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西美爾早期著作之一。通過對歷史實在論的批判,他對歷史認識及其限度、歷史科學方法同其材料之間的關系、歷史本身的意義等基本的歷史哲學問題,一一做出評析。本書被認為是西美爾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也是他被稱為「經典哲學家」的理由,已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

作者簡介:

格奧爾格·西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新康德學派哲學家,主要以關於社會學方法論的著作聞名。在學術研究中,他開創了許多不同的理論風格,把不同學科、不同方法論的視野融為一體,並借助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及神學的各種分析模式,研究了諸如宗教、貨幣經濟、道德起源、群體自我保存等重要的文化現象。在西方,西美爾贏得了哲學、社會學和美學等領域的崇高聲譽。盧卡奇把他稱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過渡哲學家」,韋伯和哈貝馬斯也曾對西美爾的研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多年來,西美爾的著作已經被翻譯成了多國文字。不僅在西方有一批西美爾的固定研究者,而且在亞洲也有龐大的西美爾研究隊伍。
 

目錄

第二版序言(1905年)
第一版序言(1892年)
導論:西美爾的問題結構
第一章 論歷史研究的內在界限
1.歷史的心理學地位
2.推理法則的規律性與個體特征
3.心理學的先天條件和它的反題
4.有意識的動機和潛意識的動機
5.個人的同一性和群體的同一性
6.歷史理解的概念:直覺的再創造
7.具體的心理過程的客觀化
8.歷史實在論
9.通過歷史研究的范疇所產生的實在的轉變
10.歷史和歷史的先天條件的心理學預設
11.不在直接經驗領域內的現象的直覺再創造
12.「個人的」和「一般的」理解
第二章 論歷史規律
1.規律的概念
2.規律概念用於復雜現象和簡單現象的分析
3.具體的因果關系述評
4.整體事件的因果關系
5.簡單要素的問題結構地位
6.個人的同一性
7.作為臨時猜想的歷史規律
8.作為宇宙過程一部分的歷史:歷史概念的消亡
9.歷史是一門關於實在科學的明確的意義
10.作為編史工作實體的經驗多重性
11.歷史中的真理概念
第三章 論歷史的意義
1.作為哲學題材的歷史
2.歷史意義的形而上學的解釋
3.歷史中超理論興趣的建構地位
4.歷史中價值概念的進一步分析
5.對歷史實在內容的興趣
6.歷史的意義或重要性的概念
7.歷史意識的闞限
8.對歷史內容實在性的興趣
9.對認識自然的興趣
10.歷史中形而上學的和經驗的問題
11.一般歷史問題結構的說明:歷史中的進步概念
12.歷史唯物主義
13.歷史懷疑論和唯心主義
 

我們稱之為歷史的理論建構是怎樣從直接的、所體驗到的實在的原始素材中發展出來的?這個問題就是本書的主題。它將表明,直接的、所體驗到的實在的這種轉變比天真的意識通常所設想的轉變更加徹底。從這種意義上講,本書是對歷史實在論的一種批判:根據歷史實在論的觀點,歷史科學就是對事件「如其實際發生的」一個鏡像。這里所犯的錯誤似乎不比美學實在論的錯誤小。根據美學實在論的假設,藝術的目標是拷貝或復制實在。這個命題並不能認識任何「復制」實際上怎樣完整地構成實在的內容。涉及自然時,理智的構成能力被普遍承認。可是,當涉及歷史時,理智具有同一種構成能力的觀點,卻明顯地較難加以把握。這是因為心靈(mind)是歷史的原始素材。考察心靈的構成范疇、它們的一般的自主性和歷史的原始素材滿足這些范疇要求的意義。我們也考察這些范疇與歷史素材本身的差異。如果心靈構成歷史的話,那麼,這種差異不如它在自然科學中那樣明顯。因此,本書的目標是要表明——不是詳細地、而僅在原則上——歷史認識的先驗性。對於歷史實在論來說,歷史是事件的一種簡單的復制。歷史與事件之問的任何差異純粹是量方面的一種節略的結果。與這個觀點相反,我們將表明康德所提問題的合理性:歷史怎麼成為可能?

先考慮康德的問題:自然怎麼成為可能?作為對我們世界觀的一個貢獻,康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的價值在於自我在其所在的純粹自然的領域內在各種事物的關系上所達到的自由。自我產生作為其自身的觀念的自然。一般的、基本的自然規律就是我們的心靈形式。自然由此受制於絕對的自我;當然,不是受制於自我的反復無常和其具體的搖擺不定,而是受制於自我的存在和它的存在所必需的條件。這些條件的起源離不開自我。相反,它們直接構成自我本身的生活。考察威脅現代人的兩種力量:自然和歷史。在康德的著作里,兩種力量里的第一種即自然被摧毀。這兩種力量似乎都窒息了自由、自主的個性。自然之所以有這種屬性,是因為心理機制使自我——像下落的石塊和發芽的植物那樣——服從盲目的必然性。歷史之所以有這種屬性,是因為它將自我還原成不過是貫穿歷史的社會編織物於此交織起來的一個點。自我的全部創造力被分析成進化的一個產物。在康德的著作中,自主的精神逃脫了自然對我們經驗存在的禁錮。由意識所形成的自然概念、自然的各種力量的可理解性、與自我相比自然可能是什麼——所有這一切都是自我自身的一項成就。心靈把自我從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但是,這種奴役現在被轉變成另一種:心靈束縛了自身。一方面,個性被作為一種歷史現象來分析。另一方面,歷史是心靈的歷史。結果,個性似乎仍然逃脫了歷史必然性的暴虐。但是實際上,歷史作為一種無理性的事實、一種實在和一種超個人的力量,像自然那樣威脅着自我的完整。所以,歷史實際上表示由一種異己的力量對自我所施加的約束或壓制。可是,既然是這樣,將必然性設想成自由的誘惑就更加難以捉摸。這是因為制約我們的力量有與我們所具有的同一種必不可少的性質。我們必須像康德把自我從自然主義中解放出來那樣,將自我從歷史相對論里拯救出來。或許,同一種認識論的批判也將在這里適用:這就是要表明,自主的思維能力也形成精神存在的建構,我們僅通過其自身的特殊范疇來把這種建構稱為歷史。作為認識的一個對象,人是自然和歷史的產物。但是,作為一個認知主體的人既生成自然、也生成歷史。考察全部精神實在的形式,它獲得意識並能從每個作為歷史的自我中被推論出來。這種形式是構成性自我的一個產物。考察心靈在其中發現自身的存在的河流。規划這條河流的堤岸和決定河流的波浪節奏的,正是心靈自身。只有在這些條件下,心靈才將自身構成為「歷史」。因此,隨后探究的明確目標可以被描述如下:設法像康德把心靈——其形塑的能力——從自然中解放出來,將心靈從歷史主義里拯救出來。

在本書的第一版里,我還沒有充分弄清楚這個基本問題。在圍繞這個基本問題構思第二版的時候,能夠說屬於第一版的內容的東西顯然十分有限。結果,第二版必須被看作一本徹底的新書。即使取自第一版的那些篇幅,現在所具有的含意也或多或少不同於原來的意思。這是本書的基本目標發生變化的結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