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古玉文化研究

紅山古玉文化研究
定價:576
NT $ 501
  • 作者:劉永勝 王長江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236343
  • ISBN13:9787801236340
  • 裝訂:181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錄了「紅山文化」玉器100多件。該書所收錄的古玉藏品,器型繁多,大多數復合器型,器物造型精美,器物之大,文化內涵之深等,這在國內還是少見的。對收錄的每件器物,都從器物的造型、沁色等進行了詳細介紹,並附有實物照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紅山文化」古玉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探討。多年來,作者除請教專家學者外,又閱讀了許多有關古玉特別是紅山玉方面的有關書籍,使他深受啟迪。依此,他對「紅山文化」玉器文化內涵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
 

目錄

卷首語
周南泉專家鑒定手跡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紅山文化玉器與《山海經》關聯內涵
l、古玉祭祀探源
2、紅山古玉源頭
3、玉魚圖騰
4、玉鳥圖騰
5、玉鳳凰(宛鳥)(芻鳥)
6、玉豬龍圖騰
7、玉人首鳥身神
8、玉羊首人身神
9、玉人首龍身神
10、玉人首馬身神
11、玉人首鳥身神
12、玉人首蛇身神
第二章、紅山文化系列玉器內涵
1、玉刀、玉斧
2、玉獨角獸
3、玉勾雲形器
4、玉蟬
5、玉龍胎
6、玉龜
7、玉豬龍
8、玉龍胎
9、玉鶚
10、玉三孔器
第三章、紅山文化復合型玉器內涵
1、龍復合型玉器
2、鳥鶚復合型玉器
3、龜紋飾復合型玉器
4、筒復合型玉器
5、骨形獸面玉器
6、馬蹄箍型玉器
7、祭祀復合型玉器
8、植物復合型玉器
第四章、紅山文化人神、動物玉器內涵
1、玉馬首
2、玉牛神
3、玉鶚神
……
 

在劉永勝與王長江同志合寫的學術著作《紅山古玉文化研究》即將付梓問世之際,我想借此機會向讀者提供一些有關這部著作及其成因的情況,以期有助於讀者對古玉收藏、鑒賞與研究活動的了解。

劉永勝同志本是一位在黑龍江省從事二十余年新聞工作的資深記者,也可以說是一個勤奮而又勇於進取的筆耕者。在改革開放之初,他長期奔波於省內外知名國營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的生產第一線上,從事經濟新聞的撰稿和編輯工作。在新聞崗位上不斷拓展自己新的報道領域。可見,奮進與拼搏是他思想與性格的基本格調。十年前的一個偶然機會,在古都徐州,他結識一位喜愛收藏古玉的朋友,開始與玉結下不解之緣。十余年后,他又在新聞采訪工作中結識了黑龍江收藏家協會會員王長江同志,並在中國玉文化豐富內涵的吸引下,兩人開始了共同研究紅山文化古玉,從此他走進了古玉收藏、鑒賞和研究這個學術領域。他在緊張的新聞采寫與編稿之余,以古玉收藏、研究與鑒賞為課題,將自己隨機采訪中所親見所筆錄的古玉訊息廣為收集,竟然整理出具有相當規模的學術手記,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從而為撰寫自己的處女作《紅山古玉文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劉永勝同志對中國古代玉文化的學術關注,勢所必然地促使他竭盡自己經濟上的所能和所有,從文化市集上、地攤上、民間收藏中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地購置了一些小型玉器件,還有一位摯友把三代人家傳的2 5件紅山古玉部分轉贈於他收藏與研究。現今也儼然竟成為一位漸具規模的收藏者。因此,毫不誇張地說,他經歷了一個從記者、古玉文化研究者到收藏家的生活道路。從追求經濟價值的提升到文化人格的獲取,這就是劉永勝同志所走的人生道路。在當今中國,生活富裕起來的人民群眾,熱愛生活,熱愛傳統文化,喜愛收藏、鑒賞與研究古代歷史文物,已經成為一種日益盛行的生活時尚。

作為記者和編輯的劉永勝,他在新聞事業上所取得的工作業績可從他二十余年的大量新聞稿件中見出;作為紅山古玉文化學者的劉永勝,其學術成果則主要集中地體現在《紅山古玉文化研究》這部著作之中,他在治學上尤有可貴之處:

其一是,善於發現不為人所注意的問題,如學術界因紅山文化玉器斷代較晚,出土的紅山古玉文物較少,所以,在這一領域里的研究,因為缺少實物,而近乎於空白。許多人對紅山古玉所見實物的用途、功能及其人文涵蘊,都語焉不詳,他則以《山海經》的歷史文獻記載為依據,對所見的紅山古玉實物器件一一指實,分析其形制、造型、可能用途及其人文涵蘊,對自己所見到的民間收藏的紅山古玉器件一一照相並整理出版,不僅填補了中國古玉文化研究的一項學術空白,而且還向學術界提供了大量罕見的古玉器件的照相資料,實為難能可貴,富於開創性。

其二是,他的研究不落窠臼,獨辟蹊徑,走出自己的路。如他的《紅山古玉文化研究》,對紅山古玉的分類,自成一家之言,屬於前人沒有用實物分類,從未提及,如對何謂禮器、祭器、神器、法器等等提法的理解,他都根據實物的意象形態、類型及其功用一一給予指實,其學術建樹值得充分肯定。

就劉永勝同志在該書中研究的這批紅山文化古玉,憑筆者多年積累的美學研究理論分析,除了它應有的歷史、文物、科學價值之外,從審美的角度剖析其觀賞價值,每一件玉器的空間形式、外部造型、形體結構與形象意蘊,不但具有極高的形制美、紋飾美、沁色美、結構美、雕磨工藝美、質地美與意蘊美等美感內涵的綜合藝術價值,同時,也充分展示出中國遠古玉器及其文化歷史發展的一個輝煌側面。

這部著作,作為劉永勝與王長江同志對古玉文化研究的開篇之作,功不可歿。自然,這部著作還有它的不足之處,但這在他從記者、古玉研究學者到收藏家的生活發展道路上是難以避免的,書中所涉及的有關古代玉文化的若干觀念的闡述可能有某些不盡如人意之處,這些都可以在不同的學術觀念的相互切磋、交流與探討中促進更深入的思考,有助於引起或推進更多更深刻的理論探討。在這里,我們如果用「瑕不掩瑜」這句成語來揭示這部著作的學術成績與不足之間的內在聯系,恐怕是再貼切不過的了。最為令人興奮的是,劉永勝同志的后續著作,正在緊鑼密鼓地寫作之中。開台鑼鼓既已奏響,好戲自然還在后頭,讓我們共同殷切地期待着他后續著作的更大成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