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商代出現原始青瓷以來,中國制瓷工藝的發展便一發而不可收。南京雨花台地區三國時期墓葬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繪羽人圖案盤口壺,是中國最早的釉下彩瓷。彩瓷的發展自此而發端。金代中後期紅綠彩瓷的出現,在中國彩瓷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為五彩瓷和斗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元代,景德鎮燒制出五彩瓷。它是用紅、紫、藍、綠、孔雀綠彩加金色繪在青白釉或白釉瓷器上燒制而成,彩色濃艷,紋飾繁密,器型有玉壺春瓶、高足杯等,但燒造量很小。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出精美的五彩蓮池鴛鴦紋碗,以釉下青花繪龍紋和水紋,以釉上紅、黃、綠、赭諸彩繪畫蓮花、鴛鴦。宣德時期明御窯廠燒制的青花紅彩、青花黃彩、孔雀綠青花等青花釉上彩瓷推動了明代五彩瓷的發展。嘉靖、萬歷時期的青花五彩,紅綠濃艷,絢麗無比,燒制工藝達到了一個高峰。康熙五彩在明代青花五彩的基礎上,發明了藍彩和黑彩,從而以釉上藍彩取代了青花,增強了五彩的表現力。另外,米地五彩、墨地五彩、紅地五彩、藍地五彩、雪花藍地五彩、豆青地五彩、哥釉地五彩等色地五彩,也是康熙時期的發明。雍正以後,由於粉彩瓷的流行,五彩瓷的燒造就較少了。

明成化時期創燒了一種新的裝飾工藝——斗彩瓷。它是用釉下青花勾畫輪廓線,高溫燒造,再於釉上添彩低溫二次燒造的工藝。成化斗彩瓷器釉質如玉,彩繪細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明朝各代均有燒造,但都無法與成化斗彩比肩。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皆有仿制。康熙斗彩的燒制有兩類:一類為仿成化器型與花紋的制品,如仿成化斗彩雞缸扦, 「天」字罐等;另一類為本朝流行器型的斗彩瓷器,如竹節式蓋罐、賁巴壺、人物紋花盆、雉雞牡丹紋碗等,並且新燒制了黃地、灑藍地斗彩器。雍正朝斗彩器仍有兩類,仿成化斗彩的雞缸杯、「天」字罐等幾可亂真,另一類為雍正本朝創新器型,或落成化款或落雍正楷書款。與成化斗彩器相比,胎質細膩,釉面也不及成化肥腴如玉。與成化斗彩不同的是雍正斗彩引進了粉彩的渲染技法,而出現了層次及濃淡變化,繪畫規整,彩均不出青花輪廓線。乾隆斗彩也有少量仿成化名品的器型,如雞缸杯等,更多是創新的當時流行的器型,多為大器,如梅瓶、蓋罐、報月瓶、僧帽壺、玉壺春瓶等,很多瓶類帶有雙耳,具有當時瓷器裝飾繁花似錦的特征,有的甚至整器從上到下滿飾花紋,看起來繁縟華麗。

成化時期景德鎮始燒素三彩,素三彩以黃、綠、紫、黑、白諸色繪於瓷器上燒成,因為諸彩中沒有紅彩,所以稱為素三彩。近幾年珠山御窯廠的發掘中出土了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正德時期素三彩有了新的發展,增加了孔雀綠彩。嘉靖、萬歷時期,素三彩的彩更力p豐富,富於變化,多見色地素三彩。到清康熙時期,素三彩的發展從器型、裝飾技法、花紋圖案幾個方面來看,都達到了高峰,燒造品種有白地三彩、黃地三彩、紫地三彩、虎皮三彩,並且發明了名貴品種黑地素三彩。

琺琅彩瓷器於康熙時期燒制成功。琺琅彩瓷器仿自於同時期的銅胎畫琺琅工藝,是不同工藝間的模仿。銅胎畫琺琅是歐洲傳教士從法國的里摩巨介紹到清宮廷的,由於康熙皇帝的喜愛,專門在宮中造辦處進行制作。造辦處所用琺琅料全都從國外進口,在制作銅胎畫琺琅的同時,還在瓷器上進行實驗,終於燒制出瓷胎畫琺琅。雍正時期繼續燒造琺琅彩,在養心殿造辦處設有琺琅作,煉國產琺琅料,並煉出九種原來沒有的琺琅料,可以說雍正時期完成了琺琅彩的本土化,使其工藝達到極致。乾隆時期,琺琅彩器流行色地開光裝飾,以後各朝粉彩瓷器漸為主流,琺琅彩的燒造逐漸減少。

康熙末年,宮廷在燒制琺琅彩的過程中創燒了粉彩瓷器,到了雍正時期,粉彩瓷器已經燒造得很完美。雍正粉彩是在彩繪之前先塗一層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色顏料與「玻璃白」融合,使同一種色彩呈現出一系列深淺濃淡不同的色調。雍正粉彩一般在白地上彩繪,圖案有花卉、人物、山水。粉彩對於景物的表現力非常接近於自然,其畫仕女,眉清目秀,細致入微。乾隆粉彩在雍正粉彩的基礎上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風格,由雍正時期的簡約清秀轉變為繁縟華麗。乾隆時期常見色地粉彩器,更多見的是幾種裝飾工藝集於一身的色地粉彩開光圖案。用色地粉彩開光來襯托白地粉彩主體圖案,使開光內的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等繪畫更顯得細致人微,景物深遠,清新嫵媚。乾隆粉彩器在造型上創燒出轉心瓶、交泰瓶等,並且燒制出瓜果、魚蝦等像生瓷器。此後,粉彩瓷和青花瓷一樣成為清代瓷器的主流。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