
第五節 佛固宇宙與明清藏病
1.藏傳密教‧喇嘛塔‧金剛寶座塔
2.象征佛國宇宙的藏密伽藍
第六章 中國天子起居‧祀拜‧布政的空間
第一節 爭訟千古的三代明堂
第二節 秦漢通天術
第三節 通天屋‧漢魏靈台‧南朝十二間殿
第四節 “我自作古”的隋唐明堂
第五節 宋明堂‧元大明殿‧明清大享禮
下篇︰東西方的建築空間
第七章 空間的性質與意義
第一節 天啟空間與原型建築
第二節 聖域與精神空間
第三節 胎藏與種子空間
第四節 風水與氣空間
第八章 空間的擴張與組合
第一節 密室‧中胎‧四柱間
第二節 封閉與開敞的空間
第三節 邏各斯及其空間張力
第四節 由體量撐大的空間
第五節 “大壯”與“適形”的空間
第九章 空間的組織及其序列化
第一節 力場及其空間組織作用
第二節 功能主義‧紀念性‧修道院規則
第三節 Cell的空間特征與作用
第四節 聚集與空間的陣列性
第五節 天地和合與宇宙秩序
參考資料 文獻 書目
 

這是一篇寫于十余年前的文字,其基本的架構是筆者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訪問學者時,在閱讀了大量西方建築歷史與文化著述,並聆听了愛丁堡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威爾遜先生的一系列講座後,結合自己在中國傳統建築方面的研究積累而寫作的,最初是一個英文稿,回到國內後,又在清華大學加以進一步的研讀,在導師吳煥加先生的指導下,重新用中文撰寫而成。

撰寫這樣—篇文字的初步動因大約有兩個,一個是筆者在閱讀中發現,許多西方建築史論著作,其基本的思路是歐洲中心論的,即歐洲是世界建築的中心,歐洲建築是建築歷史的主流,其它文化中的建築,都是建築史上的旁枝左權,是“非歷史”的,這對于一個從事中國建築史研究的人來說,莫過于是說,我們畢一生精力所從事的研究,不過是一些旁門左道的事情;另外一個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化氛圍中,充斥了一種對于中國數千年歷史與文化的否定氣氛,這樣一種否定,細究其原因,大概與五四以來對于中國文化所持的基本態度不無關聯。似乎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應當為中國近代的落後挨打負上全部的責任。這顯然也是我們所不能夠接受的。

正是出于一種為中國文化與傳統正名的思想,在英國研讀的時候,我選擇了中西建築文化比較研究這—較為困難的領域,另外的原因也在于,導師威爾遜先生恰好對世界範圍內的傳統建築與文化有著很深的造詣,他的麾下匯聚了來自許多國家和中國大陸及台灣的建築歷史方面的研究生與進修人員,其中不乏後來在學術上頗有造詣的學者。這樣一個有著濃郁學術氛圍的環境,對于自己的思考是頗有助益的。

當然,這是一個荊棘叢生的研究道路。對于中國與西方這樣兩個偉大文明的建築歷史做一個比較,哪怕是最為基礎性的比較,都只會是十分宏觀而粗線條的。因為,其中每一種文化的建築中,都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正因為如此,在一開始的討論中,我就將西方建築限定在中世紀基督教建築這一狹窄的範圍之內,同時,也相應的將中國傳統建築的陳述,限定在以儒教為背景的明堂及其衍生建築和以佛教為主的宗教建築上,因為這三支建築歷史脈絡,都是各自獨立發展,並受到了各自歷史與文化深刻影響的建築。

我們都知道,西方歷史上,建築的發展受到強烈的理性因素的左右,從古羅馬的維特魯威到文藝復興的阿爾伯蒂,然後,一脈相承地發展到了現代西方建築。這是一個理性成份十分濃厚的建築文化體系。對于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建築,如果不對西方建築理論史上這些重要學者的富于理性色彩的理論思考加以聯系,是不可能真正觸及到其內在的發展脈絡的。但是,西方中世紀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中世紀的西方,佔主導地位的是基督教神學,上帝是世界萬物的主宰,人們的思維中充滿了對超自然力的迷惑、恐懼與敬畏,這一時期的建築,在很大程度上,還不是建築師個人或主觀思維的產物,而是由—系列符號性的文化象征所限定了的東西。即使是在文藝復興以後,一種對于教堂建築之平面或立面的宗教象征性探索也遠沒有停止。

相應的情況是,數干年來的傳統中國建築,雖然也有儒家實用理性的內在品質蘊含其中,但基本的文化傳承卻並不那麼理性。古代中國人對于建築的認識,雖然也兼顧使用與舒適,但基本的建築思考,卻被牢牢地限定在傳統思維的框架之內,如將建築與宇宙的圖式加以契合,使建築充分體現儒家禮制的規範,建築的選址受制于由超自然力所左右的風水理念,建築中充滿了大量象征性符號,而其建築空間的基本構成,也與傳統中國文化中的方位象征圖式密不可分。同一時期的佛教建築,無論是漢地佛教、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都沒有擺脫受到宗教性超自然力信仰的左右,其情況與歐洲中世紀的十分相像。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