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篇章語法

漢語篇章語法
定價:348
NT $ 348
 

內容簡介

本書以篇章為經,功能為緯,貫穿全局,主旨在闡述小句與小句間之關系及其表達形式。本書研究特色為,對每個形式必先考察其核心語義或功能,然後尋求其所衍生的各種解釋。全書主要涉及下列諸問題:體標記的篇章功能、情態副詞在篇章中的地位、句末虛詞的解析、信息結構的透視、從屬結構與前後景的關系、回指詞對篇章結構的貢獻、話題原型與漢語話題的定義、話題鏈與「漢語句」的異同。最後以上述諸問題討論所獲結果為基礎,用具體的形式,對「漢語句」做出一個較為確切、具體的定義。


屈承熹,1930年生於江蘇常熟。台灣師范大學英語學士、碩士,美國得克薩斯(奧斯汀)大學語言學碩士、博士。先後任教於台灣師范大學及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兼任佛羅里達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亞洲研究室主任等職。2003年從佛羅里達大學退休,現任黑龍江大學客座教授及復旦大學兼職教授。1980年當選美國東南區語言學會會長,1990年當選美國中文教師學會會長,1996及2003年兩度當選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
 

目錄

英文版序
致謝
中文版序
譯者庫
第一章 緒論:從語法到篇章
1.1 什麽是篇章語法
1.2 為什麽需要篇章語法:
1.3 從語法到篇章
1.4 漢語篇章語法的整體構想
1.5 關於本書無法涵蓋內容的聲明
1.6 漢語概貌
1.6.1 語音
1.6.2 構詞法
1.6.2.1 屈折詞綴
1.6.2.2 派生詞綴
1.6.2.3 復合構詞
1.6.3 句法
1.6.3.1 語序
1.6.3.2 「主語」與「話題」
1.6.3.3 特殊結構
第二章 動詞詞綴的體功能與篇章功能
2.1 動詞的語義類
2.2 動詞詞綴作為體標記及其他功能
2.2.1 經歷體「-過」和起始體「-起來」
2.2.1.1 經歷作為視點
2.2.1.2 經歷句作為狀態
2.2.1.3 起始體作為視點
2.2.2 進行體「在-」和持續體「-著」
2.2.2.1 前人的研究
2.2.2.2 問題與解決方案
2.2.3 篇章中的持續體「著」和進行體「在-」
2.2.3.1 動詞類型和「著」的語義解釋
2.2.3.2 「-著」的句法解釋
2.2.3.3 「著」和語用
2.2.3.4 小結
2.2.4 完成體標記「-了」
2.2.5 篇章中的動詞後綴「-了」
2.2.5.1 近來對「-了」的語用/篇章研究
2.2.5.2 「-了」作為頂峰標記
2.2.5.3 「-了」作為「先時性」的標記
2.2.5.4 「-了」和單音節活動動詞
2.2.5.5 不用「-了」的情況:言說動詞和帶有文言色彩的動詞
2.2.5.6 小結
2.2.6 動詞後綴「-了」的多重屬性
2.3 語法體和前/後景
2.4 體標記的篇章框架
2.4.1 體功能小結
2.4.2 理論的應用
第三章 篇章中的情態副詞
3.1 情態、情態副詞及連接詞
3.1.1 情態
3.1.2 漢語中的情態副詞
3.1.3 情態副詞的連接性
3.1.4 小結
3.2 情態副詞及其篇章功能
3.2.1 「就」和「才」
3.2.2 「並」、「倒」和「也」
3.2.3 「又」、「還」和「再」
3.3 總結
第四童 句末助詞
第五章 信息結構
第六章 主從關系和前後景配置結構
第七章 話題性、原型和漢語話題
第八章 篇章中的回指
第九章 話題鏈和漢語句
第十章 段落及其他
第十一章 結論
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及術語中英對照)
 

本書的實際寫作始於1993年夏,但其雛形可上溯至80年代中,其時我正著手搜集句尾虛字「啊/呀、吧、嘛」的資料。那些虛詞的分析結果我曾在幾個學術會議上報告過,卻未曾形諸文字發表。不過我的研究方法卻為另一位學者所采用並發表了相應文章。此後我的研究中斷了好幾年,直到1991年夏獲得了兩項研究資助及相應的學術休假才重新開始。夏天我到北京繼續搜集資料,之後又到台北呆了將近一年,資料搜集終告完成。資料分析和全書主體部分的寫作一直到1995年底才完成;而在電腦上對手稿進行加工處理花費的時間與寫作的時間也不相上下。值此書即將出版之際,輕松之感無以言喻。

