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個人:中國個人觀的現代轉型

想象個人:中國個人觀的現代轉型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顧紅亮 劉曉虹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2543692
  • ISBN13:9787532543694
  • 裝訂:332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現代個人觀念在中國究竟是如何確立起來的?在當代中國,我們需要塑造什麽樣的個人形象呢?

本書圍繞著這些問題,分不同歷史階段完整地描述了中國個人觀的現代轉型過程,深入地剖析了民族國家意識中的個人觀、個性主義話語中的個人觀、群己徘徊的個人觀和集體主義語境中的個人觀,並從倫理的、政治的和歷史的個人圖像等三個方面勾畫了現代性的個人圖像。在詳盡的歷史考察與縝密的理論闡釋的基礎上,本書進一步思考當代中國個人觀建構的可能性,指出和諧的個人觀是當代個人觀建設的新方向,這一新觀點將為中國個人觀的未來發展打開一個想象的空間。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個人觀轉型與現代性的內在關聯
第二節 中國個人觀現代轉型的社會期待和內在動力
第三節 中國個人觀現代轉型的艱難歷程
第四節 中國個人觀現代轉型的主要方面
第一章 中國現代個人觀的萌發與理論准備
第一節 傳統思想裂變與現代個人觀萌芽
第二節 民族國家意識的興起與個人觀轉型的發生
第三節 個人觀轉型的思想自覺與最初理論表達
第二章 個性主義話語中的個人觀
第一節 多重的啟蒙倫理個人圖像
第二節 政治思潮論戰與個人自由
第三節 歷史的偶然必然之辨與個人
第三章 群己徘徊中的個人觀
第一節 現代性倫理視域中的個人
第二節 民主和權利語境中的個人
第三節 歷史規律制約下的個人
第四章 集體主義語境中的個人觀
第一節 集體主義與個人
第二節 單位制度與「單位人」
第三節 歷史評價與個人作用
第五章 趨向和諧的個人觀
第一節 日常生活層面上和諧的個人
第二節 社會政治層面上和諧的個人
第三節 精神結構層面上和諧的個人
第四節 價值觀念層面上和諧的個人
第五節 主體間對話關系中和諧的個人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現代性研究在當今中國可謂方興未艾,盡管「現代性」本身已經絕對算不上新鮮的話題。坊間正流行着各種各樣翻譯介紹西方學者的現代性批評論著,從哈貝馬斯到查爾斯。泰勒,從福柯到夏爾·波德萊爾,說明「現代性研究」本身作為對現代現象的總體性反思,如何引起了中國知識界的關注和熱情。同時也展示了現代之后的世界,精神之蕪雜和意向之分歧。不過,我們組織編纂出版這一套「中國的現代性與人文學術」叢刊,並非只是泛泛地參與到對時代核心問題的討論之中,而是自覺地意識到現代性研究中兩個相互勾連的環節:第一,「中國的現代性」;第二,現代性視域中的人文學術。它們構成了本叢書所措意的核心對象,希望以此為中心來貢獻我們對現代性問題的研究和思考。

「中國的現代性」的概念,以多元現代性或多重現代性之存在為前提。與早期的現代性研究者的觀點不同,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單一性不是現代性的正確摹寫。哈貝馬斯說黑格爾是第一位意識到現代性問題的哲學家。不過18世紀的黑格爾不僅是一位歐洲中心論者,而且是德國中心論者,中國則完全在他的總體歷史之外。本世紀第一年,哈貝馬斯應邀訪問華東師范大學,在午宴上盛贊中國,說他站在東方明珠頂樓眺望上海,感到自己正在「世界的中心」(the center of the world)。讓人領略這位理論大師在社交場上的機敏與魅力,也讓我們這些東道主的虛榮`b得到無傷大雅的滿足。當然「中國的現代性」之被重視,並不僅僅因為中國經濟起飛或「中國崛起」成為一個流行的話題,還因為我們對中國經驗具有的文化反省和文化自覺。經濟現代化的歷程,不但使得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了更合乎辯證法的理解,而且真正面對了哈貝馬斯所說的那個歷史節點:只有當經濟合理性和官僚合理性(即認知一工具合理性)明顯占據統治地位時,現代社會的病症才會暴露出來。

這樣說,並不意味着與世界日益被普遍的市場秩序殖民化相比,使用文化概念來重塑本土現代性的努力是無足輕重的。譬如詹姆遜就認為,人們談論拉丁美洲的現代性、印度的現代性、非洲的現代性和儒家的現代性等的時候,會忽略了現代性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本質。當討論到全球化中的民族文化的時候,許多人會實際上承認存在着多種多樣的現代性:詹姆遜就幾乎同意約翰·格雷(John Gray)的說法,即世界經濟的增長,並不一定引起普遍的文明,如像斯密和馬克思所認為的那樣。相反,它允許種種本土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不同於理想的自由市場經濟,彼此之間也互不相同。它造就的政權通過恢復自己的文化傳統來獲得現代性,而不是模仿西方國家。因此有多種不同的現代性,就像在現代化過程有多種失敗的方式一樣。

與單一現代性理論所依靠的歷史單線進化論預設相反的是,二次大戰以后全球化的進程同時出現了另一種狀況,漸漸實現現代化的非西方國家或社會,大多拒絕了與現代西方完全同質化的道路。一方面市場經濟、民主化、個人主義、家庭變化、都市化、工業化、現代教育、大眾傳媒,到處都看到西方化的影子。另一方面,正如艾森斯塔德所說的那樣:這些東西得到的定義和組織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建制類型和意識形態並不相同,所以多重現代性是對這樣的客觀情勢的一種肯定性描寫;諸多文化規划不斷得到建構和重構。從全球看,在現代和現代化的社會里,在現代化的各個階段甚至可以看到更加多樣的具體的制度類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近代中國盡管飽受帝國主義的欺凌,但並未真正淪為殖民地國家;她的悠久而富有生命力的傳統在與殖民主義對抗的過程中,成為民族意識的強化劑,它曾經與意識形態的目標相結合,或者直接訴諸文化創新的力量,來改寫現代性的社會設計。更進一步說,現代性研究本質上是現代社會及其發展前景內在問題的知識化過程,是人類對自身存在的基本和永恆的若干問題在當下條件中的自覺,是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理性規划的努力的一部分。因此,中國的現代性研究,應當在它的歷史向度中表達當代人的批評精神和理論創造。已經有不少學者意識到深入研究「中國的現代性」之迫切與重要,並且已經有若干重要著作問世;但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對「中國的現代性」的專門研究,總體上遠不及對西方現代性理論的介紹和翻譯之規模。因此,將中國的現代性作為本叢書的研究對象,自然表示了一種提倡和一份努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