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宗教哲學家約翰·希克的一部重要論文集。其中涉及神學語言、宗教認識論、上帝論、神正論、基督教的本質、宗教間關系、道成肉身的教義、死亡神學等內容。作者在本書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宗教世界的新圖景,認為基督教神學需要從基督中心轉向上帝中心,並稱這一轉向為神學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作者簡介:

約翰·希克(John Hick,1922-),當代傑出宗教哲學家,宗教多元論的代表人物,伯明翰大學人文學高級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加利福尼亞克萊蒙特研究教哲學旦福(榮林)教授。主要著作有《信仰與知識》、《惡與仁愛的上帝》、《宗教之解釋》、《宗教哲學》、《上帝道成肉身的隱喻》、《信仰的彩虹》、《死亡與永生》、《第五維度》、《宗教哲學對話錄》、《宗教多元論諸問題》、和《多名的上帝》。
 

目錄

1993年再版序
初版序
致謝
導論
第一章 神學的核心問題
第二章 宗教作為事實斷言
第三章 宗教信仰作為「經驗為」
第四章 上帝、惡與奧秘
第五章 末世惡的問題
第六章 上帝作為必然存在
第七章 基督教信念的重建
第八章 基督教的本質
第九章 神學中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十章 信仰世界的新圖景
第十一章 基督與道成肉身
第十二章 道成肉身與神話
第十三章 走向一種死亡神學
索引
譯後記
 

本書初版的時候,後面部分(書名由此而來)在很多讀者看來比較激進甚至「出格」。因為它處理的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當時仍然不情願面對的一個問題——宗教多元性對基督教是惟一的真宗教這個傳統假設的挑戰。假如(看上去就是如此)其他各大世界信仰與基督教是同等有效的拯救語境,那麽繼續主張我們自己的啟示是判斷所有其他啟示正確與否的最終標准還是恰當的嗎?

當今社會,這個問題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現在許多大城市都有數以百計的清真寺、寺廟、謁師所、猶太會堂和禪定中心,去那里的穆斯林、印度教徒、錫克教徒、猶太教徒、佛教徒、巴哈伊教徒、儒教徒和道教徒構成了宗教實踐群體的重要成員。讓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信仰的人都接受宗教多元性,這種接受不僅成為社會事實而且成為宗教事實,這樣的時刻已經到來,甚至早就到來了。

在基督教對由其他各大世界信仰的靈性事實提出的問題的討論中,具有普遍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排他論(拯救只在基督教中)、兼容論(所有拯救都是基督教的拯救,但是耶穌為贖罪而死的恩典原則上遍及所有信徒,不管是不是基督徒)和多元論(各大世界信仰,包括基督教,是互不相同、各自獨立的啟示與拯救的真實空間)。在最近幾十年,大多數神學家從排他論轉向了兼容論。然而,現在有小部分人提出,兼容論實際上是舊的排他論的宗教帝國主義的溫和形式,主張兼容論也還是不夠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本書就代表了這部分人的立場,呼吁在基督教內部實現從兼容論到多元論的「范式轉換」。

因為一旦我們像梵二會議那樣,接受拯救不局限於基督教教會這個觀點,認為猶太教徒可以通過猶太教的靈性結構並且在此之內得救贖,穆斯林可以通過伊斯蘭教生活並且在此之內得救贖,佛教徒可以通過他們的法並且在此之內獲得開悟等,那麽,我們為什麽要堅持在所有這些不同的拯救/解脫領域貼上一張基督教標簽呢?為什麽不簡單地接受這個事實——人類的存在從破壞性的自我中心到一種新的超越的終極實在(我們叫上帝)中心的轉變正在各大世界傳統中發生?一旦拋棄了舊的排他論教條,這個結論看來就是自然而然的。

當然,這種把其他世界宗教也視為拯救/解脫領域的多元論轉換牽涉到對基督教「道成肉身」這一核心教義的重新理解。因為如果耶穌是字面上的上帝的道成肉身,那麽基督教就是惟一由上帝親自創建的宗教,我們就必須堅持它是惟一高於其他宗教的宗教。然而,理解耶穌生命中的神聖臨在和力量,並且這種理解方式不包含(因宗教上不現實而)讓人難以接受的暗示,這一點是否可能呢?我相信這是可能的,並且我已經試圖在本書後面幾章中探索這種理解方式。

最後,基於成本的原因,未能用包容性的語言重訂本書,避免(例如)用「他」指代整個人類,對此我表示歉意。因為,把人類表達成似乎只有男性,就像把宗教表達成似乎只有基督教,是不恰當的。但是我是在完成那些章節之後才意識到這個現在看來很明顯的事實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