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州郡志匯釋

宋書州郡志匯釋
定價:300
NT $ 261
  • 作者:@胡阿祥 @編/著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3647564
  • ISBN13:9787533647568
  • 裝訂:382頁 / 28 x 20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古今學者研究《宋書·州郡志》的主要成果,力求較為全面地反映《宋書·州郡志》的研究狀況。

本書以1974年中華書局校點本《宋書》1983年第2次印刷本書為工作底本。與校點本正文無涉的研究成果,除必要者外,一般原則上不予采入。有關的研究成果均提行,以小字拓在所屬正文之後。

凡收入本書的研究成果,基本保持原貌;而為省篇幅,有些相關成果在收入時,刪繁就簡,但亦盡可能保持原文精義。凡錄其原文者,均加引號標示,節錄者不加引號,又原文無標點者加之;原文之標點、注釋方式有不一致者,亦略作處理,以求大體划一。

本書所匯集的成果中,覺見《宋書》各種版本的簡稱。
 

目錄

叢刊前言
代序
前言
正文
宋書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揚州刺史
丹陽尹會稽太守
吳郡太守吳興太守
淮南太守宣城太守
東陽太守臨海太守
永嘉太守新安太守
南徐州刺史
南東海太守南琅邪太守
晉陵太守義興太守
南蘭陵太守南東莞太守
臨淮太守
淮陵太守
南彭城太守
南清河太守
南高平太守
南平昌太守
南濟陰太守
南濮陽太守
南泰山太守
濟陽太守
南魯郡太守
徐州刺史
彭城太守
沛郡太守
下邳太守
東海太守
東安太守
淮陽太守
濟陰太守
鍾離太守
新昌太守
蘭陵太守
東莞太守
琅邪太守
陽平太守
北濟陰太守
馬頭太守
南兗州刺史
廣陵太守
海陵太守
山陽太守
盱眙太守
秦郡太守
南沛太守
新平太守
北淮陽太守
北濟陰太守
北下邳太守
東莞太守
兗州刺史
泰山太守
高平太守
魯郡太守
東平太守
陽平太守
濟北太守
宋書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南豫州刺史
歷陽太守
南譙太守
廬江太守
南汝陰太守
弋陽太守
安豐太守
汝南大守
新蔡太守
陳郡太守
南頓太守
潁川太守
西汝陰太守
汝陽太守
陳留太守
南陳左郡太守
邊城左郡太守
豫州刺史
汝南太守
新蔡太守
譙郡太守
梁郡太守
陳郡太守
南頓太守
潁川太守
汝陽太守
汝陰太守
陳留太守
江州刺史
尋陽太守
豫章太守
鄱陽太守
臨川內史
廬陵太守
安成太守
南康公相
南新蔡太守
建安太守
晉安太守
青州刺史
齊郡太守
濟南大守
樂安太守
高密太守
平昌太守
北海太守
東萊太守
太原太守
長廣太守
冀州刺史
廣川太守
平原太守
清河太守
樂陵太守
魏郡太守
河間太守
頓丘太守
高陽太守
勃海太守
司州刺史
義陽太守
隨陽太守
安陸太守
南汝南太守
宋書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荊州刺史
南郡太守
南平內史
天門太守
宜都太守
巴東公相
注陽太守
南義陽太守
新興太守
南河東太守
建平太守
永寧太守
武寧太守
郢州刺史
江夏太守
竟陵太守
武陵太守
巴陵太守
武昌太守
西陽太守
湘州刺史
長沙內史
衡陽內史
桂陽太守
零陵內史
營陽太這
湘東太守
邵陵太守
廣興公相
臨慶內史
始建內史
雍州刺史
襄陽公相
南陽太守
新野太守
順陽太守
京兆太守
始平太守
扶風太守
南上洛太守
河南太守
廣平太守
義成太守
馮翊太守
南天水太守
建昌太守
華山太守
北河南太守
弘農太守
梁州刺史
漢中太守
魏興太守
新興太守
新城太守
上庸太守
晉壽太守
華陽太守
新巴太守
北巴丁太守
北陰平太守
南陰平太守
巴渠太守
懷安大守
宋熙太守
白水太守
南上洛太守
北上洛太守
安康太守
南宕渠太守
懷漢太守
秦州刺史
武都太守
略陽太守
安因太守
西京兆太守
南太原太守
南安太守
馮翊太守
隴西太守
始平太守
金城太守
安定太守
天水太守
西扶風太守
北扶風太守
宋書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益州刺史
蜀郡太守
廣漢太守
巴西太守
梓潼太守
巴郡太守
遂寧太守
江陽太守
懷寧太守
寧蜀太守
趙*太守
汶山太守
南陰平太守
犍為太守
始康太守
晉熙太守
晉原太守
宋寧太守
安固太守
南漢中太守
北陰平太守
武都太守
新城太守
南新巴太守
南晉壽太守
宋興太守
南宕渠太守
天水太守
東漢陽太守
沈黎太守
寧州否則史
建寧太守
晉寧太守
(牛羊)(牛可)太守
平蠻太守
南廣太守
建都太守
西平太守
西河陽太守
東河陽太守
雲南太守
興寧太守
興古太守
梁水太守
廣州刺史
南海太守
蒼梧太守
晉康太守
新寧太守
永平太這
郁林太守
桂林太守
高涼太守
新會太守
東官太守
義安太守
宋康太守
綏建太守
海昌太守
宋熙太守
寧浦太守
晉興太守
樂昌郡
交州刺史
交趾太守
武平太守
九真太守
九德太守
日南太守
義理郡
宋平郡
越州刺史
百梁太守
(忄龍)蘇太守
永寧太守
安昌太守
南昌太守
南流太守
臨漳太守
合浦太守
宋壽太守
附錄一:《資治通鑒·宋紀十一》胡三省注宋大明八年州郡
附錄二: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之「宋政區建置表(大明八年[464年])」
引用文獻
地名筆畫索引
地名音序索引
後記
 



