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協狀元》通過分場的舞台處理,隨著上、下場,場景與環境隨著變換。這種上、下場本身就突破了舞台時間、空間的限制,從而使之具備了宏大的結構體制,展現了復雜而廣闊的人生場景。溫州南戲又是以「代言體」作為其最重要的藝術特征,完成由敘事體的講唱到代言體的扮演這一關鍵性轉變。它的歷史價值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本書的校注是在錢先生《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和王季思先生主編《全元戲曲·張協狀元》(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的基礎上進行的,借鑒參考受益良多,凡加引用之處均一一注明。這次校釋采用以《古本戲曲叢刊》影印的《永樂大典》本的抄本為底本。
 

目錄

《溫州文獻叢書》出版緣起
《溫州文獻叢書》整理凡例
序言
前言
第協狀元
題目
第一出
第二出
第三出
第四出
第五出
第六出
第七出
第八出
第九出
第十出
第十一出
第十二出
第十三出
第十四出
第十五出
第十六出
第十七出
第十八出
第十九出
第二十出
第二十一出
第二十二出
第二十三出
第二十四出
第二十五出
第二十六出
第二十七出
第二十八出
第二十九出
第三十出
第三十一出
第三十二出
第三十三出
第三十四出
第三十五出
第三十六出
第三十七出
第三十八出
第三十九出
第四十出
第四十一出
第四十二出
第四十三出
第四十四出
第四十五出
第四十六出
第四十七出
第四十八出
第四十九出
第五十出
第五十一出
第五十二出
第五十三出
 

宋代永嘉(今浙江溫州市)九山書會龔蔞白:x協狀元u戲文,是現存最早南戲劇本;也是傳世中國戲曲副卒狂娃之作·它的價值和意義,為學術界所公認。錢南揚先生《永樂大兵吱文三種校注·張協狀元》,學術造詣極高,飲譽學界。王季思先圭主編的《全元戲曲》第九卷收有《張協狀元》校本。這是目前較有影響的兩種整理本。胡雪岡先生剛剛剛完稿的《張協狀元校釋》,是繼錢注本、王校本后又一自具特色的讀本。

胡先生的校釋本,一方面合理地吸收了錢注本、王校本的成果,采取其優長;同時又有所訂辨和發揚,匡補考析,增益了許多新的資料,注釋的內容更見豐富翔實。簡言之,胡釋本有以下幾個特色:一、對劇中涉及的有關宋代(特別是南宋)的制度、文物、服飾、習稱等詳作考釋,如樞密使相、知宮、襆頭、台諱、五百名、節使諸條。這不僅有助讀者鬩覽,而且也證實了《張協狀元》戲文的創作時代。二、廣泛征引戲文演出地溫州風俗民情的文獻資料,如說明九山書會「敷演話文」的情況,「踏歌」、「騎竹馬」的民俗等。三、劇作者為民間書會才人,故劇本多用溫州方言俗語,如:個(這)、苦(甚)、漾(離開)、料(預算、猜度)、弗(不、勿)、回(回絕)、村(粗疏、草率)、亢(啃)、嬉(閑着無事、游玩)、生受(費時、麻煩)、物事(東西)、日頭(太陽)、疥癆(疥瘡)、特特(特地、專意)、骨自(只管自、獨自)等。本稿——作了詮釋,並援引宋元以來及近今著作如《六書故》《岐海瑣談》《海溢方言》《甌文音匯》《新編音畫字考》《甌海方言》《溫州話》諸書為佐證.讀來魯感親切。有人說:南戲非源出溫州,《張協狀元》也不是永嘉藝人所作,這類「標新立異」之論顯然脫離實際,經不起推敲。此外,本書也作了一些訂正,如第十六出「解元和娘子,祭神如神在,聽老漢請神」。「祭神如神在」,出《論語·八佾》;且該出情節,寫的也是山祠祭神禱祝事,不當易「祭」為「敬」(錢本、王本改誤)。

校勘古籍,最要審慎。如果原本不存在錯誤,就不要輕易改作,尤不宜以今意改原字,失卻古本面貌。本劇第十一出:「不知我屋里長長亢大麥飯,長長吃大芋羹。」胡先生校釋雲:「長長,溫州方言『長』音似『場』,經常、常常的意思。王本改『長長』為『常常』,以不改為好。」這意見很對。「長長」義同常常,不只保存在溫州方言里,也見於唐宋人作品,唐智遠《律僧》詩:「濾水與龕燈,長長護有情。」宋周邦彥《感皇恩》詞:「為誰心子里,長長苦。」是不煩改字的。《張協狀元》在用語上,既有「俗」的一面,也有「古」的一面。看以下二例:

大底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何苦憂慮。(第一出)
真個梨園院體,論恢諧除師怎比?(第二出)

大底,同大抵。見《史記·佞幸列傳》「自是之后,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又見唐元稹《送劉太白》詩、羅隱《聽琵琶》詩。恢諧,同詼諧。見汊荀悅《漢紀·武帝紀二》「文旨放盪,頗復以恢諧」。又見宋陳亮《眾祭潘用和文》、明單本《蕉帕記。詢醫》∶底、抵,恢、詼,為同音通假。錢本改「大底」為∵大抵」,改「恢諧」為¨詼諧」,校雲「抵,原誤作『底』,今正」;「詼,原誤作『恢』,今王」:王本仍之,校雲「從錢本正」。均不免輕改之嫌,有失妥當。者卉兕類問題,總的來說,錢本處置較為慎重,多保留原字(上所苧亳烏琬),而王本則頻見改字,如改「羅」為「鑼」、改「尤」為「優」改「座」、改「員」為「圓」、改「央」為「殃」、改「(yi)」為「蟻」、改「(髟也)」為「移*」、改「(yi)」為「蟻」、改「(髟比)」為「(髟也)」、改「趨*」為「趨蹌」、改「令利」為「伶利」、改「恃怙」為「怙恃」、改「馬八六」為「馬泊六」等等,都值得商榷。古籍中字詞通假、通用的情況十分多見,這是語言使用的客觀存在。我們不能拿現代漢語的標准去衡量、去「校正」,那樣做不惟盡失古書之面目,也會造成豐富多樣性的歷史語料湮沒無聞,是不可取法的。這是古代文獻校勘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問題,應當引起古籍整理者的注意。

胡雪岡先生長期從事美學、古代文論和南戲研究,博聞多識,兼擅考證,成果卓著。乃以八秩高齡,猶耕耘不輟,老當益壯,令人敬佩。所出版《孔尚任〈桃花扇〉》《美學范圍新探》諸書,俱獲好評。積多年研究心理結撰的確良專著《溫州南戲考述》,論者稱「在中國戲曲學史上具有拓荒性的意義」。《〈張協狀元〉校釋》亦為胡先生用意之作,筆者作為文獻叢書編輯部之一員,得先讀一過,啟益良多,因此寫下上面這些感想,期與讀者共相交流。

陳增傑
2005年6月25日謹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