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聞名的《我知道什麽?》叢書,是法國大學出版社1941年開始編纂出版的一套普及性百科知識叢書。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發展,該叢書選題不斷擴大,內容不斷更新,已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於叢書作者都是有關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故每本書都寫得深入淺出,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至今,這套叢書已印行3000余種,在世界上產生很大影響,被譯成40多種文字出版。

這本小書是以相同書名在同一叢書下由M.-F.基亞(M.-F.Guyard)於1951年出版的著作的接班之作。他的書已出了6版,每版都經過修訂,並已成為比較學方法論的主要參考書之一:本書不是取代它,只想標志出這個還年輕、也許還尚未被人所知、但已具備明確功能的學科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階段。在法國,這門專業尤其在大量培養高中和初中師資方面做出了貢獻。在文學教學大綱里、在袖珍本叢書目錄中、在車站大廳的書亭里、到處都可以見到外國作品的存在,還有報刊雜志眾多相關的評論,這一切說明了今天的文學已不單是由本國作品所組成,而是越來越向眾多不同的文化開放:比較學家的志向正好是對來自異域、走向異域、涉及異域的作品感興趣,他們在這個領域里擁有著不容忽視的經驗。本書意圖把這些經驗的一部分介紹給讀者。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定義
第二章外國作品
I.異域的/民族的/熟悉的
II.翻譯和翻譯文本
III.語言區域,文化區域
IV.閱讀的一種比較學觀點?
第三章比較文學史學的賭注
I. 基本方法論的選擇
II. 體裁史
III.文學潮流和運動
IV.從影響到接受
V.媒介
第四章文學神話
I.術語
II.工具書
III.研究前景
第五章藝術形式:文學的疆界
I.文學與類文學
II.文學及非語言藝術——一般性問題
III.文學和視覺藝術
IV.文學與音樂
V.走向總體藝術?
第六章走向比較詩學?
I.「文本」概念的比較學方法?
II.限制因素、恆定因素、不變因素
III.比較詩學的幾個問題
結 論 學科的未來
書 目
譯名表
 

序 言
1951—1989年:拙著《比較文學》初版與本書初版之間相隔已有38年了。據作者稱,本書為拙著的「接班之作」。即使會有人願意讀我寫的序言,我又何必拖延讀者及早閱讀本書的喜悅和受到的教益呢?但拒絕作序的要求似乎對伊夫•謝弗勒的禮貌有失尊重。
我在此對他作出批評、唯一的批評:「接班」用詞不妥。接崗的哨兵只是重復下崗哨兵的動作。而這里是一部與其前人截然不同的著作,而且不僅僅表現在寫法上。伊夫•謝弗勒從事的是另外一項工作,而且做得很好:38年來,在法國、在全世界,比較文學有所發展和變化,它本可以沿著它所開辟的道路繼續前進——而它也的確在這方面取得了進展,但這條道路卻與其他道路交叉在一起,比較學家們毫不猶豫地關注諸如類文學或者詩學等領域里發生的事情。他們學到了不少東西,同時也發現他們反過來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教給別人。
伊夫•謝弗勒條理清楚地介紹了這個學科的新老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就。他完全意識到這一學科較之其他學科更不應該固步自封,因而他在進行闡述之後往往轉為提出問題:「走向整體文學?」「走向比較詩學?」他的書材料翔實並持開放態度。我敢保證此書在今後的版本中會依然堅持這種態度。因為比較文學無疑將繼續得到發展,也許還因為如果應該提出這類問題,而且會提得越來越好的話,那麽問題的答案將如瓦萊里(Valery)對純粹詩學的描述那樣將「永遠出現在天際」。
我這樣寫是不是迎合了那些似乎會使作者感到傷心的那類批評?我有時擔心他會認為自己是屬於那些不那麽討人喜歡的一類人當中,有必要讓他放心嗎?任何一個民族文學專家都知道在其專業領域里,比較文學的啟迪是不可或缺的。怎麽能夠談論《靜觀集》(contemplations)而不提及維吉爾(Virgile)和但丁(Dante),或者談論馬爾羅(Malraux)而無視尼采(Nietzsche)和印度的聖詩呢?
當然如果模仿貝磯(Peguy)的說法,這都是些「大人物」。他們不正可以為謝弗勒所划定的關注「個人」的文學專家——英國語文學家、西班牙語文學家等——和作為集體的人的比較學家之間的分界線提供論據嗎?這種划分也許有些斷然,但卻可以發人深思。這樣的例子不只此一處。本書在好幾個地方,超越了總是那麽准確和可靠的材料的層次去激發人們提出問題。他在如此備受限制的框架內競能做到這一點真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比較文學曾經引發不少抨擊的文章和激烈的論戰。這本薄薄的著作卻平心靜氣地向年輕一代進行入門教育,同時給他們的前輩以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伊夫•謝弗勒原本意在編寫一本教科書,結果他卻向我們交出了一部不愧為大師手筆的傑作。
馬利尤斯-弗朗索瓦•基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