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無論在整個人類的發展中不定期是在一個人的生活中保持靈魂與肉體、精神與物質的平衡都是非常熱處理 要的。而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詩「與」思「的平衡發展也同樣是重要的。我們需要」思「的庄重,也需要」詩「的空靈,我們需要」思「的結果,也需要」詩「的過程,兩者都是我們精神生活最基本的立面。這大小兩種平衡的謀得和維持,便是我們最正學跌精神存在狀態。

要維持這種狀態,閱讀也許是一種最佳方式,或曰一個捷徑。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感愛詩意,在閱讀中加深思考。當然,為類的文明史已為我們提供了無數「詩」的讀物和「思」的文本,也許,我們所有的文化遺產都可以歸入這兩大類。如今,我們又從那無數的讀本中挑出幾冊,我們選擇的著眼點主要放在「詩」與「思」兩種辦不比的相互滲透上。

本書作者以基督教和上帝為中介,細致而深刻地向人們指出達到幸福境界的各種途徑,重點介紹了人們關於信仰、愛情、行動、不快、罪責意識,以及悖論等重大命題;天國的幸福並不等於塵世的幸福。靠受難、克服不快、不攀比是不可能得到塵世的真正幸福的。正如作者所說,要求人的絕對性是徹頭徹尾的愚蠢,正如寧靜的湖泊的根基在深深的源頭,人的愛也神秘地扎根於上帝之愛中。
 

目錄

追求完美性(代序)
第一輯 與人帝的交往
1 救訴誕生
2 內在性及與上帝的直接交往
3 人的生活與上帝
4 人在自然的和平中
5 與上帝的交往作為人的尺度
6 在《聖經》這鏡中自我觀照
7 論祈禱
8 人是上帝的助手嗎?
9 永恆者
10 寧可誠實地否定,不要半心半意
11 人的宗教苦惱
12 論最高者的代價
13 非此即彼
14 論宗教想像
15 人與對世界的駕馭
16 非世俗地與上帝交往
17 上帝是主體
18 論懷基督的同時性
19 上帝作業人類之父
20 只有在上帝那里才有安寧
21 永恆與青春
22 論中介者的必要性
23 論信仰的代價
24 上帝與世界
25 上帝的增長著的無限性
26 論對上帝的單純渴求
第二輯 信仰
27 論信仰與行動
28 重新成為兒童
29 返歸對基督的信仰
30 論不朽
31 基督徒在死亡的時刻
32 論信仰
33 論基督徒的睿智
34 論罪惡與幸福
35 論信仰的幸福
36 天意與傳人
37 論宗教上的冷漠感
第三輯 繼承基督:行動的基督教
論繼承基督
基督不是慈善家,而是榜樣
論真正繼承的本質
論頌揚者與繼承者
使徒的真正本質
教育與成為基督徒
猶豫不決的基督徒
是生存還是得過且過
一知半解的基督教
教師在生存者之中
行動的基督教
駕馭生活
第四輯 關於基督教的普遍見解
基督教與塵世
穿越不快的道路
論信仰基督與了解基督
悖論
宗教感與誘惑
基督教與民族
基督教與財富
反抗基督教的叛亂
反對禁欲狂
增加就是減少
來自上面的呼喚,來自下面的呼喚
向窮人布道福音
論寬恕罪過
基督教與反思
論錯誤的缺乏耐心
單純的人道
第五輯 嚴厲與愛
論愛之源泉
基督教的自愛
恐懼與顫栗
信仰與愛
對禽人的愛的最高完美性
基督作為拯救者與審判者
敬畏上帝與愛上帝
上帝的嚴厲與慈愛
上帝的寬容與嚴厲
假想的基督的殘忍
基督教作為風紀之師
論非基督教的童年式虔誠
第六輯 受難與垂死
論內心的受難
願與基督一道受難
上帝與被犧牲的
基督教敵視人嗎?
論受難中的真實祈禱
論受辱
願為教義受難
上帝的崇高
論出版信仰的受難
論垂死
面對自私與塵世而垂死
論不平凡的
不為塵世所動
論不謀私利
第七輯 內心化與寧靜
需要沉默
論孤寂
論基督徒的生活與罪行
論寧靜地准備成為基督徒
沉默與成為神之子
論良心關系
基督教關於工作的觀點
第八輯 基督教的觀點
不變的基督教
附錄 索倫·克爾凱郭爾
索倫·克爾凱郭爾
克爾凱郭爾生平與創作年表
 

人的完美性是千古話題,是人類良知追求的永恆目標。政治家試圖從社會的、制度的變革中實現這一目標;自然科學家在宏觀、中觀、微觀的世界跋涉,為提供實現人的完美性的手段而獻出自 ̄己的智慧乃至生命;哲學家們則在純思維領域深思著人的存在的意義以及如何實現人的生存的意義,努力為實現人的完美性提供哲學的解答;神學家們面對上帝和各種神靈,懷著一顆虔誠的心為人們祈求完美性的降臨。克爾凱郭爾的這本小冊子《基督徒的激情》既是哲學著作,又是神學著作。它的核心內容是思考完美性是什麽以及如何達到完美性。

完美性是一種幸福的境界。完美性的實現是一個過程,幸福的獲得也是一個過程;完美性是在對立矛盾中實現的,幸福也是在對立矛盾中獲得的。本書作者以基督教和上帝為中介,表明了這方面的觀點並向人們指出達到幸福境界的各種途徑。有關的論述和概念在這本小冊子中很分散,而且具有德國古典哲學和神學的表述特征,因此有必要概括地向讀者作一些介紹。