《宋書·州郡志》四卷,是百卷本《宋書》的紐成部分,為三十卷的《宋書》「八志」之一。作者沈約。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汪省德清縣)人,歷仕宋、齊、梁三朝,官至尚書令;又為當時著名的文壇頷袖、歷史學家、藏書家。可謂政治地位、學術威望、社會影響三者集於一身的南朝要人。《梁書》、《南史》有傳,《宋書》卷一百《自序》則有沈約自述家世源流與奉敕撰修《宋書》的過程。

沈約的歷吏著作,《晉書》、《齊紀》、《(梁)高祖紀》等今皆不傳姝存下來者惟《宋書》一百卷。沈約奉敕撰寫《宋書》,始子齊永明五年(487年)春。次年二月即完成本紀十卷,列傳六十卷;後十有余年,又續成八志凡三十卷。這里有兩點需要明確。其上9沈約《宋書》特別是紀傳的成書為何如此之速;其二,八志到底成於何時。這兩點又都與釋讀《宋書·州郡志》有關。

沈約《宋書》特別是紀傳的完成時閬不足一年,緣於有前人所修岳史為基礎。據沈約《宋書·自序·上宋書表》,其撰《宋書》乃以徐爰《宋書》為藍本:先是「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書》,草立紀傳,止於武帝功臣,篇牘未廣。其所撰志,唯《天文》、《律歷》,自此外,悉委秦朝請山謙之。謙之橫建初,又被詔撰述,尋值病亡,仍使南台侍御史蘇寶生續造諸傳,元嘉名臣,皆頭所撰。寶生被誅,大明中,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爰因何、蘇所述,勒成一史,起自義熙之初,訖於大明之末」,是為六十五卷本的徐爰《宋書》。正是主耍在徐爰《宋書》的基礎上,沈約既改寫、重撰、裁奪、調整了若干列傳,又補續了「自永光以來,至於禪讓,十余年內」事。於是,就紀傳部分言,遂成一代全史。

