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會要(全二冊)

中國古代文化會要(全二冊)
定價:672
NT $ 585
  • 作者:黃金貴/主/編
  •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351594
  • ISBN13:9787807351597
  • 裝訂:876頁 / 26 x 19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的古代文化是無比光輝燦爛的,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成績斐然。介紹古代文化的專書,也琳琅滿目,蔚為大觀。除了各種專題研究,大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知識性的,常稱為古代文化知識、古代文化常識,一般是選取古代文化的數十門類,將各門的基本知識概述匯集一書。一類是歷史性的,多稱為古代文化史,或某某史,按歷史時代為序,梳理和評述通代、斷代或某類古代文化。二者本質一致:所謂古代文化知識都是文化史的知識化,故准確地表述,當是古代文化史知識(如《文史知識》雜志以此作欄目名);而文化史研究的基礎和成果就是大量的文化知識。但兩者研究重點、結構與表達方法均有不同,而形成研究和介紹傳統文化的兩種體式。從介紹和普及傳統文化、提高古籍閱讀和研究能力看,古代文化知識是非常重要並最能引發人們興趣的,當年王力先生首創將10來個門類的古代文化知識引入主編的教材,就是出於這一初衷;即便對於傳統文化的研究者,豐實的古代文化知識也是必備的基礎。但是,隨著傳統文化的不斷普及,人們精神需求的提高,逐漸感到:匯集數十門類的文化知識專書,往往如蜻蜒點水,疏於釋名解物,乏於動態史變,知識顯得相對零碎;文化史專書,則因重於史述與史論,許多基本知識內容均被分割而散落在各個歷史時代。於是,人們自然會想到:能否將文化知識與文化史有機結合起來呢?

完全可以。隨著對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入,不斷出現一些古代文化、古代名物之不按歷史時代而按知識內容結構和表述的專史,獲得人們的青睞。它們既是集中、系統的古代文化知識,也是一種專事專物的文化史。這是研究和介紹古代文化的新體式。那麽推而廣之,匯集多類的古代文化知識專書,當然可以發展為一種包容若干文化類、將文化史與文化知識糅合一體、能釋名解物的古代文化讀物。

本書九篇的撰寫,一遵當今的學術規范,凡引用個人成果均注明出處。引用古代文獻資料,均核對原始文獻,皆按漢語史和大型辭書的引證格式,所用附圖,一般取自傳世文獻和考古文物雜志公司開發表的圖版,不用創作畫。
 

