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眼光︰人類學理論入門

他者的眼光︰人類學理論入門
定價:174
NT $ 151
 

內容簡介

在這部內容新穎的著作中,羅伯特‧菜頓回顧了曾經啟發過全世界人類學者之研究工作的各種觀點,對理論提供了簡明扼要的分析,並回顧了這些理論被導入人類學爭論的過程。開篇便闡述了由霍布斯、盧梭、馬克思和涂爾干等人提出的經典理論觀點;隨後的章節討論了功能主義、結構主義、互動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概要最後還描述了社會生態學與後現代主義爭論的範例。萊頓教授用詳細的案例研究勾勒出了各種理論觀點何以形成對特定的人類社會充分而有說服力的描述。

人類學是關于人的研究;社會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學科。本書所關注的是人類學理論踫撞的方式,因而不是追溯整個理論的發展史。理論如何有助于解釋特定群體中的社會與文化過程,來說明理論的實際運用,正是本書的目的所在。
 

目錄

第一章 社會制度的觀念
構建現代問題
社會制度
對一般理論的簡要陳述
馬克思(1818—1883)
涂爾干(1858—1917)
18和19世紀的民族志
涂爾干與馬克思對人類學的影響
第二章 功能主義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馬凌諾斯基的理論
拉德克利夫-布朗
功能主義分析的關鍵概念
例證
社會制度的分類
第三章 結構主義
涂爾干與結構主義起源
結構語言學(Structural linguistics)
結構主義者的儀式理論
列維-斯特勞斯
認知人類學
結構主義在英國
對列維一斯特勞斯神話學說的批評
結構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第四章 互動理論
導言
交換的模式與範圍
交換領域
社會變遷
一種社會關系語言
作為博弈的社會生活
混亂外的秩序?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人類學
馬克思主義復興的理論與社會背景
家系生產方式
埃里克‧沃爾夫及殖民主義的影響
資本主義與“第三世界”
“非洲社會主義”
生產方式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嗎?
第六章 社會生態學
朱利安‧斯圖亞特
習得行為的選擇
最佳覓食理論(Optimal foraging theory)
社會行為的進化
適應與社會行為
利他主義與互惠
領土
第七章 後現代主義與人類學
白種歐洲男性的傲慢
理論並不能賦予世界知識以真實面目
不存在集體意識
沒有象牙塔︰寫作的政治
結論
參考文獻
 

“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經過修訂和大家見面了,這套教材是由王銘銘教授策劃的,包括國際人類學界在世紀之交前後出版的五種著作,作者也都是蜚聲國際的人類學家。考慮到作為一套叢書,這五本書也是各有側重。從基本概念、人類學概論、學科發展史和理論史到田野工作方法,覆蓋了作為文化人類學基礎的幾個主要部分。然而,選人這套叢書的這些著作又不是簡單的教材。如《人類學︰文化和社會領域中的理論實踐》一書,是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編寫的,領餃作者邁克爾‧赫茨菲爾德是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著名教授,沒有像通常的《文化人類學概論》那樣四平八穩地展開教科書式的討論,而是用一種反思“常識”的眼光來展開思辨性的討論。其他幾種作品也是可以用作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之作。這套叢書出版之後,以學術著作難有的速度很快售罄。我們在這一次修訂中,將過去改譯書名的兩本書重新訂正,回歸本來面目。

學術史是學術研究和訓練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類學家的成長道路中,可能會有不同的途徑。有些人可以先搜集和積累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或者說對生活的詳細觀察有所收獲,開始覺得有研究的必要,需要解釋這些材料。于是乎通過閱讀和請教,學習人類學理論,了解不同學派的觀點,熟悉不同的理論分析和解釋路徑,再加上用人類學田野工作和比較研究技術不斷改進自己的研究方法,從而成為人類學家;另外一些人,在已經學術制度化的今天主要是從院校中培養出來的。在大學課堂中學習相關的課程,閱讀人類學經典著作,听各路名家的講座,然後再去進行田野工作,進行田野民族志寫作,最終完成從學生到人類學家的歷程。

