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全面地闡述了情境化教與學(CTL)的基本概念、原理,介紹了情境化教與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設計方法,並舉出了多個實例供參考。本書結構清晰,語言通俗易懂,是一本教師進行情境化課程與教學設計的指導用書,對教育研究者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鑒價值。

  本書是給教師、課程設計者和那些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課程與教學設計的教育者提供的一本指導用書。因此,這本書以一種使用者感到友好的方式來寫作,可以適用於入幼兒園前、幼兒園到12年級以及中學后教育階段的課堂情境。

本書主要是關於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的一本書,而不是關於課程歷史、課程開發或課程變革政策的課程大綱。盡管本書也涉及這些主題,但它假定,讀者通過學習課程大綱或通過教學經驗,都可以對這些問題有個基本的了解。
 

目錄

第一部分 為情境化教與學而設計課程
 第一章 為什麼要為情境化教與學而設計課程與教學? 
  情境化教與學的概念、歷史和哲學基礎
   什麼是情境化教與學
   情境化教與學的歷史和哲學根基
   課程審閱
   課程制圖
   課程聯合
   本質問題
  參考文獻
  推薦讀物
 第二章 從「本質問題」到「目的概述」 
  課程的取向
   學術理性主義取向
   認知發展過程取向
   個人適應取向
   社會適應/重建取向
  情境化教與學和課程取向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課程設汁的過程和模式概述
  泰勒原理
   Tyler的四個問題 
  Wiggins和Mctighe的反向模式
   基於標准的課程設計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為情境化教與學而設計課程
  開發有意義的目的慨述
  制作概念圖
  界定課程單元和撰寫單元學習結果
  為課程選擇序列
  提出評價策略
  測量、評估和評價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知識:情境中的慨念和事實
  有關概念的思考
  對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屬性
  慨念的類型
  慨念圖
  慨念圖的例了
  知識的其他形式:原理和事實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結果和評價之間的關聯
  課程結果
  課程結果的分類
   Bloom的目標分類學:一種分類框架
   Gagne和Briggs的「習得能力」
   Posner和Ruclnitsky的模式
  結果和計價之間的關聯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情境化教與學的主要模式
  情境中社會問題的解決
  「基於問題的學習」的課程設計
  服務性學習
  參考文獻
……
 

課程是教育意義的載體,負載一定的價值觀念和知識形式,並且通過一定的運作機制而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顯然,教師、學生和情境之間的互動構成了這一運作機制的基礎,情境是課程意義得以彰顯的基本要素。然而,自從課程研究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誕生以來,傳統的課程觀一直傾向於把課程視為「學校材料」,課程成為分門別類的學科、成為教學過程要達到的目標或計划。而課程研究只不過是尋求設計課程計划的一套程序,通過確立目標、選擇內容、實施和評價等開發出普適性的課程方案。這種研究將課程與情境剝離,使課程成為一種抽象的課程而失去了鮮活的意義。20世紀70年代以后,課程研究領域發生了「范式轉換」,從原來的課程開發范式轉向課程理解范式。在課程理解的范式下,人們把課程作為文本來理解,課程成為一種符號表征,成為負載課程意義的文本,通過解讀這種文本可以獲得多元的課程意義。而對課程文本的解讀是不能脫離情境的,課程的理解范式無疑內在地蘊涵着對情境這一要素的確認和尊重。
《情境中的課程——課程與教學設計》一書的意義,就在於將課程問題還原到學校教育的情境中去,讓人們去理解課程的情境性從而深入認識情境之中的課程。在書中,我們讀不到非常抽象的、深奧的理論闡述,盡管有些術語翻譯成漢語后我們不好理解(如課程審閱、課程制圖、課程聯合、服務性學習等),但從總體而言,本書對具體操作技術的描述多於對理論和原理的論說。在課程研究領域,我們讀過很多課程開發和設計的理論,然而這些理論告訴我們的,無非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礎上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組織形式等反反復復的探討,至於到底如何去開發課程、設計課程,我們仍然沒有得到一個確切的回答。但是本書所闡述的課程開發和設計,卻更多地體現了「可操作性」。例如,在課程開發之前,課程開發者要撰寫「目的概述」,這無非是要求課程開發者從一開始就對自己將要開發的課程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要對課程的價值、意義和依附於課程文本作者所表達出來的課程理念和教育理想有一個明確的檢討和交代。顯然,這些都是負責的課程開發者所必須回答的問題。再如,很多課程開發的理論告訴我們,課程開發和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課程目標」,要考慮課程目標的不同來源而提出目標,然而究竟如何陳述和表達這些目標?這個問題就只能靠你自己去理解和體悟了。但本書在這個問題上闡述得非常細致。它在介紹有關目標分類學的基礎上告訴我們如何對目標進行細化,無論是認知領域的目標,還是情感領域和動作領域的目標,本書都通過很恰當的例子給予了具體的說明。還有,本書對教學設計的論述同樣體現了「可操作性」這一基本的特點。從情境化教與學這一基本的立論前提出發,本書在教學設計上着重探討了基於情境的不同的教學模式,分析了一個完整的課例的基本教學階段,而且從學生學習的視角提出了不同的學習模式。盡管由於語言背景、表達方式和教育傳統的不同,我們在理解作者的表達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些闡述本身卻是細致的,可以啟發我們去思考如何理解有關的理論。
當然,如果從這一特點出發得出本書沒有理論深度的結論,那是一種誤解。作者的視野很開闊,這可以從本書所討論的問題領域中看出來,顯然這需要廣博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作者在探討有關的問題時往往要作一番理論的闡述,如情境化教與學的理論、泰勒原理、概念圖的理論以及認知心理學的有關理論等。這些都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尤其是能夠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運用自如,這更顯得難能可貴。作者沒有就理論去探討理論,而是在行文中表現出了對理論的嫻熟的應用。這對於啟發讀者如何運用理論是大有裨益的。尤為重要的是,本書自始至終貫穿了一種思想,那就是課程與教學整合的思想。課程與教學是學校教育沒法回避的核心問題,二者構成了學校經驗的基礎。但隨着課程與教學研究的越來越精致和深奧,課程研究和教學研究似乎逐漸產生了距離,而且彼此漸行漸遠。本書以「情境」為紐帶,重新將課程與教學拉回同一個框架中進行分析,這為我們探討課程與教學的整合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