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思維世界

中國的思維世界
定價:264
NT $ 230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品力作,各篇所論涉及哲學、科技、政治、社會、禮儀等各個方面,內容極為豐富,論述極為精要,反映了日本漢學細致縝密的特點,也體現了日本漢學家在世界格局中思考自身學術立場的一次嘗試。編者認為,迄今為止,歐美的價值體系被視為全球性的衡量標準,那些無法被其充分解釋的社會文化形態,很難擁有適合自身的表達方式與價值判斷體系。本書力求探討這樣的表達方式與價值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嘗試建立新的世界認識。這意味著在把歐美通行的中國學研究基準相對化的同時,也提示無法通過這些基準整體把握中國的歷史邏輯,從而使現代日本、亞洲乃至世界問題化。


作者簡介︰溝口雄三︰1932年生。日本著名漢學家。文學博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名譽教授,著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發展》、《作為方法的中國》等。
 

目錄

序言
上編 中國的思維世界
《中國的思維世界》題解(溝口雄三)
中國思想史中“自然”的誕生(池田知久)
中國古代的天人相關論——董仲舒的情況(池田知久)
中國科學與天文歷數學(池田知久)
術數學(池田知久)
力與公正——關于呂坤的全體生存構想(林文孝)
許誥與明清時期人性論的發展(馬淵昌也)
論天理觀的形成(溝口雄三)
秩序化的諸相——清初思想的地平線(伊東貴之)
宋代天譴論的政治理念(小島毅)
下編 禮治與政教
中國的皇權——《禮治和政教》導論(小島毅)
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渡邊信一郎)
皇帝祭祀的展開(金子修一)
中國皇帝和周邊諸國的秩序(金子修一)
唐長安城的禮儀空間——以皇帝禮儀的舞台為中心(妹尾達彥)
中國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地域社會視角——“中國史研討會‘地域社會——地域社會與指導者’”主題報告(森正夫)
從“氣質變化論”到“禮教”——中國近世儒教社會“秩序”形成的視點(伊東貴之)
孔教與淫祠——清末廟產興學思想的一個側面(村田雄二郎)
近代中國的體制構想(佐藤慎一)
另一個“五四”(溝口雄三)
 



在日本的中國研究者中,不斷向白己追問下面這個問題的人並不很多:我們日本人研究中國的作品和文獻意義何在?淮確地說,追問的人是極為少見的,而竹內好是這極為少見的追問者之一。比如,他曾經在1940年2月的《中國文學月報》中撰文批判後來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大家的目加曰誠,揶揄他過著“每天早上夾著皮包到支那文學事務所去上班的生活”。

在竹內好看來,對目加圍誠而言的中國古代典籍研究,就是勤勉地積累知識和對于所積累的知識進行精密的羅列,如此而已。那麼,竹內好自已的做法如何昵?他在1942年1月寫的《書寫支那這件事情》中曾經這樣說︰“至少,知識如果沒有否定它的契機(或口熱情),就不能作為知識存活。因為知識必須被否定,所以才要追求它。這就是文學的態度。我在不加注釋地說柬學的時候,總是在說作為態度的文學。”

對竹內好而言,文學研究不是為了求得知識,那是作為他自身活法的問題來探究的。他不 自問為什麼要在當下面對中國,而在為什麼要求知這樣下個嚴厲的追問之下,知識不斷地被拷問著。

我們有必要留意一個事實,那就是竹內好的上述發言是在1940十1942年之間進行的。毋庸贅言,在這個時期的中間階段,夾著1941年12月這個瞬間,那是所謂的∵大東亞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日本侵華戰爭擴大為“大東亞戰爭”,但是這種擴大不僅僅是戰爭領域量的擴大,還意味著跋爭發生質的轉換,把田本推向以圍家存亡為賭注的內外壓力同時白熱化的階段。對于竹內好而言,適逢這一生死存亡的轉折時期,中國文學研究拷問著他作為日本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這正是他一生中內外都充滿高度緊張的時期。

實際上,不久之後,在1943年11月,當他把其後被視為其代表作掏《魯迅》交給出版社之後,在12月就接到了征兵令,加入了大日本帝國陸軍,當月就不得不跟著部隊去了中國湖北省。據年譜記載,決定把《魯迅》作為《東洋思想叢書》之一而出版是在194孓年5月,因而他談到“態度”的時候,他面對內外極度緊張的,恐怕就是《魯迅》。也就是說,通過《魯迅》,他揭示了日本以歐洲為基淮、蔑視中國和侵略中國淘“近代”,如何僅僅是主體缺席的膚淺狀態。而這下揭示卻是下種捫心自問︰他追問和抨擊的,是自己和自己祖國的存在方式。

中文里有“本土化”這個詞匯,而日文里沒有能夠淮確翻譯它的語匯。沒有下個相當于“本士化”的語匯這件事,意睞著不存在足以抵抗西豉文化流入的抵抗本體;所謂主體缺庸,就是抵抗的本體缺席古竹內妤于是直面日本近代“本土”缺席的、如同浮萍般失掉亞洲根基的危驗。

對于他而言,研究中國文學這個行為,就是自頭號日本近代化的危險,自問以歐洲為基準的“優等生”近代的危險。進而,作為另外一面,也意味著尋找亞洲的“本土”。

向著與中國發生關聯的自己進行自問,並且探尋,這在竹內好那里就是作為態度的文學。

從那時開始,已經過去六十余年。時代變了,時代的課題也變了。而作為態度的文學,在日本中國研究者的極少數人中。現在仍然還活著。

對于自我詢問研究︰中國古典文獻意義的人來說,竹內妤的遺訓意味著這樣的行為︰與中國的當下正面相向,在這樣的關聯之中追問日本的存在方式、日本亞洲認識的存在方式。

與中國的當下正面相向,既非觀察中國的現在狀況,亦非進行傳媒式的評論,更不是累積關于現代中國的知識,乃至竟奏知識的新鮮度♂不,與中國的當下正面相向,它不意味著這一切,它對于我們來說,意味著重新思考東亞的歷史,質疑日本缺少裉基的近代,重新追問亞洲近代的內在涵義。

在這六十余年里,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亞洲全體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在東亞,整體上已經完成了歐化意義上的現代化。日本被視為現代化的“優等生”、“模範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竹內好的時代,日本以“歐化即現代化”作為標瀅”形成了日本先進、中國落後的一般認識模式。與這一不當的優劣標淮相反,竹內好提出了“回心”的中國與“轉向”的日本這一認識模式。與邊可以換一個說法,稱之為與擁有著“本土”的中國相對的、不具有“本土”的田本。為了防止誤讀,我要解釋一句︰說不具有“本土”或者“本土”不在,並不是說不存在“本土”這樣的物理空間,淮確地說,是指不具有被視為“本土”的因素。

今天,亞洲的現實發生了巨大變化,先進的日本與落舌均中國這樣的圖式正在失去現實依據。亞洲的近代問題,王在從強抗和苦惱或者殖民地和歧視偏見的問題逐漸向著協調和發展、國民國家秩序的重新思考、亞洲的新秩序、亞洲的新秩序、與歐美的結構關系、建立新的視角等問題轉化。歧視與偏見的問題,也成為被新的國際關系結構和亞洲新秩序中的新視角而重新解釋的新問題。後殖民批判理論,不僅要有力量批判性地揭露殖民主義的負面遺產,而且被要求具有破壞掉殖民主義自身的框架的新鮮能量。

我們研究中國的古典的“當下”,正是這祥的富于流動性的當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