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教父》出版33年後,藍登屋重金征暮作者,續寫黑幫經典。馬克‧瓦恩加德納從一百多位應征者中脫穎而出。

偉大的神話應由具有獨創性的作家來重講述,瓦恩加德納極為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他給馬里奧‧普佐筆下的神話般的人物注入新的活力,賦予新的特性,對美國最有影響的犯罪家族小說中沒有涉及的部分進行了補充。

《紐約時報》︰“一本非常精彩,高潮迭起,描寫細膩的巨作,它苦澀,感人,有趣而真實。”
 

和大多數偉大的小說與電影一樣,《教父》的小說與電影都是誕生于“窘迫”之中。

1965年,馬里奧‧普佐出版了第二部小說《幸運的朝聖者》,和他的處女作相仿,獲得了一些名譽,但沒有得到經濟上的回報。當他向自己的出版商要求預支第三部小說的部分稿費時被拒絕了,他們對普佐新小說的構思不感興趣,但希望他能把《幸運的朝聖者》中有關黑手黨部分的次要人物鋪展延伸一下。之後他們對普佐提供的十頁紙的新大綱仍然感到失望,普佐不得不更換了出版公司,而後者預支了稿費,使他得以用三年時間創作出了雄踞暢銷書排行榜六十七周之久的《教父》。普佐回憶說︰“我已經四十五歲,已經厭倦當一個藝術家,此外,我欠親戚、金融公司、銀行以及書商和放高利貸者共兩萬多美元……現在確實已經到了不必循規蹈矩的時候了。”

1970年,三十多歲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也到了不能循規蹈矩的時候了。他的上一部電影《雨族》票房一敗涂地,而投資的由喬治‧盧卡斯執導的影片《五百年後》同樣不被看好。他注入了全部熱情與理想的“西洋鏡片廠”岌岌可危,所有尚在進行中的七個拍片計劃全部遭到發行方華納兄弟的否決,並且科波拉欠對方三十萬到六十萬之巨的債款。這時派拉蒙前來詢問他是否可以執導馬里奧‧普佐的《教父》。作為一個專拍藝術片的導演,科波拉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因為他翻了幾頁原著後,斷定這是一部粗俗的小說。但是出于經濟壓力,他仍然接下了拍這部商業片的工作(同樣派拉蒙也認為科波拉因為尚未成名,比較廉價,容易掌控,而選擇了他)。科波拉認真閱讀過小說之後,覺得這是一部“有力度的小說”。他迅速掌握了改編這部小說的關鍵︰這是關于一個家族的歷史,描寫了父親與兒子、權力與金錢的故事。

于是,在窘迫之中,經典誕生。《教父》影片在上映伊始就獲得了巨大成功。《洛杉磯時報》稱《教父》“可能是有史以來讓人感覺節奏最快的三小時電影”;《紐約時報》則稱其為“沖破大眾娛樂媒體的層層限制所僅見的創作,殘暴卻動人的美國生活編年史”。電影票成為紐約黑市的熱門貨,電影院的爆米花一周銷量竟然達到一噸有余。而科波拉和普佐也都沒有想到還會繼續共同編寫一部續集(他們在工作中已經結下深厚的友誼)。續集,立即會令人想到狗尾續貂。無論是否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科波拉終究還是被制片方說服了,而且他終究拍出了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續集——一部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續集。二十年後,科波拉為重振旗鼓甚至拍攝第三集,雖然在票房和評論上並未取得前兩集的榮耀,但是終于使考利昂家族的故事畫上了句號。

2004年,小說家馬克‧瓦恩加德納讓我們重訪考利昂家族。我們將發現這個大家族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它與其他黑幫之間的生死角力的細節,以及黑暗勢力如何伸向國家權力的最高層……小說《教父歸來》和電影《教父續集》一樣,並不是、也不可能是誕生在窘迫中的作品了。表面看來它沾了經典的光,仿佛只是在為一座巨大的莊園做一次擴建和翻修,但是瓦恩加德納受到的壓力顯然非同一般的創作者,他要面對的讀者,很可能熟讀過普佐原著,對黑手黨之間的驚心動魄的較量了如指掌,更“可怕”的是,他們都受過科波拉電影的洗禮,那些家族聚會、那些人物形象、那些暗殺場面,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這些都是新小說無法逃避的,必須直接面對的。我們看到瓦恩加德納的應對來得不疾不徐︰在支線與主線的結構方面,他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普佐的敘事方式,但是在建構新的考利昂家族故事時,他有自己的筆法,工整、細膩、嫻熟、老練,使得小說如網一樣張開,最終給人以黑暗籠罩的效果。

為了避免與電影劇情的沖突(電影的兩部續集都是普佐和科波拉共同創作的),《教父歸來》的大致方向和某些關鍵點與影片第二集相同,尤其是邁克爾‧考利昂因哥哥弗烈特的背叛而將其殺害。由于小說具有敘述時間和心理刻畫上的優勢,在這部新小說中,很多電影中未能展開的幕後故事和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補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與作者瓦恩加德納有共同點的考利昂家的軍師湯姆‧黑根(他們都是德國一愛爾蘭裔後代),以及邁克爾‧考利昂的哥哥弗烈特、妻子愷,這些人物雖然在電影中被處理得非常得當,但作為人物個體略顯單薄了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