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大都市與文化研究

後大都市與文化研究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包亞明/主/編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5-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092402
  • ISBN13:9787532092406
  • 裝訂:422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當代西方都市研究的背景下討論都市與文化問題,是充分體現當代性,前測性和理論性特色的學術叢書。本書內容主要包括:重描城市空間的地理性歷史——《後大都市》第一部分「導論」、「第三空間」導論——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與想象地方的旅程後現代都市化、洛杉磯的六次重構解構城市規划誰的文化?誰的城市、文化研究的形制馬克思主義者的文化詮釋策略喬治·拉倫與伯明翰學派研究文化身份、全球化與歷史娛樂共和國、娛樂如何征服現實酷之征服、嬉皮消費主義與青春文化的創造力等等。
 

目錄

三空間、後大都市與文化研究
索亞專輯:第三空間
重描城市空間的地理性歷史——《後大都市》第一部分「導論」
「第三空間」導論--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與想象地方的旅程
後現代都市化:洛杉磯的六次重構
解構城市規划
誰的文化?誰的城市?
文化研究的形制
馬克思主義者的文化詮釋策略
喬治·拉倫與伯明翰學派研究
文化身份、全球化與歷史
娛樂共和國:娛樂如何征服現實
酷之征服:嬉皮消費主義與青春文化的創造力
 

對於都市研究所的日趨重視,顯然是世界范圍內加速度推進的都市文化進程的直接後果。「都市化」,按照《布萊克威爾社會學辭典》的定義,是指在以非農業性為特征的社區(即城市)人口集中的過程,在這些城市中,生產主要是圍繞服務和商品而設置的。都市化進程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開媽,這是生產力水平提高和勞動分工變化的必然產物,當時農業生產已經能夠提供超出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糧食和其他食物,這就使得一部分人能從事非農業勞動的工作。但是在4000多年的人類歷史中,城市發展速度和數量增長都一直非常緩慢,這種格局直到「18世紀末葉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觀。工業革命使得都市化的浪潮幾乎觸及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都市化以一種爆炸性現象呈現了出來。據估計,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1900年,上升到14%;到1975年,上升到41%;預計到2025年將有60%的人生活在城市。除了都市人口的急劇增長以外,都市化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中所產生的作用也越來越巨大,因為空間及都市社區資源都可以用來產生利潤」。

馬克思、韋伯、塗爾干、齊美爾等19至20世界的社會學理論開創者雖然都沒有預見到這種驚人的都市化發展速度,但他們依然將西方文明的本質看成是都市文明,認為正是在西方都市中產生了政黨與政治家,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產生了西方藝術史上所有獨特的現象,孕育了近代文明的承擔者——市民階級與市民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從城市現象入手探索城市的本質,認為城市既是資本主義罪惡最生動的體現,又是社會進步力量最充分發展的空間。與馬克思相反,韋伯關注的是現象而不是本質,是部分而不是整體,但他同樣認為城市的核心問題是它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換句話說,首先城市就是一個市場,城市可以通過已經建成的市場體系而得到了解,其次城市必須被理解為部分自治機構,部分政治自治是城市的一個關鍵標准。塗爾干既反對從現象透視本質的研究路徑,也拒絕對局部現實進行概念抽象的必要性,而強調必須以觀察作為認識城市的基礎,他認為城市對於某種社會力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就是說,城市造成了刺激社會分工的社會集中,這有助於打破傳統道德紐帶,同時塗爾干也觀察到了現代城市中這些力量的反常發展。齊美爾則富有創造力地將都市看成是「貨幣經濟」的根據地,他認為都市生活既提供也阻礙了個人創造性的實現,在都市中個人雖然變得孤獨、冷漠,卻也因而增加並發揮了自治自主能力,並提升了個人自由與發展自我意志的機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