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定價:450
NT $ 392
  • 作者:林超民/主/編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5079177
  • ISBN13:9787105079179
  • 裝訂:623頁 / 27 x 19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2002年10月,由雲南大學、大理州人民政府主辦,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南詔史研究會承辦的「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南詔大理文化發祥地大理市召開,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士、日本等國的專家學者161人蒞臨盛會,共提交了121篇論文。會議期間,經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南詔史研究會編輯、內部印發了《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其後許多關注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的人士紛紛提議能將論文集公開出版,擴大影響。

今年初,趙立雄州長批示要求將《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研究論文集》的出版列入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的出版計划,並由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負責編輯出版。經過州文化研究所的努力,終於使這部凝結了近百位專家學者心血的近百萬字的研究成果在大理州五十年華誕之際,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與廣大讀者見面。

入選論文的作者中,既有長期從事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也有從事其他工作的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的愛好者。他們或伏案書齋,考稽鉤沉;或跋涉田野,探微闡幽。「桃紅梅白」,各有特色。本次正式出版,只是在文字梳理、史料訂正等方面做了一些處理,沒有對論文作大的增刪,保持了論文集的特色。
 

目錄

繼往開來,共建和諧美好的大理(代序)
祝賀與希望——在南詔大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書面發言
白族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方國瑜和南詔大理歷史研究
白族先民東洱河蠻
六詔之「詔」字略考
析南詔建立的背景
略論天寶戰爭的起因和得失
韋皋與蒼洱之盟
淺述異牟尋的歷史貢獻
南詔後期與唐朝的戰和關系
南詔的社會性質是封建制
南詔大理國的「華夷歸一統」史觀
儒家思想在南詔社會的傳播
南詔大理的主體民族
南詔大理國軍事述略
關於南詔時期的婦女生活
關於南詔大理國王墓幾個問題的初步探討
南詔大理國王陵的幾個問題
南詔都城防御體系「九重城」的研究
洱海區域南詔諸城址功能性質的分類
李知古城址考
談談騰沖新出土的大理國大寶紀年磚
南詔古村落——諾鄧
白族文化史上的三次輝煌
淺釋南詔大理文化的成因及啟示
南詔學初探
南詔文學淺析
大理優秀的德化精神及其國際意義
試析白族文化的轉型與發展機制
淺論漢文化對南詔文化及其社會發展的影響
旅行者與白族文化
大理石文化述略
20世紀40年代三位學人對大理歷史文化研究的貢獻
南詔大理文獻及其研究急論
大理古代寺院藏書若干問題淺議
解讀歷史文化名城大理
大理名城的保護刻不容緩
喜洲申報世界遺產之我見
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研究與開發利用
對《大理國梵像卷》研究與開發的思考
大理文化如何應對文化全球化
白族文化正面臨危機
大理民間文化的搶救與傳承
一個文化變遷的斜向結構
淺論「南詔鐵柱」崇拜是早期山地民族樹崇拜的傳承
大理苗族原始宗教探析
本主崇拜的儀式空間維度
白族祭祀本主的包容性和現實性
白族村落中的蓮池會
白族蓮池會查訪錄
大理白族佛教密宗的特點及其在國際佛學界的影響
南詔大理國佛教新資料初探
白密(阿叱力教)在鶴慶初探
王權、系譜與婚姻——從雲南洱海地區佛教傳說的結構談名家的形成
大理地區佛教密宗梵文碑刻與白族佛頂尊勝信仰
南詔阿吒力高僧
祥雲水目山與滇西佛教
南詔大理國「政教合一」質疑
試論劍川石鍾山石窟的成因
略論觀音崇拜對白族發展的影響
試析大理白族民間「觀音崇拜」
大理洞經會的現狀與思考
從大理地區的出土文物看漢晉時期的貨幣及其他
南詔大理外貿探索和借鑒
大理女性擇業行為的分化及其後果
南詔大理時期雲南大理注動人口形式分析
南詔科學技術述略
大理白族地區民間醫藥文獻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利用
大理白族教育史略
白族傳統兒童游戲的智力開發
南詔大理國的佛教藝術
南詔大理美術隨筆
簡析南詔大理國的經典藝術及其遺存
巍山(山龍)(山於)圖山出土南詔石刻造像
試論《南詔奉聖樂》的藝術特點
彝族踏歌壁畫及其踏歌述論
文面與獨龍族
南詔語考說
關於南詔王室蒙氏的自稱、他稱及語言
白漢雙語雙文教學實驗項目的介紹
五筆型規范古白文書寫正在實驗(摘要)
試談方塊白文歷史發展中的文化因素
南詔大理國瓦文
後記
 

