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時代轉移

從歷史看時代轉移
定價:90
NT $ 78
  • 作者:許倬雲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3363181
  • ISBN13:9787563363186
  • 裝訂:138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明清中國之轉變,明朝的啟蒙運動,有些方面還勝過同時代的歐洲一籌。其最終夭折,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清兵入關。清朝以政治上的高壓和文化上的愚民及經濟上的閉頭政策維持統治,斷絕了中國近代化的生機,也喪失了兩百年後抵御船堅炮利的西洋人沖擊的可能。

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 這是一個異化的教育圈。一代又一代教下來的學生,成了一批批出走家鄉的人才。文化的土壤一層層地被剝落,原本的努力辦學,教書,研究立意很好,但卻造成如此一個詭譎的結果。而近代知識分子所面臨的這類難題,並沒有因為時代轉移而轉移。

台灣近百年來的變化,清代台灣土的墾戶制度,造就了獨特的統治權和經濟的控制權合一的階層性社會,而台灣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又是如何在歷經洋務運動,殖民地時期,光復以後的社會變遷中實現的呢?

台灣要走下去,不能再浪費時間,看看過去就會知道珍惜現在。書中探討近三百年來中國文化演變的內、外�#65533;#65533; 疤ㄍ灝倌昀賜殺淶墓蹋 鄄 斗腫踴蚱笠導以謖獾敝興齙吶 凸畢祝 蛘咚庥齙拇 塾臚純啵桓釗氳仄飾黽疤剿鶻時局饕逵 緇嶂饕宓難荼涔蹋 諭 ┤緇崬籩諞€思考的方向,檢討如何重建人文價值的內涵與社會倫理。

本書由六大不同但又有內在聯系的主題組成:以「時代轉移的諸種因素」開篇點題,以「重建人文價值與社會倫理」歸宗結尾,中間就「明清中國之轉變」、「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台灣近百年來的變化」、「近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演變」等四個主題分別作具體論述。作者在論述中,對像「啟蒙的夭折」、「知識分子與教育」以及有關台灣的三個歷史階段等諸多小主義題作了獨到的發揮,見解深刻,體現了許倬雲先生一貫的文化大中國理念和人文普世價值重建的信心。


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1953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1956年獲文科碩士學位,後入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1962年獲人文科學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台灣大學史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70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及社會系合聘教授,東方研究評議會主席。後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從歷史看管理》、《心路歷程》等。
 

目錄

新版序
原版自序
時代轉移的諸種因素
一、英雄史觀
二、政治的歷史
三、經濟史觀
四、社會與文化史觀
五、結論
明清中國之轉變
一、夭折的啟蒙
二、清代學術的轉變
三、清代社會的變化
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
一、知識分子與現代思想
二、知識分子與教育
三、知識分子與建設
四、知識分子的困境
台灣近百年來的變化
一、清代的社會與產業結構
二、殖民地時代的社會與產業結構
三、光復以後的社會與產業結構
近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演變
一、人類史上數次經濟發展的情形
二、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資本主義經濟的特色
四、社會主義的發展
五、20世紀初期的資本主義
六、資本主義的新發展
七、結論
重建人文價值與社會倫理
一、歷史上的幾次轉折
二、現代的崩潰
三、下一個世紀的沖擊力量
四、人類普世新價值的可能性
 

《從歷史看時代轉移》是2000年出版的,其中收集了於1998—1999間在台北洪建全基金會的講演記錄,算起來距今也已七八年了。那時候,世界情勢的巨大變化,已經在進行之中,只是近年來各種變化的幅度與速度又更為擴大與劇烈。當時討論時,主題在對歷史的回顧;對未來的前程,僅僅點到為止,未予申論。這篇新序,或可在瞻望未來方面,為本書作一些補充。

今天世界各地都面臨的巨大變化,一是經濟方面的全球化,一是以科技發展為基礎的知識經濟。二者之間彼此影響,又牽動文化層面的深層轉變。凡此都將在下一個時代,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根本性的變化。

兩千余年來,世界各地人們都經歷了由采集食物到生產食物的革命;在蒸汽機發明後,又出現了不再依賴人力畜力而依賴熱能的推動生產工具改進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大規模生產,與資本主義的市場體制相合,其發展的地區,亦即歐美工業化國家,遂以此巨大的能量征服了世界市場。因此優勢,歐美地區的人們將其文化與生活方式,包括宗教信仰、現代科學、國家組織┅┅均推廣於全球,成為今日世界的主流文化系統,而其他曾在各地區發展數千年的文化系統,無不低首臣伏於歐美的強勢文化之下。上一個世紀,各處學術界的主題,先是以「西化」為課題,旋即以「現代化」為口號,依然將「西化」、「現代化」在為人類發展的方向上畫下了等號。

20世紀下半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的經濟與文化優勢,一時衰退。新大陸的美國繼起,雄踞文化與經濟的主導地位。因此,此際歐美的經濟體系擴張於全球,終於將全球經濟逐漸納入一個呼吸相通、不能分割的廣大世界性經濟網絡,世界各地的資金、原料、勞力為市場各項因素,在交通工具發達、資訊流通迅速的條件下,匯合成全球化現象的巨大動能。先是東亞的日本及所謂的四小龍的發展,接著是中國大陸與印度的崛起。在南美及非洲,也有類似的現象。同時,歐洲諸國整合為歐盟,其經濟實力之強,已是美國的勁敵。是以世界的經濟秩序,既是整合的一體,又有多元的分工與競爭。人類歷史上,一向有許多區域性與地方性的經濟體,多多少少有所區隔。風水輪流轉,此起即可能彼落,此盛即可能彼衰。今日這一世界性經濟網絡,則是休戚榮枯,糾纏牽轉,不再有「隔水艙」的區隔。全世界是一條繩上的蚱蜢,誰也不能丟掉誰。

另一層面的變化是現代科技支撐的知識經濟。最近一個時代,資訊科技與生命科技的發展十分迅速。科技知識本身成為生產的資源。擁有一項專利權,即可轉化為商品,博取巨利。於是資金投入科技研究,市場效應決定了學術研究的選項。由此推演,「知識」已不僅是「求知」的智性活動,也成為謀求利潤的腦力資源。今天的商品其原料所占的成本,相對而言,可以產生千萬倍的商品附加值。知識轉化為市場的效應,以致知識既是生產力也是商品。資金投入「知識」,生產力開發「腦礦」以博取利潤。這一變化,導致知識分子(亦即專業的求知之人),「學得文武藝,賣予商賈家」,依附於經濟利益,難以維持學術的獨立性。在不久的將來,世上將有一個新的「婆羅門」,占有財富與權力,卻又因為這一結合,學府之門將只對少數特權階層開放,而摒一般庶民的子弟於戶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