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

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蘇力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06-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802456X
  • ISBN13:9787108024565
  • 裝訂:平裝 / 42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拓展當代中國法學理論研究的一個新領域——法律與文學。我將主要以中國的一些傳統戲劇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與法律相關的一些理論問題。

盡管運用的材料是文學的、歷史的並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關切卻是當下的、現實的因此是一般性的。這種關切表現為,首先,我試圖從理論邏輯上闡明——而不是傳統的“諷喻”或暗示或影射——這些問題對于今天中國法律與秩序之建構形成的相關性︰其次,在這一努力中,我希望創造中國的法律與文學研究作為法學理論研究的一個分支的可能,以及更一般地——與我先前的努力一致——創造在中國思考我們的、同時具有一般意義的理論問題的可能性。前者關注的是法律制度,而後者關注的是法律理論。
 

目錄


致謝
導論
在中國思考法律與文學
現狀和回顧
意義
難題
論域
意義再探討
材料、進路和方法
本書的結構
第一編 歷史變遷
第一章 復仇與法律
問題、學術背景與材料
報復和復仇
從報復到復仇,文明的發展
殘酷性的升級,群體問題
制度化的復仇,一種精制的文化
復仇制度的弱點和衰落
復仇的消亡?
復億與刑法
附錄︰趙氏孤兒
第二章 制度變遷中的行動者
悲劇何在?
梁祝二人的年齡
早婚與包辦婚姻
包辦婚姻中的財富問題
悲劇因素之一︰自然與社會
悲劇因素之二︰常規與例外
悲劇之三︰何時改變制度?
結語
第二編 “司法”制度
第三章 竇娥的悲劇
悲劇是如何發生的?
誰的話更可信?
證據問題
證據問題的背後
超自然證據和鬼魂的意義
小結
第四章 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
裁判者的雙重制度角色
……
第五章 清官與司法的人治模式
第三編 法律“文化”
第六章 德主刑輔的政法制度
第七章 戲劇空間與正義觀之塑造
第四編 方法問題
第八章 這是一篇史學論文?
第九章 自然法、家庭倫理和女權主義?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大約是1993年底或1994年初的一個深夜,留學剛回國不久的我住在北大26樓,一邊寫作,一邊听著電影頻道里播放的《秋菊打官司》……

秋菊的孩子已經生下來了,正歡天喜地忙著給孩子過百日;秋菊與村長事實上已經和解了……突然,電視中響起了秋菊那土土的陝北方言︰“我只是討一個說法,怎麼把人給抓了呢?”一句話就讓我轉過身看起電影來了;第二天上午我又再一次觀看了重播,一些先前略有感觸但沒有認真思考過的問題擠進了我的腦海。此後大約兩年間,我叉幾次看了電視播放;幾乎每一次都有一些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給我一些新的啟發。我總是不能忘記影片最後,獨自佇立雪地中秋菊的那雙困惑的眼楮。終于有一天,在一種沖動下,我在計算機上敲下了“我將從近年中國的兩部頗為上座的、反映當代中國農村法制建設的電影談起……”。僅僅幾個小時,就完成了文章的初稿。數月後,略作改動,我把這篇文章交給了約稿的《東方》雜志的編輯。

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有支持,也有批評。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中國的現實問題;否則的話,人們不會關心。如果說先前人們還更多是從理念上追求“法治”或“法制”,對它的面目還是霧中看花,而這一次人們似乎從秋菊身上感受到了作為理念追求的“法律”或“法治”隱含了許多復雜的信息。直至今日,“秋菊”仍然是一個濃縮了很多當代中國基本法學理論問題的符號,眾多學者的解說令這部電影成了有關當代中國法律與社會的一個經典文本。

但也是這篇文章使我不小心走進了法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法律與文學。盡管文章關注的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法律的問題,但在寫作《秋菊》一文時和寫作其他論文一樣,我總會思考一些研究的前提和方法問題,並在理論上做一些預辯。例如,為什麼我可以借助顯然是虛構的電影故事來討論當代中國法律或法治建設的現實問題?這種討論在多大程度上與現實相關(或不相關)?文學作品與生活究竟是什麼關系?一個具體、特殊的故事能否以及為什麼有可能提出具有一般性的理論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提出來的?故事是怎樣打動我的?是什麼細節打動了我?為什麼對這個故事人們曾作出不同的解釋——最初許多法律人和社評人認為這個故事表明了中國農民法治意識的覺醒,而我看到的卻是理想化的法律與社會生活的沖突?這種文學文本的開放性對于法學討論有什麼意義?乃至,為什麼這篇並不深刻、論證也不細密的文章會受到讀者更多關注?什麼樣的社會條件造成了這種現象?對于法律研究和論文寫作有什麼啟發?說的更開一點,對于法律教學又能否有什麼啟發,以及是什麼樣的啟發?思考的部分結果是一篇短文︰在編輯《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一書時,作為《秋菊的困惑》一文的附錄。更多的問題則繼續留在思考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針對目前中國大學內法學研究方式的一些弱點和不足,我感到有必要寫一本《法律與文學》的書。借助于年輕時對文學曾有過的愛好,以及當年在大學校園外“野路子出身”獲得的對文學作品的敏感,我開始反復思考我所熟悉的一些文學作品。在同朋友的交談中,也在教學過程中,基本觀點和分析路數逐漸形成。1999年當去哈傾听燕京學社作訪問學者的機會來臨時,我決定借此機會做一個相對系統的研究,寫一部有關《法律與文學》的書。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