沈約《宋書》八志三十卷是後成的。《上宋書衰》雲:「所撰諸志,須成續上。」據知沈約在《宋書》紀傳完成之後,繼續編寫諸志。諸志的寫成時閂,蘇晉仁先生依據諸志中避齊明帝蕭鸞、梁武帝蕭衍及其父蕭順之諱的現象,判斷「此類志至天監年閂始陸續完成,距離前七十卷,已約十有余年,朝代也由齊易梁了」(詳蘇晉仁:《論沈約〈宋書〉八志》,收入《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中華書局1997年版)。然則編揆難庋最大、分量幾占全部《宋書》一半的八志(律歷、禮、樂、天文、符瑞、五行、州郡、百官)盡管後成,仍是在諸家《宋書》志特別是何承天、徐爰《宋書》志的基礎上完成的。關於何承天的《宋書》志,沈約《宋書。志序》有雲:「元嘉中,東海何承天受詔纂《宋書》,其志十五篇,以續馬彪《漢志》(按即司馬彪《續漢書·志》)」,而結合上段所引沈約《上宋書表》,則何承天自撰《天文》、《律歷》兩志,其他志實出山謙之之手,而仍稱「何承天志」或「何志」,如沈約《宋書》各志中,常見「何承天志」、「何承天日」、「何承天雲」、「何志」一類用語,這既說明了何承天《宋書》有律歷、禮、樂、天文、州郡、百官等志,也衰明沈約《宋書》志對何承天(以及山謙之)《宋書》志的承襲,沈約《宋書·志序》也說:「其(何承天)證引該博者,即而因之,┅┅其有漏闕,及何氏後事,備加搜采,隨就補綴焉。」又徐爰《宋書》是繼何承天為書的,同樣有志,沈約《宋書·志序》雲:「《天文》、《五行》,自馬彪以後,無復記錄。何書自黃初之始,徐志肇義熙之元」,是徐爰《宋書》有《天文志》、《五行志》,均「起白義熙之初,訖子大明之末」,而沈約《宋書》禮志、州郡志等所引「徐爰日」、「徐志」以及《南齊書·百官志》等所引「徐志」,也反映了徐爰《宋書》志的一些情況。當然,沈約於何、徐二氏《宋書》志有所繼承外,本人也下了頗大的補缺續新、尋源討流、辨析條理的功夫,其具體情形,沈約在《宋書》八志卷苜的《志序》中有所交代,此篇《志序》歷敘了前史設《志》的情況以及沈約《宋書》所設八志的緣由與宗旨。

要之,「謹更創立,制成新史,始自義熙肇號,終子畀明三年」(《上宋書表》)的《宋書》紀傳七十卷與後成的八志三十卷,是沈約在前人《宋書》基礎上改造、補續而成的。作為流傳至今唯一的一部完整記述劉宋一代之興亡歷史與典章制庋的紀傳體斷代史,其價值不必贅言;而需要特別揩出的是,《宋書》八志的史料與認識價值,更是超出了劉宋一代的范圍。在「二十四史」中,《史記》八書、《漢書》十志、補入《後漢書》的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之後,《宋書》八志是現存史志中資格最老的;而由於《宋書》八志大體都注重淵源沿革,遠溯三代,迓及秦汊,特別是詳載魏晉,此雖有失斷限,但其補缺通變、博洽多聞、網羅宏富的特點,使得《宋書》八志既為唐修《晉書》諸志大量取用,又彌補了此前魏晉史籍無志之憾,從而成為古往今來研究三罾丙晉相關悶題的系統、全面甚至第一手之材料,學者們也囡此公認《宋書》八志乃《宋書》的精華所在,「是兩個半世紀(220—479)天文、地理、政冶、社會以及典章制虔的總括,為研究了解這一歷史階骰,捷供了大量寶貴而重要的大獻。」(蘇晉仁:《論沈約〈宋書〉八志》)