這兩種人類學家成長的歷程應該說都是“悟”的過程。兩種途徑都需要理論,只是是理論先行還是田野先行的順序有所不同的,即是先有了田野積累然後去領悟理論,還是先經過理論訓練再去體悟田野的差別。不論你走哪條道路,理論與田野民族志實踐總是不斷互動的。有了一定的理論積累,就要考慮怎樣用于田野實踐,怎樣在田野中發現生動的、可以延展理論的寶貴材料。而有了很好的田野材料,如果沒有豐厚的理論積累也無從解釋。或者涉獵了一些解釋模式,但知之不深或者不了解對這一模式近期的批評和討論,就會影響田野民族志寫作的質量。在學術嚴謹的過程中,也許有人提出了新的理論模式,或者對一些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田野民族志作者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寫出的田野民族志作品怎麼談得上較高的學術水平、較深厚的學術造詣呢?不注重理論的繼續學習必然落伍。這就是人類學中所謂理論與田野工作關系張力的表現。

在大學人類學及相關學科課程中,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奠定良好的學科基礎都是最重要的。從學科基礎開始,如果按照規範的教學路數,首先要明白概念,要讀概論,要熟悉學科史,還要關注研究方法。人類學專業的學位論文通常也必須要有人類學相關理論的追溯,也可以叫做“方法論”(methodology),要求學生追溯在要討論的那個問題上前人已經做了什麼,哪些做得比較成功,還有哪些不足或缺陷;再就是有關研究方法的思考,用什麼方法,怎麼用,為什麼要用研究者選用的那些方法。我們做的新研究就是在田野民族志材料和理論上對前人研究的超越。不然研究還有什麼學術價值?全面了解、深入鑽研並勇于質疑才是真正的“學問”。

學術史的追溯能夠使學科從業者不斷增長學術問題意識。問題怎樣才能夠提出來,當然要有不斷質詢和思考的習慣,但是更要有豐厚的學術積累。也許一位年輕氣盛的學子能夠不斷地向權威提出“問題”,我們在鼓勵這種精神的同時,也需要考量這種“問題”是不是學術問題。人類學學術研究需要積累。我認為,這種積累主要是說兩個方面,也就是田野工作和理論。田野調查固然非常重要,而且是人類學研究的基礎。不過,並非去了“那里”,就是做了人類學田野工作。我們應當掌握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基本方法,比如怎樣擬定調查提綱、怎樣做深度訪談、怎樣記錄和整理資料,等等。在比較研究中也需要知道如何進行比較的相關問題,使研究不至于走上古典聯想主義的任何事項的胡亂連接和對比較對象彼此間關系的任意臆想之中。人類學田野工作要講究方法,在明了怎樣做之後,必須有為什麼要這樣做的考慮。于是就過渡到理論的層面。再細分的話,涉及關于方法的理論和關于問題的理論。前者是說從人類學知識的性質、田野社會關系、學術倫理及價值和田野民族志著述等方面的理論思考;後者則是不同人類學理論流派對相關問題研究分析的基本取向、出發點、主要理論、重要概念和假說等方面的學術爭辯。學術史的學習是我們有可能把握這些論爭的線索,並找到自己的立場。然後再通過深人細致的田野調查去質疑現有的理論範式,提出你的見解,從而以人類學學術研究的話語參與學術討論,豐富人類學思想庫。

我們還應當認識到這套叢書及其他相關著作的翻譯出版對中國人類學及其相關學科建設的意義和作用。隨著人類學在我國的發展,一些有關人類學理論和歷史的著作也陸續出版,一些國內學者編寫的人類學教科書也先後問世,對學習人類學理論與方法頗有幫助。但是,國內的大部分人類學學科理論史及方法論專著,由于寫作年代較早、國內研究資料或研究與寫作時間的限制等原因,其中許多著作也沒有能夠具備人類學學術思想淵源到後現代主義人類學這樣寬廣的視野,缺乏對某些新出現的理論和方法論的認真思考,在評述立場上也許難于把握分寸。在目前國內的人類學教學中,一些大學專業系科往往面臨教科書難以買到或不便使用,參考書匱乏的窘境。三年前華夏出版社推出了“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所選書目起點高且多為近年出版,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在人類學理論教科書編譯方面的一大進展。現在經過重新修訂後,作為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當代民族問題戰略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之一,再次由華夏出版社出版,以饋讀者。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