為進一步深化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的研究,繼承弘揚優秀的白族歷史文化,共建和諧美好的大理,2002年10月14~19日,雲南大學和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大理市聯合召開了「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士、日本等6個國家的專家學者161人,向大會提交論文12l篇,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科技、教育、藝術、語言、文字等各個方面,對南詔大理國和白族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歡慶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之際,將當時選編的《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公開出版發行,為州慶五十周年獻禮,同時也為進一步深化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的研究,共建和諧美好的大理提供借鑒參考。

一、璀璨奪目的南詔大理文化是先人

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南詔大理文化源遠流長。遠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地區勞動創造、繁衍生息。星羅棋布的蒼山馬龍、佛頂、白雲、龍泉、賓川白羊村、永平新光山等新石器文化遺址,標志著白族先民已進入了定居的農耕社會。距今3000多年前的劍川海門口青銅文化遺址,則是雲南青銅文化的開端。劍川海門口青銅文化,向東經祥雲大波那、楚雄萬家壩,發展到滇池地區的晉寧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等,達到了雲南青銅文化的高峰,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滇國和滇文化。漢晉時代廣泛吸收融合漢文化以後,又形成了璀璨奪目的南中大姓和爨文化。隋唐時代,洱海地區的烏、白蠻開拓進取、兼收並蓄,廣泛吸收漢文化和滇文化及爨文化,融合形成了彪炳史冊的河蠻大姓和烏蠻六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詔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進而開疆拓土,建立了包括今雲南全境及周邊地區的強盛的南詔國。後起的長和、天興、義寧和大理國,基本保持繼承了南詔國的疆域。南詔大理國延續.500余年,幾乎與唐宋王朝相始終。

南詔大理國立國時代(738~1254年),是雲南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境內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為開發和穩定祖國西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就是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境內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勞動創造、生產生活和經濟文化交流中,逐步融合形成了以白族為主體的穩定的民族共同體,共同創造了璀璨奪目的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和白族文化,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南詔大理國遺留至今的宏偉壯麗的崇聖寺三塔、劍川石窟、《南詔圖傳》和《張勝溫畫卷》等,至今仍然光照千古,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

正因為如此,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和白族文化,受到了歷代文人學者的青睞和關注。遠在漢晉時代的《史記·西南夷列傳》、《漢書·地理志》、《華陽國志·南中志》中,對白族先民西南夷、昆明人和烏、白蠻的歷史活動,多有生動的記載。唐宋時代的《西洱河風土記》、《蠻書》、新舊《唐書·南詔傳》、《資治通鑒·隋唐紀》、《桂海虞衡志》等,對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作了全面系統、深入細致的論述。元明清時代的《雲南志略》、《大理行記》、《紀古滇說集》、《白古通記》、《南詔野史》、《白國因由》等等,義在唐宋古籍的基礎上,補充了大量地方文獻資料,至今仍然是研究南詔大理國歷史文化和白族文化的重要典籍。

二、南詔大理文化研究薪火相接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特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遷昆明成立西南聯大,華中大學遷往大理喜洲等,國內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雲集蒼洱,對南詔大理國和白族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吳金鼎等人的《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徐嘉瑞的《大理古代文化史稿》、羅常培的《蒼洱之間》等等,揭開了近現代科學研究南詔大理國和白族文化的新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南詔大理國和白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許多專家學者辛勤耕耘、碩果累累。如方國瑜的《雲南史料目錄概說》、《中圍西南歷史地理考釋》和《雲南史料叢刊》,向達的《蠻書校注》,馬長壽的《南詔國內的部族組成和奴隸制度》,王忠的《新唐書南詔傳箋證》,汪寧生的《雲南考古》,尤中的《中國西南的古代民族》,馬曜主編的《雲南各族古代史略》和《白族簡史》,木芹的《雲南志補注》和《南詔野史會證》,邵獻書的《南詔和大理國》,張旭的《大理白族史探索》等等,對庄躋開滇、滇文化、爨文化、白族族源、南詔王室族屬、南詔大理國社會性質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並為今天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次學術討論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南詔大理國和白族的歷史、文化、宗教、經濟、科技、教育、藝術、語言、文字等等,有了進一步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研究進一步深入

這次學術討論會的論文,對白族族源、西洱河蠻大姓、異牟尋歸唐、唐南戰和關系、南詔城防、南詔大理國王陵、南詔社會性質、南詔軍事制度、漢文化對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南詔時期的婦女生活、方國瑜對南詔大理史研究的貢獻等等,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如眾多的專家學者都認為白族共同體形成於南詔大理國時代,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璀璨奪目的南詔大理國文化和白族文化。這一學術觀點已為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所接受和公認,也標志著白族族源研究的深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