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及其他:晚清中日關系史新探

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及其他:晚清中日關系史新探
定價:180
NT $ 157
 

內容簡介

內容摘要:

盡管何如璋在朝鮮問題上與黃遵憲一起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意見,但是,由於受琉球交涉一事的影響,李鴻章已對何氏產生了不良的印象,、認為他「歷練未深,鋒芒稍重」,繼續留在日本會影響對琉球之交涉,故而建議總理衙門將何如璋調離日本。於是,何如蹄離開東京,重返故都,又回到翰林院任職。

光緒幾年(1883年)九月,何如璋以翰林院侍讀學士督辦福建船政。次年當法國侵略軍進攻馬尾時,他以臨陣倉皇出逃,被清廷革職,發往軍台效力。期滿之後,又為兩廣總督李翰章邀約,歸廣東主講韓山書院。何氏一生真與李鴻章兄弟結下了不解之緣。

近期,我們又在外務省檔案中發現了何如璋的兩封親筆密信。此信是何氏由日本歸國後所寫,其內容亦與李鴻章有關。

其一曰:「李爵相鴻章,由上海三次五百里陳奏越南事件,原折系皇太後存留宮中,除軍機大臣以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得以籌划商辦外,其余臣工概不得與聞。漫雲百余金,即數百金,亦無從得八底稿,廳難設法,有負委任,尚望原情格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土戰備多,主和者少,至六部九卿科道等官,亦各有議論。如指定何人及如何立論,無從得知,不敢妄言。」

文後,駐北京的情報接受者又用紅筆注明「右者系支那之某官,致渡部書記生的內報」。它由駐北京的日本公使館直接寄送劉日本外務省。按照慣例,駐北京公使館對此類來自中國方面的情報,在呈交給它的上司日本外務省時,只稱「支那某官」、「某人」,而通常不明言情報提供者的姓名,即使對其親朋好友,亦不能有任何泄露,

其二曰:「前日周炳麟來訪何侍讀,炳麟蓋在越南數日前歸京者也。侍讀問彼訪西貢、河內、東京等之事,其所答不甚分明,亦無奇聞可稱。炳麟又問侍讀曰:琉球之事如何?侍讀曰:議論紛擾,總要打仗而決已。昨日又有人來問越南事。侍讀曰:吾聞似歸和議,左中堂不要起行,李中堂上書,書中所言,吾亦不得聽之雲雲」。

此情報末尾,有紅筆注明「右者,何如璋氏,經井上生致渡部書記生之內報也。侍讀者,乃何如璋自稱」。正是由於第二份情報的特殊文體,日本在北京的公使館情報人員才特別注明系何如璋提供。

這兩封密信緊密排列在一起。書寫於「大清國日本公使館」的信紙上,書寫十分工整,字體完全相同,由於日本駐京公使館已破例注明出自何如璋之手,且均注稱之為「內報」,內報者,蓋情報之謂也,所以,日本外務省官員對此非常重視,幾乎每個字都用假名注明讀音,許多過目者都紀倪例,在閱過後,於正 ┅┅
 

