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莫里斯·梅洛-龐蒂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對當代法國哲學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眼與心》嚴格地翻譯應該是《眼楮和精神》,但前者更能體現「信」、「達」、「雅」的要求,尤其能夠貼切地表達出「眼楮是心靈的窗戶」的韻味。簡單地表述,「眼」即「可見的」身體,「心」則是「不可見的」精神。

在《眼與心》中,梅洛-龐蒂探討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的區別。他認為前者是一種超然的姿態,而後者是一種「介入」的姿態。它不僅表述了一種要求,而且使之成為可以感覺到的。繪畫思考為其作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完全接近於文學甚至詩歌話語的話語資源。這種話語確實也在論證,但卻成功地擺脫了學院傳統使我們相信與哲學話語不可分割的技巧的那些人為方面。
 

目錄

中譯者序言
法文版前言





譯者後記
 

梅洛一龐蒂(1908一1961)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對當代法國哲學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既和法國現象學運動的旗手薩特聯系密切,也和法國結構主義運動的創始人克勞德·列維一斯特勞斯交往頻繁,而這兩個著名思想家分別標志著當代法國哲學的前後兩個重要時期。梅洛一龐蒂在法國現象學運動中的地位僅次於影響廣泛的薩特,但許多人都認為他在學術成就方面超過了後者;他們兩人在哲學和政治上都頗多分歧,甚至最後絕交並形同路人,但這並沒有影響人們把他們放在大致相同的情景中來看待。梅洛一龐蒂對語言和文化領域的探討旨在拓展現象學的地盤,然而在不經意中為法國結構主義開辟了道路、提供了資源;他與列維-斯特勞斯在哲學傾向上既有巨大的分歧,卻又相互影響、彼此借鑒;他甚至被列入到了早期結構主義者之列。

梅洛一龐蒂著述甚豐,在生前以專著或文集形式發表的主要作品有:《行為的結構》(1942),《知覺現象學》(1945),《人道主義與恐怖》(1947),《意義與無意義》(1948),《哲學贊詞》(1953),《辯證法的歷險》(1955),《符號》(1960)。在死後經整理發表的未刊稿主要有:《可見者與不可見者》(1964),《世界的散文》(1969)。此外,一些課程摘要、課程筆記、演講稿、文集匯編也經人整理,陸續得以出版,主要有:《知覺的首要性及其哲學結論》、《法蘭西學院課程摘要:1952一1960》、《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索邦1949一1952課程》、《1948年漫談》、《生存與辯證法》、《旅程》、《旅程Ⅱ》、《1959一1961年課程筆記》、《個體與公共歷史中的創設;被動性問題:法蘭西課程筆記,1954一1955》、《馬勒伯朗士、比朗和柏格森那里的心身統一》、《論自然:法蘭西學院筆記與講稿》等。讀者面對的這本小冊子《眼與心》比較特殊,它原為梅洛一龐蒂生前發表過的一篇長文,最終以單行本形式聞名於世。

通常認為,梅洛一龐蒂哲學主要表現為一種身體現象學,但這種哲學也經歷著不斷的修正和變化。從身體經驗出發,梅洛一龐蒂哲學始終關注的是知覺和被知覺世界的關系,但這種關注在其早期和後期思想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由於關注生存,他放棄了純粹意識而轉向身體這一含混的領域,以身體現象學或生存現象學取代了意識現象學,這在其思想發展的早期,即《行為的結構》和《知覺現象學》時期表現得非常明顯。而在中期,即寫作《世界的散文》這段時期,他開始著手探討文化世界,其「語言現象學」理論既是早期思想的延續,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斷裂。這一時期的工作表明,單從身體知覺出發是不夠的,因此要求我們把注意力轉向知覺經驗或身體經驗的升華形式。但這並沒有因此偏離對於知覺和身體的關注,相反,它要求人們關注科學、哲學和藝術的知覺基礎。至於後期,尤其是《可見者與不可見者》中的思想,主要表現為一種存在論探討,身體經驗成為「世界之肉」這一更為原始的基質的典型形式,並因此具有了存在論地位。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