信仰。作者指的是對上帝是否存在的信仰。如果沒有信仰,當然也就談不上幸福。作者認為,信仰與學說無關,與這種學說是否真實也無關。

受難。基督的受難指受到嘲笑、鞭撻和受辱,最終被釘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徒被要求應願意像基督一樣受難。而且,這種苦難不應被理解為已經經歷完的苦難,而是應理解為正在經歷的苦難。有些基督徒只贊美基督、頌揚基督,但對基督的受難卻感到不快。與基督的同時性要求基督徒經受巨大的煩惱、災難和痛苦。

內在性。內在性即真理,即上帝;內在性是與上帝的精神交往:內在性是以聖經為鏡的自我觀照。一個基督徒除了一般的受難以外,還要內心受難,也就是要出於愛而直接消滅自己的愛,出於愛而在所愛的人面前表現為殘酷。

行動。作者在小冊子中對當代的基督教界表示不滿。他認為,許多基督徒並沒有仿效基督,並沒有行動起來。關於基督的一切都只是變成了一種知識,因此基督教精神干癟枯萎了。作者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基督教本質上要通過行動來宣布。他還指出,基督不是慈善家,而是榜樣。

不快。對基督受難的不快,對行動的不快,是達到幸福的障礙。相反,誰不感到不快,而是信仰,誰就是幸福的。不快是內心的敵人,克服這個敵人就是克服了世俗。然而,如何克服不快呢?信仰、內在性和行動應該是前提。沒有信仰的人當然不是快的人。失去內在性的人也不是快的,因為他不可能與真理進行精神交往,因而也不可能在塵世的喧鬧面前抽旬退步。一個沒有行動的人也是不快的,因為沒有行動就是沒有接受信仰。

同時性,同時性指現實的過程。在這一意義上來說,不能把基督教理解為歷史性的基督教,基督教也不指望結局的幫助。真正的完美性在於正在經歷著苦難,而不在於它已經經歷完現實的苦難。強調當前的過程,不強調已經達到的結局。存在主義著作家的這一觀點後來發展為只講過程,不計結果,這似乎是一種實用主義的發展,也許可以說是一個誤區。

罪責意識。只有在罪責意識中,才能剄達基督教的入口處,只有罪責蕙識才能堅定信仰,才能決心與基督一樣受難♂罪責意識與受難一樣是達剄完美性所不可缺少的。真正的完莫性只存在於相對的不完美性之中,只存在於罪責意識和現實的受難之中。一般來說,人只有通過矛盾才能得剄他所追求的東西,而這是一切人性中的不完莫性。

悖論。基督教是一種悖論。它對生活的目的和使命的回答表明了這一點,它的回答是死亡、垂死。在逑里明顯表現出了基督教的消極面,因為這一悖論是說人在現世要受難,這樣才能死後進入天堂。因此作著說,基督教的本質恰恰在於有罪的人在尋求達剄悖論。

比較。作孝說,在頌揚他人時與他人相比較是不對的。他認為這種比較是一種世俗性。作者敘述了一只小鳥和一株百合花的故事。一株百含花長在偏僻的河谷邊,與幾株蕁麻和剌的花為鄰,小鳥對它說,有一個地方有許多百合花,它們都十分華麗,那里充滿生機和歡樂。逑株百合花聽多了這樣的話,也開始不滿意自己的處境。於是小鳥與百合花商量好,由小鳥把百合花帶剄那個理想的地方去。結杲怎樣呢?百合花在中途死去了。這只小鳥是誘惑的鳥,是不安定的攀比思想。速個故事所說的內容與我們的知足常樂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對性。作著說:「要求人的絕對性是徹頭徹尾的愚蠢。」人的智慧在於「在一定程度上」、「有節制地」、「既此亦彼」等金科玉律。基督教追求的完美性也是相對的。完美性存在於現實的受難之中,而這種受難過程是陪伴人的一生的。基督教對人的要求充滿了相對性,因而具有某種辯證的性質。要想消除不快,就要以寧靜的心面對受難,雨受難又會引起人的不快,這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出於愛而在所愛的人面前變得殘酷,這也是一種具有辯證性質的要求。基督教不要求人絕對的柔,也不要求絕對的剛,而是「成就了外秉內剛的人Ⅲ。外柔內剛和外圓內方,在我國傳統文化精神中也是人們修身蕎性的重要目的。

基督教要求人善良、受難、不反抗,這些要求在歷史上曾被統治階級所利用,起剄了麻痹被壓迫者斗志趵作用。在速種意義上,說宗教是鴉片是正確的。但是,事情總是有其另一個方面。基督教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起剄了積極的作用,這一點也不可否定。基督教要求人追求完美性,追求真善美和幸福.這是它對人類進步起積極作用的根本原因。當然,基督教的這種作用是有限的,因為僅僅靠這些要求並不能真正實現人的幸福。天國的幸福並不等於塵世的幸福。靠受難、克服不快、不攀比是不可能得剄塵世的真正幸福的。只有生產力高庋發展,物質財富充分涌現,才是實現幸福的客觀條件;只有人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才是實現幸福的主觀條件。這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人的完莫性的實現條件。

基督教逍求的完莫性與馬克恩主義追求的完美性在內容上是極其不同的,前者要在天國實現完莫性,後者則要在塵世實現完美性;此外,在實現完美性的方法、手段、途徑方面,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也是極其不同的。盡管如此,追求完美性這一目的是相同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可以包容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的完美性要求。

馮文光
2007年1月9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