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犯罪是一項緊迫的社會問題,亟待更多的關注。作者兩在過去都曾寫過相關的著作,包括犯罪的毀滅性影響在社會中引起的恐懼感,尤其是涉及到社會穩定性的和生活質量方面的內容(Samp-son,1987,1988;Garofalo和Laub,1978;Laub,1983a)。鑒于此種顧慮,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一種經驗上的及理論上的框架,用以開闢刑事政策的新思路。關于犯罪的公開討論通常由電視秀、電台節目、論壇等來主導。作者認為這些對于討論犯罪成因和解決犯罪問題是不合適的。企圖將對犯罪問題的學習減至僅十秒鐘的說教,這是一種魯莽的想法。而事實上,在過去作者一直被要求這樣做。雖然媒體無法做到,但作者相信大部分市民會通過作者下面的分析理解並意識到犯罪問題的復雜性。有時這些分析也許看起來令人十分氣餒,但它們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通過這個基礎可以窺見犯罪學研究的“大圖”。通過這上基礎,作者期望讓那些關心犯罪問題的人以及那些像作者一樣的人繼續對此保持樂觀,那就是社會科學研究可以服務于刑事政策的制定。

本書是刑事法譯叢之一,是一部關于犯罪形成研究的理論專著,內容涉及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揭秘理論及其後續研究,數據的重新整理、增補和確認,學校、伙伴和兄弟姐妹的角色,行為的連貫性等,適合法律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目錄

致謝
序 言
第一章 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
生命進程觀點
犯罪與違法的穩定性
變動性與成年生活進程
對變動性與穩定性的再思考
非正式社會控制與社會資本
生命進程中的犯罪數據
綜合犯罪學與生命進程
第二章 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揭秘理論及其後續研究
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揭秘研究(UJD)
歷史及專業背景
格魯克夫婦觀點
對格魯克夫婦研究方法及觀點的批判
總結性評價
第三章 數據的重新整理、增補和確認
數據的重新整理和確認
其他方法論上的擔心
違法犯罪歷史的重構與增補
UJD研究的大的歷史背景
結論
第四章 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家庭環境因素
理論框架
實證的考察
初始分析結果
問題兒童
重復我們的實驗過程
總結和結論
第五章 學校、伙伴和兄弟姐妹的角色
學校與青少年違法犯罪
伙伴、兄弟姐妹與青少年違法犯罪
實證的分析
學校過程和青少年違法犯罪
伙伴和兄弟姐妹的影響
最終的模型及其確認
結論
第六章 行為的連貫性
兒童及成年時期反社會行為的測算
連貫性模型
多元預測
討論
結論
第七章 成人的社會紐帶及其變動對犯罪行為的影響
理論和假設
成年時期社會紐帶的測定
變動性的內部評估
早期犯罪傾向性分析
數據上的缺失以及選擇上的偏差
早期青少年違法者中成年犯罪模型
監禁的時間與工作的穩定性
歷史事件分析
結論
第八章 犯罪和越軌行為的比較模型
對非違法犯罪樣本的成人犯罪的多變量評估
成人犯罪和越軌的比較模型
個體差異與不易察覺的異質
社會紐帶和犯罪模型歸納
總結
第九章 生活史探究
薄弱的婚姻依戀程度和持續犯罪的關系
工作不穩定與持續犯罪的關系
薄弱的社會紐帶和持續犯罪關系的進一步論證
較強的婚姻依戀程度和終止犯罪之間的關系
較高的工作穩定性和終止犯罪之間的關系
牢固的社會紐帶和終止犯罪關系的進一步論證
薄弱的婚姻依戀程度和終止犯罪之間的關系
工作不穩定和終止犯罪之間的關系
薄弱的社會紐帶和終止犯罪之間關系的進一步論證
較強的婚姻依戀程度和持續犯罪之間的關系
較高的工作穩定性和持續犯罪之間的關系
牢固的社會紐帶和犯罪之間關系的進一步論證
討論
第十章 總結和展望
理論模型概要
經驗主義發現概要
非正式社會控制研究以及人生進程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有關犯罪和刑事政策的討論
結論
附錄 格魯克夫婦最初研究小組工作人員訪談錄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談及編撰此書的初衷要從我們對當代犯罪學研究的兩個困惑說起。八年前,我們在哈佛法學院圖書館的地下室中偶遇第一個困惑︰躺在一些表面落滿灰塵的紙箱里的數據資料。這些數據資料由哈佛大學謝爾登‧格魯克和伊林娜‧格魯克收集,是他們的經典研究UJD(1950)的原始案例卷宗。格魯克夫婦將這些卷宗連同隨後18年對資料里的1000個樣本對象的追蹤研究調查報告一並送與哈佛法學院圖書館。隨之附送的還有格魯克夫婦記載的關于樣本對象的個人資料、信件、書籍、圖片以及相關材料。這些個人資料以及其他材料已經被分好類並編有目錄,成為格魯克夫婦文件庫的一部分。這些紙箱里的材料僅被儲存于圖書館的地下二層。

