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一輯)

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一輯)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何星亮/主/編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306000
  • ISBN13:9787802306004
  • 裝訂:平裝 / 45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何星亮研究員主編,收入其主持下的研究室多位學者撰寫的論文和調查報告。內容涵蓋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的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宗教信仰與民族傳統節日及民俗的關系等。作者從人類學和民族學研究的角度,從理論探討、歷史研究與現實考察等層面,研究並解釋“多元宗教”、“多元信仰”、“文化多元性”的和平共處的方式與途徑。

何星亮,廣東省興寧市人,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宗教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中國圖騰文化》(1992)、《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1992)、《龍族的圖騰》(1991)、《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1991)、《邊界與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邊界大臣的察合台、滿、漢五件文書研究》(1998)、《新疆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2003)、《蒼龍騰空》(1998)、《維吾爾、柯爾克孜、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俄羅斯、裕固、撒拉族文化志》(1998)、《哈薩克族簡史》(合著,1987)、《中國民族學50年》(合著,2004)等書。主要譯著︰《哈薩克族》、《圖騰崇拜》等,主編《民族學研究》、《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等書,撰有研究生講義《文化學原理》、 《文化人類學理論》等。
 

目錄

《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前言
文明與沖突
象征的類型
解析民俗
傳統節日的性質、作用及其發展
河南西水坡蚌殼龍與新石器時代的龍崇拜
古代突厥語族諸族的家庭組織
突厥語族歷史上的氏族—部落宗教
克孜爾石窟69窟、新1窟探討
——兼論其空間布置及十忿怒尊與十大明王的區別
民間祭祀活動中的農民
——河北趙縣範莊“龍牌會”淺析
遼東滿族的儀式與象征研究
謠言與卷入恐慌事件的人們
——對發生在一個北方小城的三個事件的人類學分析
現代文身的人類學透視
韓國薩滿教印象
韓國薩滿教和外來宗教之間的文化相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是一個多學科、綜合性的研究機構。從學科的設置和專業方向來看,包括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歷史學、語言學、民族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經濟學、宗教學、文獻學、政治學、法學、國際關系、影視人類學、民俗學、古文字學等,還包括蒙古學、藏學、突厥學等專門的學問。這些學科和專業方向的多樣化構成了研究所的多學科、綜合性特點,而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則是人類社會民族現象及其發展規律,著重于對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含義的民族共同體(people、ethnos、nationality、nation、ethnic group)及其互動關系的研究,顯示了研究所諸多學科的共同指向。研究所以民族學和人類學冠名的目的是為多學科建構一個共同的學術平台,在研究對象統一性的基礎上實現多學科的互補與整合,在多學科的視野中建立綜合性研究優勢,增強中國民族學和人類學的學科性發展。

人類社會的民族現象及其所伴生的民族問題,是人類社會最普遍、最復雜、最長久、也是最重要的話題之一。中國是世界上古代文明延續不斷的東方國度,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多民族的互動關系不僅是歷朝各代最突出的社會現象之一,而且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不斷發展的重要動能。因此,中國幾千年來的民族現象和各民族的互動關系,為我們解讀人類社會的民族現象及其規律性運動提供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古代模式。《禮記‧王制》中說︰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日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背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曰譯。

這就是中國先秦文獻中所記載的“五方之民”說,可謂中國最早具有民族志意義的記錄。它所提示的內涵,對我們今天認識和理解民族現象也是啟迪頗多的。例如,構成民族特征的文化差異的自然基礎是生態環境,即在“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等不同生態環境中生存的人類群體“皆隨地以資其生”所表現的“異俗”,“五方之民”在民居、飲食、服飾、工具、器物等方面的“異制”,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價值觀念及其相互溝通的中介(翻譯)等。其中也包括了處理“五方之民”互動關系的古代政治智慧,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可以說,中國是一個有民族學傳統且民族學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

古往今來、時過境遷,今天的中國已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這一進程正在展示現代民族進程的發展前景,它同樣會對現代人類社會的民族現象及其發展前景提供一種範式,也就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例證。當然,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進程中,在解決民族問題方面我們不僅面對著中國56個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歷史重任,而且也面對著全球化時代多民族的大干世界。無論是內政治理,還是融入國際社會,廣義的民族問題仍舊是我們需要高度重視的課題。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特征和普遍反應是經濟文化的發展問題,這是由當代中國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基本矛盾所決定的。同時,我們也面對著一些棘手的問題,如“台獨”問題、達賴集團問題、“東突”勢力和國際恐怖主義問題,以及世界範圍和周邊國家民族問題的交互影響。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為我們提出了責無旁貸的研究任務。履行這一職責需要我們付出多方面的艱辛努力,其中學科建設是最重要的保障。

科學化是學科建設題中之義,任何一門學科只能在科學化的過程中實現發展。中國的學術傳統源遠流長,也形成了諸多學科性的研究領域。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中國的學術事業在不斷吸收西方科學規範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現代學科的分化,其中民族學、人類學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在與世界學術領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取得了新的發展和顯著的成就,哲學社會科學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但是,能否充分地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這種作用,涉及諸多因素,而學科建設所包含的指導思想、基本概念和範疇、學科理論、研究方法和學術規範等方面的內容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體現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成果,不僅對推進學科建設至關重要,而且也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不可或缺的內在條件。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工程的啟動,是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舉措,我所推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工程叢書‧民族學人類學系列是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舉措做出的一種嘗試。

如上所述,我所是一個多學科、綜合性的研究機構,經過學科調整和研究室重組,所內的大部分學科都納入了重點學科建設工程,如民族理論、民族歷史、民族語言、語音學和計算語言學、民族學(社會文化人類學)、世界民族和諸多專業方向。因此,這套叢書的出版及其所關涉的研究內容也體現了多學科的特點。這套叢書根據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的學科建設要求,或以學科或以專題反映我所科研人員新近的研究成果。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工程的協議要求,在今後幾年中我所列入工程範圍的學科和專業方向將完成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而這套叢書則主要反映這一過程中的階段性學術成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