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現代化理論「修正派」的代表性人物,艾森斯塔特力主「多元現代性」概念。他認為多元現代性的一個共同核心是「高度的反思性」,理解當代世界——實際上是解釋現代性的歷史——的最好方法,是將其視為文化方案多樣性不斷構建和重構的一個故事。

本書在宏觀的歷史比較中分析了現代性在西方社會和非西方社會不同時期的不同發展模式,並對現代化的「經典」理論和馬克思、塗爾干。韋伯的古典社會學分析以及當代的「文明的沖突」論與「歷史的終結」論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目錄

中譯本前言
導言 比較進化觀框架中的多元現代性概念
第一部分 現代性的文明
第一章 全球化時代的多元現代性
第二章 多元現代性
第三章 野蠻主義與現代性:現代性的破壞因素
第四章 邁向21世紀的軸心
第二部分 多元現代性
第五章 最初的多元現代性:美洲文明
第六章 日本和現代性文化方案的多元性
第七章 鏡像現代性:日本和美國現代性宗教前提之比較
第八章 印度民主之謎的文明框架
第九章 中國歷史經驗和中國現代性的某些方面
第十章 原始原教旨主義運動建構中的異端、宗派主義和烏托邦主義
第十一章 有關穆斯林社會公共領域現代轉型的一些觀察
第三部分 當代舞台
第十二章 現代性的文明架構、歷史經驗和文化方案
——現代社會中抗議的構建
第十三章 超越民族國家和革命國家模型的霸權
第十四章 宗教領域的重建:超越「歷史的終結」和「文明的沖突」
譯後記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素來重視國外學術思想的引介工作,以為頗有助於中國自身思想文化的發展。自80年代中期以來,幸賴著譯界和讀書界朋友鼎力襄助,我店陸續刊行綜合性文庫及專題性譯叢若干套,在廣大讀者中產生了良好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世界格局的急速變化,學術思想的處境日趨復雜,各種既有的學術范式正遭受嚴重挑戰,而學術研究與社會一文化變遷的相關性則日益凸顯。中國社會自70年代末期起,進入了全面轉型的急速變遷過程,中國的學術既是對這一變遷的體現,也參與了這一變遷。迄今為止,這一體現和參與都還有待拓寬和深化。由此,為豐富漢語學術思想資源,我們在整理近現代學術成就、大力推動國內學人新創性著述的同時,積極籌划紹介反映最新學術進展的國外著作。「學術前沿」叢書,旨在譯介二戰結束以來,尤其是本世紀60年代之後國外學術界的前沿性著作(亦含少量二戰前即問世,但在戰後才引起普遍重視的作品),以期促進中國的學科建設和學術反思,並回應當代學術前沿中的重大難題。

「學術前沿」叢書啟動之時,正值世紀交替之際。而現代中國的思想文化歷經百余年艱難曲折,正迎來一個有望獲得創造性大發展的歷史時期。我們願一如既往,為推動中國學術文化的建設竭盡綿薄。謹序。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7年11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