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你們用到‘是’或‘存在’這樣的詞,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些詞的意思,不過,雖然我們也曾以為自己是懂得的,現在卻感到困惑不安。”我們用“是”或“存在著”意指什麼?我們今天對這個問題有了答案嗎?沒有。所以現在要重新提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然而我們今天竟還因為不懂得“存在”這個詞就困惑不安嗎?不。所以現在首先要喚醒對這個問題本身的意義的重新領悟。具體而微地把“存在”問題梳理清楚,這就是本書的意圖。其初步目標則是對時間進行闡釋,表明任何一種存在之理解都必須以時間為其視野。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出身于一個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會學校讀書。17歲時,從一個神父那里借到布倫坦諾的《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重意義》一書,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產生興趣。
 

目錄

寫在《存在與時間》中譯本前面
中譯本修訂版前言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導論 概述存在意義的問題
第一章 存在問題的必要性、結構和優先地位
第一節 突出地重提存在問題的必要性
第二節 存在問題的形式結構
第三節 存在問題在存在論上的優先地位
第四節 存在問題在存在者層次上的優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問題的雙重任務;本書的方法及構架
第五節 此在的存在論分析——嶄露用以解釋一般存在意義的視野
第六節 解構存在論歷史的任務
第七節 探索工作的現象學方法
第八節 本書綱目的構思
[第一部 依時間性闡釋此在,解說時間之為存在問題的超越的視野]
第一篇 準備性的此在基礎分析
第一章 概說準備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務
第九節 此在分析的課題
第十節 此在分析與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之間的界劃
第十一節 生存論分析工作與原始此在的闡釋。獲得“自然的世界概念”之困難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構
第十二節 依循“在之中”本身制訂方向,從而草描出“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節 以一種另有基礎的樣式為例說明“在之中”。對世界的認識
第三章 世界之為世界
第十四節 一般世界之為世界的觀念
第十五節 在周圍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
第十六節 在世內存在者身上呈報出來的周圍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節 指引與標志
第十八節 因緣與意蘊,世界之為世界
第十九節 “世界”之被規定為res extensa
第二十節 “世界”的這一存在論規定的基礎
第二十一節 用詮釋學方法討論笛卡爾的“世界”存在論
第二十二節 世內上到手頭的東西的空間性
第二十三節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空間性
第二十四節 此在的空間性,空間
第四章 在世作為共在與自己存在。“常人”
第二十五節 此在為誰這一生存論問題的著手點
第二十六節 他人的共同此在與日常的共同存在
第二十七節 日常自己存在與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之為“在之中”.
第二十八節 專題分析“在之中”的任務
第二十九節 在此——作為現身情態
第三十節 現身的樣式之——怕
第三十一節 在此——作為領會
第三十二節 領會與解釋
第三十三節 命題——解釋的衍生樣式
第三十四節 在此與話語,語言
B.日常的此之在與此在的沉淪
第三十五節 閑言
第三十六節 好奇
第三十七節 兩可
第三十八節 沉淪與被拋
第六章 操心——此在的存在
第二篇 在此與時間性
第一章 此在之可能的整體存在,向死存在
第二章 一種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見證,決心
第三章 此在的本真整體能在與時間性之為操心的存在論意義
第四章 時間性與日常性
第五章 時間性與歷史性
第六章 時間性以及作為流俗時間概念源頭的時間內狀態
 

近代中國人之移譯西學典籍,如果自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算起,已逾一百二十余年。其問規模較大者,解放前有商務印書館、國立編譯館及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等的工作,解放後則先有50年代中擬定的編譯出版世界名著十二年規劃,至“文革”後而有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所有這些,對于造就中國的現代學術人材、促進中國學術文化乃至中國社會歷史的進步,都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文化:中國與世界系列叢書”編委會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支持下,創辦“現代西方學術文庫”,意在繼承前人的工作,擴大文化的積累,使我國學術譯著更具規模、更見系統。文庫所選,以今已公認的現代名著及影響較廣的當世重要著作為主,旨在拓展中國學術思想的資源。

梁啟超曾言:“今日之中國欲自強,第一策,當以譯書為第一事”。此語今日或仍未過時。但我們深信,隨著中國學人對世界學術文化進展的了解日益深入,當代中國學術文化的創造性大發展當不會為期太遠了。是所望焉。謹序。

“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
1986年6月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