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書是目前歐美的美學教育中最為通用的一本教材。它比鮑桑葵和吉爾伯特一庫恩的美學史著作更新,比克羅齊的美學史更客觀,比達達凱維奇的美學史更完整。

這本書從古希臘寫起,卻將重點放在現當代,從康德到現代的篇幅佔了全書的一半。書中包括了新形成的歷史、新的資料、新的視角。這樣,既讓學生對美學的歷史有一個大概而準確的了解,又迅速接近當代現實,了解正在出現的新的思潮、流派和方法。就如譯者所言,該書“給大人物留下了恰當篇幅,論述得精煉而全面,在提到一般人物時,能放在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之中,畫龍點晴地說幾句意味深長的話,而不只是列出人名和作品名;緊緊抓住哲學美學的核心,又對文學、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中的生要觀點能恰到好處地有所涉及;在處理與自己同時代人的觀點時,能努力做到客觀公正,而不是只講一家之言”。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最初的思想
第二章 柏拉圖
藝術與模仿

道德
第三章 亞里士多德
悲劇所特有的快感
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回應
第四章 古典晚期的哲學家們
希臘化與羅馬古典主義
普羅提諾
第五章 中世紀
聖奧古斯丁
聖托馬斯‧阿奎那
闡釋理論
第六章 文藝復興
新柏拉圖主義
繪畫理論
音樂與詩
第七章 啟蒙運動:笛卡兒的理性主義
詩學
繪畫與音樂理論
走向一個統一的美學
第八章 啟蒙運動:經驗主義
想象與藝術創造
趣味問題:從夏夫茨伯里到休謨
審美性質:從荷加茲到艾利森
第九章 德國唯心主義
伊曼努爾‧康德
客觀唯心主義
第十章 浪漫主義
感受的美學
諸種想象的理論
叔本華和尼采
第十一章 藝術家與社會
為藝術而藝術
現實主義
社會責任
第十二章 當代發展
克羅齊與形而上學家們
桑塔耶納和杜威
符號學的方法
馬克思列寧主義
現象學和存在主義
經驗主義
附錄 美學:從1996到2006
門羅‧比厄斯利(Monroe Beardsley,1915—1985)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k,1904—2007)
斯坦利‧卡維爾(Stanley Cavell,1926—)
納爾遜‧古德曼(Nelson Goodman,1906—1998)
阿瑟‧丹托(1924—)
喬治‧迪基(George Dickie,1926—)
約瑟夫‧馬戈利斯(Joseph Margolis,1924—)
諾爾‧卡羅爾(Noel Carrol,1947—)
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1949—)
索引
譯後記
 

考慮到寫作這本美學史的目的,我們也許無需在此過于拘泥地為這門學科劃定邊界。在對這樣一個被人們作過多種多樣的界定的領域進行思考之時,似乎需要某種程度的寬容。但是,一些初步的區分對我們仍是有幫助的。我們至少可以區別出針對藝術作品提問的所謂三個層次。第一,人們可以針對具體的作品,問具體的問題︰“這是弗里吉亞調式的旋律嗎?”“《俄狄浦斯王》一劇的逆轉在哪里?”回答這些問題顯然是批評家,而不是美學家的任務。它們不要求理論的反思,而要求事實的信息與闡釋的技巧。然而,甚至在這一層次上,在形成像弗里吉亞調式與逆轉這樣的概念時就已經預設了一些理論的興趣與活動︰比較與分類開始了。在第二層次上,人們可以問這樣的問題︰“什麼是音樂調式?”“什麼是悲劇的基本的或一般的特征?”回答這些問題是文學或音樂理論家,或系統的批評家的任務。這些問題要求一種對音樂或文學的本性,或者這些藝術門類的某些重要特征的研究——理論與解釋,分析與歸納。其中有些問題的含義是範圍廣泛、根本而影響深遠的;因此,一些美學家對之感興趣,將之納入他們的研究範圍之內。在第三層次上,人們可以針對批評本身,針對所使用的術語,針對研究與爭論的方法,針對它的潛在假定來提問。這些問題顯然從屬于哲學美學。當蘇格拉底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問“美”(to kalon)意味著什麼,或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詢問悲劇由于其難以置信而被人們蔑視時可以給予什麼樣的合理辯護時,哲學的關注就居于中心的地位,變得顯而易見。