我本人既研究語言學又教語言,因此寫作本書,也既考慮到語言學家,叉考慮到語言教師的需要。我為前者提供的是研究漢語這一迥異於西方多數語言的一些新思路;為後者提供的是在不扭曲漢語事實的前提下對課堂上常見問題做一些簡單實用的全面解釋。

我脫離傳統的分析方法常源於一些未經理論思考的假設。例如,出於母語使用者的直覺與語言學者的敏感,我認為傳統稱作「虛字」的結構標記,在其多種解釋的背後應該有一個統一的、貫穿一切的意義。如對於「嘛」,我的假設是,它的意義是表示說話者對所說內容的堅信不疑。從這一點出發,作為句法語義標記,它就可以用於各種上下文;作為語氣標記,它表示堅持己見;作為篇章標記,它表示顯而易見。用這種方法,就可以避免為同一個字提出幾套各不相同、意義含混而且常常彼此矛盾的解釋,例如「嘛」表示憤慨、表示強烈贊成或不贊成等。對另一些惱人的問題,我的辦法是將同一個結構放到不同層面上去觀察。例如話題,人們通常認為它既表示已知信息又表示焦點,卻沒有想到兩者彼此的矛盾,因為一般情況下,焦點本身就要求提供新的信息。但如將這一現象放到句子和篇章兩個層面上,問題就解決了:在句子層面,話題的主要功能只是指出「相關物」,形式上沒有限制。如果表現為完整的名詞短語,當然會提供大量信息;在上下文湊合的情況下,也可以成為焦點。而在篇章層面,話題的主要功能是連接句子,形式上有很大限制。由於零回指和代詞回指不提供任何信息,因而就不可能成為焦點。這種多層面處理的方法就解決了話題同時表示已知信息和焦點的矛盾。我希望這個例子及其他一些例子能為真正理解漢語提供一些啟示。

另一方面,這樣的分析對於每天處在漢語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也可以有一些實用意義。他們可以把漢語的話題理解為有時是有標記的,有時又是無標記的。如果目的只是指出一個說話對象,就用有標記的,有標記的話題就可以通過比較或對比產生焦點關系。語法書和教材中經常強調的就是這種話題。但是還有另一種話題,教學中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就是起聯系甸子作用的無標記話題。由於無標記的話題常采取零形式或代詞形式,它就不承擔任何信息,因而無法進行比較或對比,即無法在焦點的意義下討論。本書實用性的又一個例子是對持續體標志「一著」的解釋。「一著」的最基本的意義是「伴隨其他動作或事件發生」,語言教師可以以此為出發點,以後隨著課程深入,一個一個地加入別的含義:句法上表示從屬,語用上暗示進一步的動作,范疇轉變功能上標志一個動作動詞用作靜態意義,等等。

總的來說,本書既是對漢語研究中一些長期存在問題和現狀的說明,又試圖對解決某些問題提出一些新的建議。所謂現狀的說明主要是在以下這些方面:完成體標記「了」與句尾虛字「了」,語氣副詞「才」和「就」,回指的篇章表現,話題與話題鏈的關系,以及篇章主題與段落界線等。所謂建議則大多分散在各個章節,包括體標記的基礎層級性,語氣副詞的連接性質,各個句尾虛字背后的統一力量,信息的雙層結構,「非定式」動詞形式作為從屬手段,話題的原型性,話題鏈的第一環,最後還有對漢語句子的新定義。多數新建議都有一個共同基礎,即:看起來似乎是句法的問題,其實還是用篇章的概念來處理較為適當。對漢語旬子的新定義是本書的最高潮。盡管這個定義是全新的,但卻有可以察知的結構信號作基礎,並且為說母語的教師和研究者妁調查經驗所支持。傳統對句子的定義是難以捉摸的「表示一個完整意恩」,新定義則與之完全不同。我們希望新的定義能有助於人們決定什麼時候該用句號,從而避免學生習以為常地一逗剄底。

像所有的假設和理論一樣,本書的絕大多數假設也只是嘗試性的。頭中有的我思考得多些,有的還不很成熟,但不管哪種,我都歡迎提出補充、修改,甚至駁斥。說剄底,本書只是拋磚引玉,以此獻給汊語研究著和教師,如果能起一個誘發大家恩考的作用,斯願足矣。

屈承熹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