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評傳(附魏徵評傳)

李世民評傳(附魏徵評傳)
定價:192
NT $ 167
 

內容簡介

《李世民評傳》在簡要敘述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的基礎上,對存在於其治國實踐中的哲學、政治、人才、軍事、民族思想進行了詳細的剖析,並對其思想的歷史影響作了扼要介紹。一般地說,思想史是思想家的歷史,而李世民的思想卻不是以「思想家的思想」形式出現,而是在治國實踐中,闡述和豐富了的儒家思想。他「以其事業存於制度」,又以其思想存於事業。作為一代明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思想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生動的概括、通俗的比喻、極強的說服力等特點。

魏徵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優秀的史學家。他輔佐李世民,隨事諫諍,制定「偃革興文」的治國方針,是大器晚成的一代諍臣。《魏徵評傳》評述他的政治、史學思想,著重考察其基本內涵及思想體系,並探源溯流。書中認為魏徵具有朴素的唯物辯證思想,積德修身的治國理論,深沉而強烈的憂患意識,重人事輕天命、取鑒致治等思想特點,這是唐初時代智慧的結晶。關於魏徵籍貫,史籍記載不一,時賢意見紛紜,特予辨析,富有新意。
 

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李世民評傳
前言
第一章 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第一節 政權的建立及統一全國
第二節 玄武門事件
第三節 「貞觀之治」
第二章 李世民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 李世民的宇宙觀
第二節 李世民的歷史觀
第三節 李世民的辯證思想
第三章 李世民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君民關系上的民本主義
第二節 君臣關系上的共治思想
第三節 君臣關系上的諍諫思想
第四節 經術與法治思想的統一
第五節 李世民的治國理論與政策
第四章 李世民的人才思想
第一節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
第二節 不借才於異代
第三節 用人須以德行、學識為本
第四節 為官擇人,惟才是與
第五節 使人如器,人盡其才
第六節 撫以恩義,勖以公忠
第五章 李世民的軍事思想
第一節 西河之役
第二節 霍邑之役
第三節 進軍關中
第四節 淺水原之役
第五節 柏壁之役
第六節 圍困洛陽城
第七節 沼水之役
第八節 豳州(州)兵威
第六章 李世民的民族思想
第一節 天下一家的民族一統思想
第二節 先中華而後夷狄的重輕本末思想
第七章 貞觀遺音任評說
第一節 唐人宋人說太宗
第二節 《貞觀政要》的流傳
附錄 李世民大事紀
魏徵評傳
第一章 不斷求索的前期生涯
第一節 良好的家風
第二節 在貧困中奮進
第三節 艱難的求索
第二章 大器晚成的一代諍臣
第一節 終遇明主
第二節 制定「偃革興文」的治國方針
第三節 順美正惡,隨事諫諍
第四節 主持購募,校定圖書,潛心撰著
第三章 魏徵的思想軌跡及其哲學觀念
第一節 思想軌跡
第二節 哲學觀念
第四章 魏徵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積德、修身的治國理論
第二節 深沉而強烈的憂患意識
第五章 魏徵的史學思想
第一節 重人事、輕天命的進步史觀
第二節 取鑒致治的歷史意識
第三節 通鑒反思的治史方法
第六章 歷史的回聲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詞語索引
後記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礴之勢,沖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產生這一奇跡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於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采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余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