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濂談中國書法史.殷商-魏晉

陳振濂談中國書法史.殷商-魏晉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陳振濂
  •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1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151765
  • ISBN13:9787807151760
  • 裝訂:207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系列作者以「經典作品」為主線,對自古 至今的近900件書畫篆刻作品進行逐一梳理。從「經典作品」中帶出書畫人物以及書畫篆刻的視覺形式變遷、表現手法變遷、社會文化觀念變遷乃至藝術觀念的變遷。

有問題、有思考,就會有學術的未來。在這套「品味經典」系列中,還有許多學術問題尚未有機緣獲得解答與求得結論。於是,我也許還有一個意外的期望:「品味經典」是把書越做越薄,從大部頭硬精裝千頁大書分解成10冊軟精裝圖文版。但正因為簿了,方便閱讀了,文中提出的問題更易受到學界關注了。也許在學術上反而能越做越厚——與「養在深閨無人識」相比,現在的受眾更多,從各個新角度來研究、思考、解答問題的機緣當然也越多。這對於學術而言,只有好處而無任何壞處。
 

目錄

自序
半坡陶文——符號的出現與走向文字
語義與審美的成功統一——大汶口陶器
神秘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書法的空間美感
墨書「把」字陶片——書寫史的第一頁
殷金文的圖象之美——《父辛卣銘文》
西周第一銘文——關於《利簋》
《大盂鼎》的線條表現
《小克鼎》——以極秩序見出極變化
《散氏盤》的渾厚與粗拙
《毛公鼎》得「尚書」之譽
頌祖先功德的《師望鼎》兼及鍾鼎彝器的商品化
楚金文的前導——《王孫遺者鍾》
《國差瞻》——承上啟下的齊魯型金文
《楚王今酉羌鼎》——扁結構與弧線條的充分展現
巫文化的直射——楚帛書
《侯馬盟書》——被動的提按
青川木牘——兼談春秋戰國時期的墨書
代表書法風格走向的《秦公殷》
石鼓文與《石鼓歌》
《泰山刻石》——嚴密的秩序及其他
《琅邪台刻石》——碩果僅存的珍品
野火焚盡《峰山碑》
屢經翻刻的《會稽刻石》
關於秦權量
西漢第一石——《群臣上壽刻石》
霍去病墓刻石文字——融化在整體氣氛中
《五鳳二年刻石》——置於絕地而后生
談西漢《禳盜刻石》的風格斷代
「托古」的書法風氣——新莽《嘉量銘》
簡質的《萊子侯刻石》
章草的典范——居延漢簡《急就篇觚》
談《漢三老諱字忌日碑》的笨拙
《開通褒斜道刻石》——「天然古秀若石紋然」
繆篆的空間置換——《祀三公山碑》
嵩山三闕銘雜談
名將風范—一《裴岑紀功碑》
談碑中的紀德,兼及《北海相景君碑》
《石門頌》——線條在不屈不撓地伸延
《乙瑛碑》——標准化的美
帛書在漢代的微妙位置
漢碑中的「士大夫」——《禮器碑》
《永壽二年雍》絮談
《鄭固碑》——關於「少積氣』
從《孔宙碑》談東漢孔氏諸碑
細勁與氣魄——《封龍山頌》
傳奇書——《西岳華山廟碑》
……
附錄:中國書法年表(殷商-魏晉)
 

浙江古籍出版社有意推揚中國傳統的書畫篆刻藝術,擬將我的一部160萬字舊稿分冊配圖出版,分書法、國畫、篆刻而起名為「品味經典——陳振濂談中國書法史」「品味經典——陳振濂談中國繪畫史」「品味經典——陳振濂談中國印章篆刻史」,各成2—4個分冊,總計合為10個分冊。這樣的出版思路,正符合當下圖書市場的需求規律:一方面,在「讀圖時代」,我們希望能看到的是圖文並茂、形象生動、裝幀考究的精品圖書。中國書畫篆刻本身就是直觀的藝術視覺圖像,在「讀圖時代」,它正有廣闊的用武之地。但「圖」即視覺形象要被「讀」而不是被膚淺地一覽而過,當然還有待於文字(思想)的展開。基於此,這圖文版的「品味經典」系列,也就有了存在並良性發展的極好理由與生長空間。另一方面,在過去習慣於厚重的經典圖書出版意識的對比下,今天的出版業界更傾向於化整為零,以便於攜帶便於翻閱的系列的單冊形式來抓住讀者,而盡量不再取「磚頭」式的厚重的大部頭書籍形式,從而順應當今讀書不再只是「正襟危坐」的方式而是尋求靈活自由、輕松有趣的閱讀境界的時代走向。這套「品味經典」系列叢書的策划與統籌,應該放置在這樣一個「與時俱進」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來定位。

關於這套「品味經典」系列,在舊稿將近160萬字中,我嘗試以「經典作品」為主線,對自古至今的近900件書畫篆刻作品進行逐一梳理。從「經典作品」中帶出書畫家人物以及書畫篆刻的視覺形式變遷、表現手法變遷、社會文化觀念變遷乃至藝術觀念變遷:由點及面,由作品核心伸向文化外延。記得當年中華書局傅璇琮、許逸民兩位學長在約稿時,曾特別提出:要在對每件經典作品的解讀過程中凸顯出學術札記與文化隨筆的魅力,但又要是嚴肅的學理推斷而不是不負責任的「戲說」,這才是中華書局這樣的頂級出版社所需要的書稿。而我在接受任務後,竭盡全力把握住這些要求,從當時《中國書畫篆刻品鑒》出版後的社會反饋來看,大致上是達到了當初傅、許二位學長的期望的。不但如此,由於長期從事書畫篆刻史研究,還有機會把一些研究心得、思考成果等融人寫作之中。記得在完成全稿後,傅璇琮先生問我最大的收獲是什麽,我說也許在我這個「當局者迷」的立場說,我最感收獲的,是在許多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術疑點與學術問題——許多問題只是被發現、被提出,限於體例,我們自己也許無法回答與解釋,但它卻會引出後來者的關注與再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書稿在很多場合下,都更表現為是一部學術問題(課題)集。它為後續的研究,規划出廣袤的施展空間,開辟出許多過去我們不太注意的研究通道。眾所周知,在學術研究中,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難能可貴,因為它沒有事先的既定目標,要善於從一般中發現獨特、從平常中見出異常。我自己在撰稿過程中,時時會體驗到一種「發現」的樂趣,其原因即在於這個「問題」意識。從這部舊稿中提出的許多書法史、國畫史與篆刻史中的新疑點、新課題,始終貫穿於這十幾年我自己的學術生涯,近年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的產生,恐怕都是得力於當年的提出問題的契機。

有問題、有思考,就會有學術的未來。在這套「品味經典」系列中,還有許多學術問題尚未有機緣獲得解答與求得結論。於是,我也許還有一個意外的期望:「品味經典」是把書越做越薄,從大部頭硬精裝干頁大書分解成10冊軟精裝圖文版。但正因為薄了,方便閱讀了,文中提出的問題更易受到學界關注了,也許在學術上反而能越做越厚——與「養在深閨無人識」相比,現在的受眾更多,從各個新角度來研究、思考、解答問題的機緣當然也越多。這對於學術而言,只有好處而無任何壞處。

這或許也是在時隔十幾年後再來重編這部文稿的意義所在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