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研究

《野草》研究
定價:168
NT $ 146
  • 作者:孫玉石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114834
  • ISBN13:9787301114834
  • 裝訂:364頁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野草》是魯迅先生創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詩集,這本小冊子自從誕生起到今天,一直讓人們去言說,而又言猶未盡。這本詩集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魯迅正是通過這些構思的小故事,向人們傳達他最深的生命體驗。

《野草》里的前23篇都寫在當時段祺瑞統治下黑暗的北京,魯迅先生在那個白色恐怖下,開始剪一剪報,整理自己的作品,出了這本詩集。《野草》區別於魯迅先生其他創作的一個最大特征就是它隱藏的那種深邃的哲理性,這種哲理性有深層次的,有淺層次的。

通讀《野草》,里面有一個支配全書的主題,其中有三個影響比較大,第一就是韌性戰斗的哲學,第二就是反抗絕望的哲學,第三就是向麻木復仇的哲學。這些人生生命體驗的哲學,構成了魯迅在《野草》中孤軍奮戰的一個啟蒙思想家那種豐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因此有人說,你想走近魯迅的深層世界嗎?那麽不一定看別的東西,比起看小說,看雜文來,多讀幾遍《野草》,你就更能了解魯迅精神世界中最深的東西。《野草》是看魯迅的一個窗口。

孫玉石,1935年11月出生,遼寧海城人,1960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1964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魯迅與五四文化以及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著有《〈野草〉研究》、《中國初期象征派詩歌研究》、《中國現代詩歌藝術》、《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等。
 

目錄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
第一章 《野草》的產生
 「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
 「比沙漠更可怕的人世在這里」
 「我愛這些流血和忍痛的魂靈」
 「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
第一章 韌性戰斗精神的頌歌--《野草》思想探索之一
 韌性戰斗精神的深情禮贊--《秋夜》
 倔強探索者形象寫照--《過客》
 叛逆猛士的熱烈謳歌--《這樣的戰士》和《淡淡的血痕中》
第三章 心靈自我解剖的記錄--《野草》思想探索之二
 向虛無和失望的陰影告別--《影的告別》
 驚異青年消沉的痛苦戰叫--《希望》
 追求美好理想的溫暖心聲--《雪》和《好的故事》
 埋葬思想陰影的小小墓碑--《墓碣文》
 高尚情操的形象自由(二)--《死火》和《臘葉》
 驚喜青年覺醒的深情歌唱--《一覺》
第四章 針砭社會痼弊的投槍--《野草》思想探索之三
 向可憐的乞求抽出憎惡的目光--《乞求者》
 給中庸和奴才哲學的絕妙畫像--《立論》和《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對「戲劇的看客」精神林木的復仇--《復仇》和《復仇(其二)》
 鞭撻青年空虛和負義的靈魂--《我的失戀》和《頹敗線的顫動》
 撕下「正人君子」虛偽的假面--《狗的駁詰》和《死后》
 忘掉黑暗地獄的憤激呼聲--《失掉的好地獄》
 充滿憤火的希望的革命檄文--《題辭》
第五章 《野草》藝術構思的特色
第六章 《野草》的語言美
第七章 《野草》的藝術探源
第八章 《野草》與中國現代散文詩
第九章 《野草》研究五十年(上)
第十章 《野草》研究五十年(下)
附錄一 《野草》修改蠡測
附錄二 《野草》研究索引(1925.3-1980.1)
初版后記
再版后記
 

中國學界之選擇「文學史」而不是「文苑傳」或「詩文評」,作為文學研究的主要體式,明顯得益於西學東漸大潮。從文學觀念的轉變、文類位置的偏移,到教育體制的改革與課程設置的更新,「文學史」逐漸成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知識體系。作為一種兼及教育與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學史」在20世紀的中國,產量之高,傳播之廣,蔚為奇觀。

從晚清學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展開,提倡新知與整理國故終於齊頭並進,文學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發展。在此過程中,北大課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1904)還只是首開記錄,接踵而來者更見精彩,如姚永朴的《文學研究法》、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和《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黃侃的《文心雕龍札記》、吳梅的《詞余講義》(後改為《曲學通論》)、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和《白話文學史》、周作人的《歐洲文學史》和《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紅樓夢辨》、游國恩的《楚辭概論》等。這些著作,思路不一,體式各異,卻共同支撐起創立期的文學史大廈。

強調早年北大學人的貢獻,並無「惟我獨尊」的妄想,更不會將眼下這套叢書的作者局限在區區燕園;作為一種開放且持久的學術探求,本叢書希望容納國內外學者各具特色的著述。就像北大學者有責任繼續先賢遺志,不斷沖擊新的學術高度一樣,北大出版社也有義務在文學史研究等諸領域,為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吶喊助陣。

在很長時間里,人們習慣於將「文學史研究」理解為配合課堂講授而編撰教材(或教材式的「文學通史」),其實,「海闊憑魚躍,天高任烏飛」,此乃學者揮灑學識與才情的大好舞台,盡可不必畫地為牢。上述草創期的文學史著,雖多與課堂講授有關,也都各具面目,並無日後千人一腔的通病。

那是一個「開天辟地」的時代,固然也有其盲點與失誤,但生氣淋漓,至今令人神往。魯迅撰《(中國小說史略)序言》,劈頭就是:「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後世學者恰如其分地添上一句:「有之,自魯迅先生始。」當初的處女地,如今已「人滿為患」,可是否真的沒有繼續拓展的可能性?胡適撰《(國學季刊>發刊宣言》,以歷史眼光、系統整理、比較研究作為整理國故的方法論,希望兼及材料的發現與理論的更新。今日中國學界,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早就超越胡適的「三原則」,又焉知不能開辟出新天地?

當初魯迅、胡適等新文化人「整理國故」時之所以慷慨激昂,乃意識到新的學術時代來臨。今日中國,能否有此跡象,不敢過於自信,但「新世紀」的誘惑依然存在。單看近年學界之熱心於總結百年學術興衰,不難明白其抱負與期待。

在本世紀的最後一年推出這套叢書,與其說是為了總結過去,不如說是為了面向未來。在20世紀中國,相對於傳統文論,「文學史」曾經代表著新的學術范式。面對即將來臨的新世紀,文學史研究究竟該向何處去,如何洗心革面、奮發有為,值得認真反省。

反省之後呢?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重建——我們期待著學界同仁的積極參與。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