因此,讓我們都同意在靠近第二層的中部劃一道線,不作結論,不追求精確性,並且,我希望,不作出武斷的建議。當自然的某些審美方面具有合理的一般性與根本性時,我們也不將之排除在外。我們避開將會踫到的許多問題,理由是它們有點狹窄,可能應屬于文學批評史、音樂批評史,或某些其他的領域,而不是美學;但是,如果其中的一些可被認為是美學問題,而且某些哲學家也這麼認為時,則允許出現例外。

關于術語,我不願與那些想在“美學”與“藝術哲學”之間保留某種區別的人發生任何爭吵。但我發現,短一點的術語非常方便,因此我用它來概括那些某些人放在後一個術語,即藝術哲學之下的東西。我在通行而能勝任的用法中找到了足夠的支持——例如《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和《英國美學雜志》就是這麼用的。

目前有三本英語的美學史︰鮑桑葵具有開創性的著作,安斯利(Ainslie)所翻譯的克羅齊《美學》的第2部分,以及吉爾伯特與庫恩的內容廣泛的著作。這幾本書各有其獨到之處,它們合在一起,覆蓋了很廣的範圍。它們都有些陳舊了,沒有利用許多新近的論述許多重要的哲學家與重要時期的作品,也沒有用今天的哲學所發展起來最好的概念與原理去考慮過去。也有幾本關于文學批評與批評理論的歷史的著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韋勒克,以及溫姆薩特(Wimsatt)和布魯克斯(Brooks)的很有價值的著作,涉及許多哲學的問題(這里的邊界並沒有劃分得很清楚!)。然而,這些歷史著作主要關注專屬于文學的特殊問題。

我充分意識到我自身的學術準備不足以進行與我的杰出前輩們類似的研究,當然也就更不足以進行更大範圍的研究了。不久以前,托馬斯‧門羅在一篇向美國美學學會宣讀的論文中,談到了需要美學上的國際主義,並說,希望我們這個學科出現一部真正的世界史的那一天不會很遙遠。那遠遠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但是,盡管本書在規模上很小,我希望各部分間的比例合理,希望讀者與我有同樣的感覺——認為所評判的觀念是最值得回顧和討論的。

50年前,克萊夫‧貝爾在他的小冊子《藝術》第1章的開頭這樣說︰“在美學中人們所寫出的胡言亂語不可能比其他學科更多︰這個學科的文獻還不足以使我們這麼做。”我像其他人一樣感到,為了深入進行更為嚴格、更為徹底、更為仔細的美學研究,我們應記住,在過去,有時忽視,有時過于沉溺是我們這個學科的命運。但是,在寫了這本小史以後,我承認,我已經不再感到克萊夫‧貝爾的諷刺從歷史上看是公平的,甚至在他的時代也是如此。《藝術》發表後的這半個世紀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堅實的成果,也帶來了對未來的更大期望。

許多學者對本書手稿的評論對我有極大的幫助(當然,如有錯誤的話,則不能歸咎于他們):屬于芝加哥學術圈的伊利諾伊大學的喬治‧迪基(George Dikie)、聖巴巴拉加州大學的亞歷山大‧西森斯克(Alexan-der Sesonske)教授、布魯克林學院的約翰‧霍斯珀斯(John Hospers)教授、坦普爾大學的伊斯莎白‧萊恩‧比厄斯利(Elizabeth Lane Beardsley)教授曾閱讀了全書。斯沃斯莫爾學院的海倫‧諾思(Helen North)教授、斯沃斯莫爾學院的P.林伍德‧厄本(P.Linwood Urban)、坦普爾大學的悉尼邯可克辛(Sidney Axinn)、斯沃斯莫爾學院的塞繆爾‧海因斯(Samuel Hynes)、華沙大學的斯蒂芬‧穆洛夫斯基(Stefan Morawski)、布林莫爾學院的喬治‧L.克蘭(George L.Kline)教授分別閱讀了本書的不同章節,並作了有益的批評。我對當時在斯沃斯莫爾學院工作的詹姆士‧E.索普(James E.Thorpe)表示衷心感謝,他細心地核對參考書目和引文,使我(也使讀者)免去了許多的錯誤。我還要感謝納塔利‧皮爾曼(Natalie Pearlman)女士為這本書打字,給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門羅‧C.比厄斯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