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

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
定價:294
NT $ 256
  • 作者:@馬戎 @編/著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1077467
  • ISBN13:9787301077467
  • 裝訂:702頁 /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民族社會學」課程教材,全書共為18章,內容涉及(1)「民族」和「族群」的定義;(2)族群意識;(3)理解中國族群關系的理論框架;(4)族群關系的社會目標;(5)如何衡量與分析現實社會中的族群關系;(6)族群關系之間的結構性差異;(7)族群集協和在人口結構方面的差異;(8)人口遷移與族群關系;(9)語言使用與族群關系;(10)族群居住的政策因素;(11)族際通婚;(12)影響族群關系變遷的因素分析;(13)族群平等和影響族群關系的政策因素;(14)現代化進程中族群關系的演變;(15)族群關系與「民族主義」(16)群族關系發展前景的展望。

本書以社會學為學科基礎,吸收了人口學、政治學、種族與族群研究等領域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案例,結合了定性研究與定量要析,其理論來源涵蓋了西方民族社會學、馬克主義民族理論、中國民族關系演變史等內容,並介紹了大量國內外的研究讀例。書後附有修記後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4年春委「課程大綱」可供任譚教師參考。

本書使用對象為:各高等學校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專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區、地、市黨校研究生或培訓進修生。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言
一、族群社會學在社會學科中的位置
二、當今世界與中國都需要發展族群社會學
三、西方族群社會學的主要內容與方法論特點
四、國外族群社會學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和吸收
五、族群社會學 個專業方向的內容及其特點
六、中國族群社會學目前的研究工作
七、我中族群社會學專業發展景
八、小結
第二章 關於「民族」「族群」的定義
一、「民族」定義問題是族群社會學基本理論的理要組成部分
二、近代我國學術界對於「民族」定義的認識
三、斯大林關於「民族」的定義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四、當前西方社會科學研究中「民族」定義
五、「族群」概念在我國民族研究中的引入
六、小結
第三章 族群意識
一、「族群」是人類社會群體層次划分的種類之一
二、群族意識的產生
三、群族識別
四、群族身份與實際利益
五、「族群」的象征意義
六、族群總識的變化
七、族群意識與民族主義
八、小結
第四章 理解中國族群關系的理論框架
一、費孝通教授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
二、關於中國民族史的其他研究
三、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多族群統一體的多層次性
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五、重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面臨的新的歷史條件
六、在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團結與協作
七、「文化多元」與「政治一體」
八、小結
第五章 族群關系的社會目標(I)
一、中國傳統的族群觀和族群關系理論
二、蘇聯時期的民族關系理論
三、中國共產黨新天關於民族問題的綱領
四、西方學者對於馬列主義民族理論和共產覺國家民族政策的研究
五、小結
第六章 族群關生活費的社會目標(2)
一、在歐洲社會發展歷史中形成的族群觀
二、美國族群關系發展的「三階段理論」
三、「內部殖民主義」(Interlal coionialisn)理論
四、內部赫克托「擴散模式」在中國適用性的討論
五、西方學者對族群關系理論的其他探求
第七章 如何衡量與分析現實社會中的族群關系
一、戈登1964年提出的變量體系
二、戈登1975年提出的理論模型
三、對族群關系進行實際調查時可操作的變量指標
四、對衡量族群關系變量指標的讀者討論
五、小結
第八章 族群集團之間的結構性差異
第九章 族群集團在人口結構方面的差異
第十章 人口遷移與族群關系
第十一章 語言使用與族群關系
第十二章 族群居住格局與族群關系
第十三章 族際通婚
第十四章 影響族群關系變遷的因素分析
第十五章 族群平等和影響族群關系的政策因素
第十六章 現代化進程中族群關系的演變
第十七章 族群關系與「民族主義」
第十八章 族群關系發展前景的展望
附錄1 「民族社會學:社會前的族群關系研究」課程教學大綱
附錄2 」分離指數「的計算
附錄3 「Kappas」通婚指數的計算與應用
附錄4 「同化指數」 計算
附錄5 中國各族群人品統計基本數據
參考書目
後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