目錄

天時篇
 第一章 天及天說
  第一節 天
  第二節 天說
 第二章 七政
  第一節 日月
  第二節 五行星
 第三章 三垣
  第一節 紫微垣
  第二節 太微垣
  第三節 天市垣
 第四章 二十八宿
  第一節 二十八宿
  第二節 演禽術
  第三節 四象
  第四節 十二次、分野、銀河
 第五章 雜星氣
  第一節 瑞星
  第二節 妖星
  第三節 客星、流星
  第四節 瑞氣、妖氣
 第六章 天文觀測
  第一節 圭表
  第二節 儀象
  第三節 漏刻
 第七章 天體的狀態及運行
 第八章 星占學
  第一節 星占學的出現
  第二節 星占學的政治和社會效應
 第九章 歷法原理及簡史
  第一節 歷法原理
  第二節 歷法簡史
 第十章 紀時方法
  第一節 紀年
  第二節 紀月
  第三節 紀日
  第四節 紀時段
 第十一章 節日
農事篇
 第一章 原始農事
  第一節 采集和漁獵
  第二節 刀耕火種
  第三節 稻作起源
 第二章 大田作物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三章 耕作技術和園藝
  第一節 從休閑耕作到連作
  第二節 「火耕水耨」,代田和區田
  第三節 間作、混作和套作
  第四節 精耕細作
  第五節 多熟種植
  第六節 園藝
 第四章 農具
  第一節 原始農具
  第二節 青銅農具
  第三節 鐵農具和畜力的初步使用
  第四節 犁與牛耕及其他耕具
 第五章 農田水利
  第一節 大禹治水與農田溝洫
  第二節 北方渠系灌溉
  第三節 南方陂塘灌溉
  第四節 梯田、架田和塗田
  第五節 水利工具
 第六章 畜牧、蠶桑和漁業
  第一節 家畜的馴化和飼養
  第二節 蠶桑
  第三節 漁業
 第七章 儲藏和加工
  第一節 窖儲和倉儲
  第二節 豆類加工
  第三節 釀造
  第四節 制糖和榨油
  第五節 農產品加工工具
 第八章 農書
  第一節 《汜勝之書》和《四民月令》
  第二節 《齊民要術》
  第三節 《四時纂要》
  第四節 《茶經》和《耒耜經》
  第五節 《農書》和《農桑輯要》
  第六節 《農政全書》、《授時通考》和《補農書》
禮俗篇
 第一章 信仰禮俗
  第一節 禁忌
  第二節 巫術
  第三節 祭祀
  第四節 知命
 第二章 人生禮俗
  第一節 生育
  第二節 成人
  第三節 婚嫁
  第四節 喪葬
 第三章 節日禮俗
  第一節 生命節飾
  第二節 生存節飾
  第三節 合神節飾
 第四章 生活禮俗
  第一節 服飾
  第二節 飲食
  第三節 居住
  第四節 行止
 第五章 群體禮俗
  第一節 家庭
  第二節 結盟
  第三節 廟會
  第四節 行業
服飾篇
 第一章 服飾的形成
  第一節 服飾起源說
  第二節 原始的服飾
 第二章 紡織及面料
  第一節 紡織原料及工具
  第二節 面料及紋樣
 第三章 冠帽的制度
  第一節 冠冕堂皇
  第二節 幅巾與襆頭
  第三節 帽子與蓋頭
 第四章 服裝的演變
  第一節 禮服
  第二節 便服
 第五章 妝容及配飾
  第一節 發式
  第二節 妝容
  第三節 配飾
 第六章 鞋子和襪子
  第一節 禮服鞋
  第二節 便服鞋
  第三節 羅襪躡蹀
 第七章 古代的軍服
  第一節 甲胄的興起
  第二節 鎧甲的發展
  第三節 盔甲的衰亡
飲食篇
 第一章 飲食原始
  第一節 「茹毛飲血」時代
  第二節 火與熟食
  第三節 陶器與烹飪
 第二章 主食
  第一節 谷米
  第二節 飯和粥
  第三節 面點與糕團
 第三章 副食(上)
  第一節 肉食
  第二節 素食
  第三節 果食
  第四節 干食
 第四章 副食(下)
  第一節 羹湯
  第二節 飲料
  第三節 調料
  第四節 烹調方法
 第五章 飲食器具
  第一節 加工用具
  第二節 炊具
  第三節 食具
  第四節 飲具
  第五節 貯藏設施
 第六章 飲食方式
  第一節 餐制
  第二節 分食與共食
  第三節 筵宴
 第七章 飲食差異與風味
  第一節 宮廷貴族飲食
  第二節 平民飲食
  第三節 地方風味 
  第四節 節令風味
  第五節 民族風味
  第六節 宗教風味
  第七節 藥療風味
 第八章 飲食市場
  第一節 業市
  第二節 食肆飯庄
  第三節 茶館酒樓
  第四節 流動攤販
建築篇
 第一章 建築特點
  第一節 結構方式
  第二節 組群布局
  第三節 藝術造型
  第四節 建築色彩
  第五節 雕塑裝飾
  第六節 建築環境
 第二章 住宅
  第一節 原始聚落
  第二節 北京四合院
  第三節 西南干闌
  第四節 閩西南土樓
  第五節 青藏碉房
  第六節 華北窯洞
  第七節 蒙古包
 第三章 城市
  第一節 殷墟
  第二節 長安
  第三節 洛陽
  第四節 東京
  第五節 南京
  第六節 北京
 第四章 宮殿
  第一節 西亳宮殿
  第二節 漢三宮
  第三節 大明宮
  第四節 北京故宮
  第五節 沈陽故宮
 第五章 陵園
  第一節 小屯貴族墓地
  第二節 秦始皇陵
  第三節 漢武帝茂陵
  第四節 唐高宗乾陵
  第五節 鞏縣八陵
  第六節 成吉思汗陵
  第七節 十三陵
  第八節 慈禧陵
 第六章 寺廟祠壇
  第一節 洛陽白馬寺 
  第二節 五台佛光寺大殿
  第三節 西藏布達拉宮
  第四節 青海塔爾寺
  第五節 山西芮城永樂宮
  第六節 泉州聖友寺
  第七節 太原晉祠
  第八節 北京天壇
 第七章 古塔
  第一節 歷城四門塔
  第二節 登封嵩岳寺塔
  第三節 西安大雁塔
  第四節 應縣木塔
  第五節 北京妙應寺白塔
  第六節 北京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第八章 園林
  第一節 沙丘之囿
  第二節 上林苑
  第三節 華清池
  第四節 北海公園
  第五節 避暑山庄
  第六節 頤和園
  第七節 北邙園
  第八節 豫園
  第九節 拙政園
 第九章 橋梁
  第一節 早期的橋梁
  第二節 西安古灞橋
  第三節 泉州洛陽橋
  第四節 晉江安平橋
  第五節 河北趙州橋
  第六節 蘇州寶帶橋
  第七節 北京盧溝橋
  第八節 四川瀘定橋
  第九節 潮州廣濟橋
交通篇
什物篇
體育篇
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