沈約《宋書》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徐爰舊稿之痕跡尚較明顯,敘事有錯亂、漏失、詳略失宜甚至前後矛盾之處,涉及晉宋與宋齊更替、宋魏和戰時多所忌諱、曲意迥護、虛美增飾,不設食貨、刺法二志,以及《宋書》流傳過程中之餃訛脫倒與後人補正情況,清人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二十三與卷二十四、趙翼《廿二史刳記》卷九,今人王樹民《史部要籍解題》(中華書局1981年版)、柴德賡《史籍舉要》(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黃寶權《宋書》(收入倉修良主編《中岳史學名著評介》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蘇晉仁《論沈約(宋書〉八志》、邱敏《六朝史學》(南京出版社20O3年版)、蔣福亞、李瓊英《(宋書〉說略》(收入《經史說略》之《二十五史說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等都有或詳或略的闡說;又有關《宋書》的研究,以清、民岳學肀取得的辟果較為顯著,上述今人的論著中也有簡單的交代,這里就一並不再細述了。

《宋書》成書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早期的各種抄本都已亡佚,趙宋以降的刊刻版本情況也頗是復雜。現存的主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遞修本(簡稱三朝本)、明北監本(筒稱監本)、毛氏汲古閣本(簡稱毛本)、武英殿本(簡稱殿本)、金陵書局本(簡稱局本)、商務印書館影印三朝本(簡稱百衲本)、中華書局標點校勘本(簡稱中華本)。其中中華本被推為「各種版本的《宋書》中最好的本子」(朱紹侯:《中華本〈宋書〉梭點失誤商榷》,收入《慶祝何茲全先生九十歲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o1年版)。據中華本《宋書》「出版說明」,中華本以上舉六種版本互校,擇善而從,又「紀傳方面,還通校了《南史》、《建康實錄》、《冊府元龜》、《資治通鑒》和《資治通鑒考異》等書的有關部分;志的方面,也參校了《晉書》、《通典》等書的有關部分。對於前人的校勘成果,我們利用了張元濟、張森楷的兩種《宋書校勘記》稿本,成孺《宋書州郡志校勘記》,李慈銘《宋書札記》,孫夥《宋書考論》,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以此,中華本《宋書》不僅加上了新式標點、頗便閱讀,而且整理細致,其校勘記也可稱簡明且具犄色。本書即以中華本為工作底本。當然,誠如朱紹侯先生所言,「由於當時人力不足,時間短促,又處於一種特色。本書即以中華本《宋書》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朱紹侯:《中華本〈宋書〉校點失誤商榷》)朱紹侯先生的文章即就「《宋書》原有失誤應校而未校」∵《宋書》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失誤未予訂正」、中華本《宋書》在校勘標點中的失誤」三方面,授出商榷性意見各五例。又丁福林先生更有《宋書校議》一書(中華書局2002年版),既肯定王仲犖先生校點的中華本《宋書》「廣征博引,又多所創見,用力之勤,前所未有,可為迄今所見最為完善之精本」,也存在「智者千慮,疏忽之處,亦偶有所見。其中有校勘未到者,或有標點欠妥者,又誤琰原書處閂亦有焉」(丁福林:《宋書校議·自序》)。

平心而論,王仲犖先生校點的中華本確為目前《宋書》的最佳版本,「但是像這樣一部規模頗大的歷史著作,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或因輯補、或因輾轉傳抄而造成的訛誤,以及由於撰者倉促成書而存在的自身史料的錯亂,實在相當之多。要想僅僅憑一人一時之力,使之成為盡善盡美的版本,確難做到。所以中華書局校點本《宋書》存在著一些缺憾也屬情理中事。」(丁福林:《宋書校議·後記》)具體采說,紀、傳、志比較下來,志的校點錟憾更多一些,八志比較,則《州郡志》似乎閩題尤多,如《州郡志》原有失誤以及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失誤,中華本應校而未校者,便不下百條。按王仲犖先生本以冶魏晉南北朝制庋史著名,其代表作有傳之不朽的《北周六典》;在地理方面,王仲犖先生也是卓然大家,代衰作有惠及學林的《北周地理志》。然則由此亦可見點校史籍之艱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之不易。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