目錄

《研究叢刊》總序 李文海
前 言
緒論:外務省檔案與晚清史研究
一、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
二、嘆曾紀澤之死
三、慈禧首次盛宴洋人紀實
四、光緒帝聯合日本大舉新政外交政策的確立
——從林權助致大隈重信機密報告談起
五、戊戌維新前後的張之洞、康、梁與日本
附件一
附件二
六、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鬧劇
引 言
(一)戊戌政變後守舊派的密謀
(二)兩名殺手的選擇
(三)日本政府對殺手的憂慮
(四)小田切穿針引線
(五)神秘的北京之行
(六)慶王府密談
(七)紫禁城里的如意算盤
(八)日本領事滿載而歸
(九)清廷內部的不同聲音
(十)密使漂洋過海來
(十一)發生在東京皇宮的一幕鬧劇
(十二)西太後密使在東京
(十三)密使私會孫中山
(十四)告別東京
(十五)回國後的狼狽處境
(十六)慈禧追究劉學詢私會孫中山
(十七)聯倭殺康政策的失敗
(十八)維新黨人要殺劉學詢
(十九)尾聲——恩恩怨怨何時休
七、康有為與孔子紀年
八、戊戌政變後梁任公之二三事
——《梁啟超年譜長編》戊戌己亥年補正
九、翁同為什麽被罷官
——張蔭桓與日本公使矢野密談解讀
十、最早上書倡議實行拼音文字的林輅存
十一、甲午戰爭中的吳大瀲
十二、文廷式的日本之行
十三、最早留學海外的高干子弟
十四、難得一見的百日維新史料
——讀唐炬稿本《留庵日鈔》
十五、讀書與考證
——以陳寶箴保薦康有為免試特科事為例
十六、《陳寶箴集》序
十七、清人日記瑣談
 

《研究叢刊》是為完成清史編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種叢刊中的一種(其他三種是《文獻叢刊》、 《檔案叢刊》和《編譯叢刊》),其任務是及時編輯出版清史專題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

修纂清史是新世紀一項規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對新編的清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 「編纂,的清史質量要高,必須是精品,要注重科學性和可讀性。確保編纂出一部能夠反映當代中國學術水平的高質量、高標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2003年1月28日李嵐清在清史編纂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是一個極高的標准,要達到這個標准,需要有很多的條件,作艱苦的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始終不渝地把全部工作建築在對清代歷史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基礎之上。

專題性研究同綜合性學術成果的關系,是任何一個學術工作者都十分清楚的。專題性研究是基礎,綜合性學術成果則是概括、提煉、深化和升華。一部優秀的綜合性學術成果的產生,又為更加寬闊、更加深入的專題性研究提供契機,開辟道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上個世紀八十多年對清代歷吏的各個方面的專題研究,也不可能有今天提出清史編纂工程的成熟條件。《清史稿》的不如人意,除了其他種種原因之外,整個學術界缺乏對清史的前期研究,顯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先天不足。現在,清史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清史學術園地碩果累累,這正是歷史賜給我們的能夠超越前人的重要保證。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要真正能夠寫出符合中央要求的「清史巨著」和「傳世之作」,不但要正確吸收和充分反映己有的清史研究的學術成果,而且在修纂過程中,還要繼續進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專題研究,使我們對清代歷史的認識,不斷擴展新的視野,作出新的概括,達到新的境界。

根據這樣一些想法,我們希望《研究叢刊》的出版,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一方面,為清史編纂工程不斷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學術資源,使新編的清史真正站在學術前沿,具有較強的時代性特征;另一方面,在清史編纂工程不斷前進的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拓展和深化清史專題研究,發揮清史編纂工程對整個清史研究的帶動作用和推動作用。另外,有些難以為新編的清史包涵和容納的重要研究成果,也可以通過《研究叢刊》單獨發表。總之,我們希望《研究叢刊》成為清史編纂工程同史學界、擴大一點說同學術界、同社會聯通和交流的一座學術橋梁,一個學術平台。

為了編好《研究叢刊》,我們將按照學術規律的要求,制訂明鎮的工作規程。除此之外,我們仍然想強調幾點,作為編委會和作者 讀者共同努力的方同

一是要尊重和提倡學術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對於學術說來,也是學術發展的本質要求。因為學術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無非是對未知的探求。如果學術一味因襲前人,墨守陳規,亦夫亦趨,人雲亦雲,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那學術就沒有了生命力,沒有了活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資格和權利。客觀世界是千變萬化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和認識應該不斷地發展變化;人的社會實踐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的理論創新也就沒有止境。即使是像歷史學這樣的學科,也應該在歷史資料的發掘和掌握、歷史現象的判斷和分析、歷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等方面,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名符其實的學術工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