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史學傳統可謂源遠流長,幾乎每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政權,都有人為之撰寫歷史。同樣,早在一千多年前,封建史學家們也撰寫過十六國時期各個政權的專史(國別史),可惜先後散佚,至今還沒有人重新為它們分別撰寫歷史。推其原因,是一個隋唐以後歷代封建史家對十六國的歷史不夠重視,認為十六國時是「五胡亂華」的黑暗時期,這些政權是「僭偽」之國,不值得去為它們撰寫歷史。即便是撰寫通史,對它們也是寥寥幾筆帶過。二是由於十六國時史官所撰的各國史書,均先後散佚,這給後世撰寫十六國國別史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廣大的史學工作者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指導,開創了我國史學繁榮的新局面;加之,建國三十多年來,全國各地相繼發掘了大批珍貴的文物和古籍,使撰寫十六國國別史成為可能。一九八二年,重慶出版社出版了楊偉立同志撰寫的《成漢史略》(四川通史叢書之一),首先為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作出了努力。
本書主要是敘述十六國時在西北建立的南涼、西秦兩個政權的歷史。為什麽要將這兩個政權的歷史合起來撰寫呢?第一、是這兩個政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是由在曹魏末至晉初從大漢南北遷入我國西北地區的鮮卑族所建立;而建立這兩個政權的鮮卑族都不是純粹的鮮卑,一是主要融合了匈奴族的禿發鮮卑,一是主要融合了高車人的乞伏鮮卑。兩個政權建立時間相差十二年,南涼建立時間晚,存在時間也短,最後亡於西秦。因此,他們所處的時代、整個西北地區的形勢均大致相同。甚至兩國的政治制度、社會性質和意識形態亦均有相似之處。第二、南涼與西秦兩個政權關系密切,幾乎難以分割。他們一個在河西,一個在隴右,相距不遠,而且乞伏鮮卑最早臣屬於禿發鮮卑,乞伏鮮卑建立西秦政權後,一度為後秦所滅,乞伏氏王族投奔南涼。後來,西秦復國後,又滅了南涼,原南涼領有的河湟之地遂為西秦所有,一直到西秦滅亡前夕。第三、有關兩國史料大都散佚,要單獨敘述他們的歷史比較困難。基於上述三個原因,我們將南涼與西秦的歷史合起來撰寫。南涼禿發鮮卑遷入河西較早,而亡國在前,故先敘述南涼史,再講西秦史。
-
中國斷代史系列:殷商史
$512 -
戰國策箋證(全四冊)
$1,242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下)
$6,264 -
兩漢太守刺史表
$417 -
中國古代史.下(第4版)
$271 -
戰國策(文白雙欄對照)
$260 -
二重奏:北魏前期政治制度
$228 -
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
$355 -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左傳(節選)
$261 -
中華遠古史
$616 -
國學經典:吳越春秋譯註
$151 -
春秋大義述
$303 -
中國斷代史系列:戰國史
$668 -
國學經典:戰國策譯註
$156 -
戰國策全鑒(典藏誦讀版)
$236 -
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史鉤沉
$720 -
中國斷代史系列:秦漢史(上下)
$877 -
左傳全鑒(典藏誦讀版)
$236 -
國學經典:國語譯註
$187 -
晉武帝司馬炎
$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