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

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
定價:528
NT $ 459
  • 作者:梅新林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905072X
  • ISBN13:9787309050721
  • 裝訂:平裝 / 103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基于反思中國文學研究現狀與重構一種時空交融的新型文學史研究範式的雙重需要,本書以創立中國文學地理學為學術宗旨,以具有原創性意義的“場景還原”、 “版圖復原”之“二原”說為理論支撐,力圖通過文學與地理學的跨學科研究,深入揭示中國文學地理的表現形態與演變規律,系統建構起中國文學地理學的學術體系。鑒于此,本書重點圍繞決定和影響中國文學地理最為關鍵的五大要素,即從文學家籍貫分布的“本土地理”出發,依次向流域軸線、城市軸心、文人流向等三個層面展開,最後歸結為“區系輪動”模型及演化的探討。全書博采數據統計、邏輯推繹、時空還原、交叉綜合等多重方法,力求宏觀思辨與實證分析相統一,資料翔實,體大慮周,對于推進中國文學研究的學科交融與學術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目錄


導論
一、選題宗旨
二、學術回顧
三、理論構想
四、體系建構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本土文學的地理變遷
第一節 先秦文學地域化的漸進歷程
第二節 秦漢至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第三節 隋唐至南宋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第四節 元明清著名文學家地域分布
第二章 流域軸線與文學地理
第一節 本土文學地理與流域軸線
第二節 黃河流域文學軸線
第三節 長江流域文學軸線
第四節 珠江流域文學軸線
第五節 運河流域文學軸線
第六節 流域文學軸線與濱海連線
第三章 城市軸心與文學地理
第一節 流域文學軸線也城市軸心
第二節 雙都文學軸心之一︰首都
第三節 雙都文學軸心之二︰陪都
第四節 區域中心城市的文學軸心功能
第五節 邊地城市的發展與文學“邊界”的拓展
第六節 江南市鎮的文化積累與文學活動
第七節 城市空間布局與文學活動舞台
第四章 文人流向與文學地理
第一節 城市文學軸心與文人群體流向
第二節 向心型的文人群體流向
第三節 離心型的文人群體流向
第四節 交互型的文人群體流向
第五節 文人群體組合與文學流派
第五章 文學地理的區系輪動
第一節 文人群體流向與文學區系輪動
第二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一次區系輪動
第三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二次區系輪動
第四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三次區系輪動
第五節 西北向東南的第四次區系輪動
第六節 東西向南北的第五次區系輪動
主要征引文獻及參考書目
後記一
後記二
 

我與梅新林先生本無交往,以前只是陸陸續續地注意過他的一些論文和著作,另外在上海的一次學術會議上,簡單地交談過幾句。2004年,想不到我有幸地成了他的博士論文的答辯委員。當我拿到沉甸甸的兩大本正反面都打印的《中國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的論文時,著實吃了一驚。吃驚的不只是拿在手里感到分量重,而且是一看就覺得選題好;再一讀,由衷地感到這篇論文確實非同凡響,于是就寫下了如下的評閱意見︰這是一篇氣勢恢弘、論據扎實、力圖建構一門新學科學術體系的優秀博士論文。

的確,我最欣賞的就是這篇論文立意高,明確追求創建一門新的學科,或者說,想開拓一片新的學術天地,並努力構建其學術體系。學術上的開門立戶,絕非易事,這必須要有十分的才學,十二分的膽識,要真正具有學術上的自由獨立的精神。做學問最糟糕的是,既無才學可支撐,又無膽識敢闖蕩,常常匍匐于他人之下,不是“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趙翼《論詩五絕》),就是“糞里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袁宏道《與張幼于》)。記得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在大學讀書時,王運熙老師講到《史通》的《六家》時說,古代的歷史著作從記言之《尚書》,到記事之《春秋》,到編年之《左傳》,到國別之《國語》,到通古紀傳之《史記》,到斷代紀傳之《漢書》,乃至後來的通鑒體、紀事本末體等等,“諸史之作,不恆厥體”,不斷創新,自立門戶。這一番話對我的觸動很大。一時間,我也妄想在學科的交叉上動腦筋,來點創新,想將文學批評史的研究路數與文學史的編寫結合起來,搞“中國文學史學”。現在看來,這真是有點不知天高地厚。搞了一陣子,不久就“文革”起,使我的美夢徹底破滅。當然,歸根到底是我的才力畢竟有限,不足以開出一條新路。不過,想走新路的念頭卻由此而從未在我心頭泯滅,還是不斷地想另闢蹊徑走自己的路。正因于此,這部明確表示要開創新學科的書稿,引起了我的共鳴。退一萬步說,即使作者如今所建構的學術體系還不很成熟,但他的這種積極、自覺地開創新學科的意識也是我由衷欽佩的,因為我們的學界還是太缺乏這種創新的精神。更何況,他如今創立的“中國文學地理學”還是有板有眼、像模像樣的呢!

當然,學科的創新不等于胡來,決不是隨心所欲地標新立異。這必須要收集充分的材料作基礎,要自立原創的理論來支撐,要作好通盤的梳理成體系。在這三者之中,恐怕是能提出自己原創的理論最為重要也最難。盡管沒有詳盡地搜集材料就不能煮無米之炊,未能系統地構建框架就不能造無棵之屋,但沒有理論就沒有靈魂,沒有生氣,所有的材料與建構都會顯得零亂或平庸。相反,有了獨立的理論,就能綱舉目張,血脈貫穿,所有的材料與建構就能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生氣盎然。可是,中國學者的傳統思維,是重感悟而輕思辨,在表述上常常好用形象比喻,或點到為止,將精到的理論隱藏深處,對系統的描述不感興趣。隨著近代西學的東漸,有的人一方面詬病傳統的文學批評沒有理論,不成體系,另一方面則往往仰視理論體系的構建而認為高不可攀,縮步不前。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往往也是有理論、有體系的,只是沒有明確地表述而已。當然,我們假如能借鑒西方的理論思維與表述方法,就能取長補短。因此,我們現在不但要加強理論意識、體系意識,而且要加強這種理論意識、體系意識的表面。梅先生的這部書稿在這方面就顯得非常突出。他建構的“中國文學地理學”,就是由“場景還原”與“版圖還原”的“二原”說來加以支撐的。在這基礎上,又提煉了“本土地理”、“流域軸線”、“城市軸心”、“文人流向”、“區系輪動”等一系列工具性概念與範疇予以密切配合,構建了一個多元、立體而又動態的網絡,使人強烈地感受到了書稿的理論性與體系性。這也就是我由衷欽佩的第二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