我們意識到這些資料極為重要,然而對其進行分析整理將會遇到多麼大的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就比如僅是關于500個樣本犯罪對象的調查研究資料便超過了50個12×15的紙箱,這使整理工作看起來幾乎不可能。我們要如何將這些龐大的資料再度編碼並將其輸入電腦?再者,當我們開始翻閱這些案例卷宗並加以分類整理時,很快發現它們並非是我們平時所熟悉的常規模式的資料,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還發現格魯克夫婦也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傳統意義上的學者(Laub和Sampson,1991)。雖然如此,經過多年持之以恆的努力,我們還是重新梳理了格魯克夫婦的資料,提煉出其中我們認為精華的部分,構成本書理論分析的材料來源。

第二個困惑是我們在重新整理格魯克夫婦資料時,看到了許多非常激烈的討論,討論的話題錯綜復雜,涉及近期犯罪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包括年齡與犯罪問題,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問題,以及“犯罪生涯”(Criminal Careers)之構想的合理性問題(參見Gott-fredson和和Hischi,1986,1990;Blumstein等人,1986,1988a)。一方面,戈特佛雷德森和赫希(1990)主張,孩童撫育效應(effective child rearing)在青少年成長階段的早期對于形成他們的“自我控制,,非常關鍵。由于這種“自我控制”被假定為隨著時間而穩定不變,並足以用來解釋生命進程中的犯罪形成模式,因此他們認為對生命的縱向分析毫無必要。戈特佛雷德森和赫希在尋求少年從事犯罪之源頭時,強調要將重點放在家庭因素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上,這種構想強烈的吸引了我們。

另一方面,我們對于這種“自我控制”理論中的該“自我控制”犯罪特質建立後隨時間而穩定的觀點有所質疑。僅用孩童效應就能徹底解釋成人時期犯罪嗎?如果出現個體的變化以及在成年期經歷重大事件後又會如何呢?縱向分析的資料對理解犯罪真的不具有任何意義嗎?在探索這些問題時,戈特佛雷德森和赫希的反對者在關于犯罪學的研究理論上所持有的不同觀點是具有重大參考價值的(比如Farrington,1986a;Blumstein等人,1988a,1988b)。通過合理運用縱向研究資料,並進行有理論依據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關于犯罪成因的新觀點。我們認為,從本質上來說,處于雙方爭論焦點的這個理論性困惑可簡化如下︰是否能夠提出並驗證一種能用縱向視角解釋個體在童年期的反社會行為,青年期的偏差,以及成年期的犯罪的模型?換句話說,是否能夠在整個生命進程中破解犯罪及違法行為?

最終,對這兩個困惑的解決辦法以及我們進行的整合和協調犯罪學研究中的沖突各方的嘗試,都有待于讀者去判斷。我們並沒有面面俱到,而是試圖去采納我們認為討論中的各方在經驗上和理論上都站得住腳的一面,加以整合,進而形成了比較一致的觀點,這種觀點明顯優于各方觀點的簡單相加。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