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評傳

孟子評傳
定價:252
NT $ 219
  • 作者:楊澤波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5032972
  • ISBN13:9787305032974
  • 裝訂:精裝 / 51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儒學發展史上,孟子擔當著“第二小提琴手”的重要角色。但由于歷史資料的缺乏以及孟學內涵豐富而曲折,後人不僅對孟子生平事跡爭論繁多,就是對孟子思想也多有歧解。面對孟學研究的這兩大困難,本書一方面盡量汲取前人的成果,對孟子生平事跡中諸如師承、生卒、游歷、著作等重要問題,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盡可能澄清有關的爭論;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前人的注疏,努力返回本經,探求孟子思想的本意,盡可能消除對民本、權利、義利、人性、養氣等問題的誤解。此外,本書將孟子思想列為王霸、經權、義利、舜跖、人性等五辨進行討論,打破了一般從政治、經濟、哲學等方面研究孟子的呆板模式,較好地把握了孟子思想的特色和原貌,體現了作者刻意求新、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讀來有嚴謹有序、耳目一新之感。


孟子,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但由于歷史資料的缺乏以及孟家內涵豐富而曲折,後人不僅對孟子生平事跡爭論繁多,就是對孟子思想也多有歧解。面對孟學研究的這兩大困難,本書一方面盡量汲取前人的成果,對孟子生平事跡中諸如師承、生卒、游歷、著作等重要問題,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盡可能澄清有關的爭論;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前人的注疏,努力返回本經,探求孟子思想的本意,盡可能消除對民本、經權、義利、人性、養氣等問題的誤解。此外,本書將孟子思想列為王霸、經權、義利、舜跖、人性等五辨進行討論,打破了一般從政治、經濟、哲學等方面研究孟子的呆板模式,較好地把握了孟子思想的特色和原貌,體現了作者刻意求新、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讀來的嚴謹有序、耳目一新之感。
 

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生平篇
第一章 孟子生平事跡
一、孟子的名字
二、孟子的故鄉
三、孟子的先世
(一)孟子的先祖
(二)孟子的父母
(三)孟子的喪父
(四)孟子的母教
四、孟子的師承
(一)子思並非師承曾子辨
(二)孟子並非師承子思辨
(三)曾了、子思對孟子的影響
(四)《中庸》作者考辨
五、孟子的弟子
六、孟子的游歷
(一)在鄒出仕
(二)威王時首次游齊
(三)之宋過薛歸鄒赴魯游滕
(四)游梁
(五)宣王時二次游齊
(六)歸鄒
七、孟子的生卒
(一)孟子生卒的各種說法
(二)錢穆對孟子生卒問題的觀點
(三)對錢穆觀點的幾點修正
第二章 《孟子》作者考辨
一、《孟子》的作者
(一)關于《孟子》作者的幾種不同觀點
(二)《孟子》行文的特點
(三)對《孟子》作者的分析
二、《孟子》外書問題
思想篇
第三章 王霸之辨
一、王霸之辨的緣起
(一)王霸之辨的時代精神
(二)兩種不同的平治方略
(三)孟子黜霸道而揚王道
二、聖王︰王道主義的前提
(一)君
(二)君與臣
(三)君與民
三、保民︰王道主義的措施
(一)安民
(二)養民
(三)教民
四、關于王道主義理解的三個問題
(一)儒學在本質上是心性之學嗎
(二)儒學不講法嗎
(三)民本論是說民是政治的主體嗎
第四章 經權之辨
一、理論前導
二、孟子論經權
(一)孟子主張反經也贊成行權
(二)反經與行權的關系
(三)行權標準與價值衡定原則
(四)孟子經權學說的理論意義
三、義和命
第五章 義利之辨
一、“義”“利”稽求
二、治國方略意義的義利之弊
三、人禽之分意義的主利之辨
四、道德目的意義的義利之辨
五、“只準言義,不準言利”辨正
第六章 舜跖之辨
一、舜跖之辨與理想人格
二、理想人格的層次
三、理想人格的典範
四、理想人格的實踐
五、理想人格的動力
六、舜跖之辨的意義
第七章 供性之辨
一、基本概念釋義
二、性善論的基本思路
(一)只以良心本心論性
(二)良心本心人人固有
(三)良心本心是性善的根據
(四)惡在于不能盡其才
(五)性善是事物的法則
(六)性善是一個過程
三、性善論的主要原則
(一)存心養性
(二)先立其大
(三)無愧于心
(四)知之必行
四、性善論的現代詮釋
(一)良心本心的特點
(二)“倫理心境”概念的界定
(三)良心本心是一種“倫理心境”
五、孔孟心性學說的分歧
第八章 孟子思想的其他方面
一、孟子論美
二、孟子論氣
(一)“知言養氣”章新解
(二)孟子對古代氣論的發展
三、孟子論詩
四、孟子論辯
(一)好辯的時代與好辯的孟子
(二)孟子辯論方法的兩個特點
(三)孟子與告子辯論實況
五、《孟子》的文學特色
(一)磅礡宏大的氣勢
(二)生動明快的語言
(三)個性鮮明的形象
(四)《孟子》的文學地位
影響篇
第九章 孟子思想的歷史影響
一、王霸之辨對後世的影響
二、經權之辨對後世的影響
三、義利之辨對後世的影響
四、舜跖之辨對後世的影響
五、人性之辨對後世的影響
第十章 孟子歷史地位的變遷
一、漢至唐初地位不高
二、唐宋以來逐漸升格
三、明清兩代平順發展
附錄
孟子年表
參考書目
索引
詞語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後記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長達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曲折發展過程中,像滾滾東流的長江那樣,以磅礡之勢,沖破了重重險阻,奔騰向前,現在更以嶄新面貌,雄姿英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產生這一奇跡有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思維活動和對外交往以及抗擊外來侵略過程中,逐漸創造、積累、發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內在思想活力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這是一種偉大、堅強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歷史留給我們所有海內外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無價之寶。

當然,和各國各種不同傳統思想文化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因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不對;一知半解、信口開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對。鄭重而嚴肅的態度應該是對它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振興中華,造福人類。人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就是在不斷去粗取精、繼往開來和改革創新過程中實現的。繼往是為了開來,開來不能離開繼往。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都是違背歷史發展的辯證規律的。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繼往開來邁向四化的關鍵時刻。繼往就是繼民族優秀傳統之往,開來就是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來。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系統研究,實現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繼往開來必須完成的緊迫任務。我認為這是中國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但面對這一時間上長達五千年,內容上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傳統思想文化,將從何著手呢?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就說過:“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很有遠見而又切合實際的英明建議。從孔子到孫中山這兩千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豐富的時期,如果總結了這段歷史,也就基本上總結了五千年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當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孫中山以後的情況,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認為首先最好是在時間上從孔子開始到孫中山為止,方法上采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形式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開端。這就是從這段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余人作為傳主(一般為一人一傳,少數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傳),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于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自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上引建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少專家學者已從各個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但對全面完成這個任務來說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努力。作為“拋磚引玉”,本《叢書》只是這個繼續努力所應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叢書》凡二百部,約四千萬言,自1990年開始陸續出版,爭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齊。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