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更生。廣東南海縣人,人稱南海先生。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日,康有為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主張變法。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朝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翌年,康有為利用進京會試時機,奮筆撰就1.8萬字的《上今皇帝書》,要求廢除《馬關條約》,並聯合赴京會試的各省1300多名舉人共同簽名,成為轟動一時的「公車上書」。隨後又上第三書、第四書。同年中進士,授工部主事。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第五次上書,提出「德人突據膠州灣,外患日迫,非變法不足以圖存」的主張。翌年1月29日第六次上書,渴盼光緒審時度勢,盡棄舊習,發憤更始,走日本明治維新的道路。其政治主張成為指導後來「百日維新」的變法綱領。同年3月12日,第七次上書,以俄國彼得變法圖強的歷史激發光緒革故鼎新,有所作為。與此同時,組織保國會,積極推動變法。6月,光緒皇帝正式宣布實行變法維新,史稱戊戌變法,後遭慈禧太後鎮壓。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流亡國外。在海外流亡的16年里,到過30多個國家。辛亥革命後回國組織保皇會。1917年鼓吹並參與復辟,反對共和。
1923年,康有為遷居青島匯泉灣畔,購宅居住,題其宅為「天游園」。後其幾個子女在青島讀書時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島時,有意興建大學,並擬好大學章程,後因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罷。晚年,為青島的優美風光寫下了不少詩作,其若干詩詞刻石已成為嶗山景點的組成部分。
康有為著作甚豐,計130余種。輯有《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萬木草堂遺稿》、《康有為政論集》等。
康有為1927年在青島病逝,葬於嶗山李村象耳山,墓穴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1985年遷葬於浮山茅嶺。
文化是一個多義詞,從廣義上說,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說,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主要是著之於文字和形之於筆墨的藝術形象和理論形態。本文從康有為關於文章理論、書法理論和繪畫理論的具體表達中,管窺蠡測,以小見大,再現康有為文化觀的輪廓與精髓。可以說,康有為的文化活動與文化理論建構,代表著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種兼容中外的過渡文化形態,它開啟了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河。
-
清朝學術源流概略
$276 -
中國近代知識觀念和知識結構的演進
$251 -
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修訂版)
$459 -
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上下)
$1,176 -
雙橋隨筆(全兩冊)
$668 -
劉咸炘思想探微
$516 -
王船山公年譜
$444 -
中國「近代知識」的生成
$276 -
話語與觀念: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演進
$720 -
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1890-1911)
$219 -
王夫之史學思想研究
$188 -
太谷學派遺書選編
$465 -
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研究(修訂版)
$370 -
大家精要:焦循
$104 -
陸隴其家訓譯注(全二冊)
$374 -
書生報國:梁啟超傳
$104 -
章太炎全集:國故論衡先校本、校定本
$355 -
天地行人:王夫之傳
$204 -
梁任公語粹
$271 -
中國人缺少什麼?:西方哲學接受史上兩個案例之研究
$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