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通論

中國書法通論
定價:348
NT $ 303
  • 作者:葉(吉吉 zhe)民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2144516
  • ISBN13:9787302144519
  • 裝訂:平裝 / 33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著者近三年在海內外講課、講演的講稿和已發表過的論文專輯,包括書法通史、學法要領、法書鑒賞及其對外影響等專題論述。所用圖版選自古代陶瓷、磚瓦、銅器、竹木簡、摩崖、碑帖、信札、墨跡。其中不乏罕見的珍品以及先師們的教言妙訣與作者本人的心得體會。可供書法藝術的研習者借鑒參考。


作者簡介︰葉(吉吉)民,字丹楓,1924年生于北京。滿族人,北京大學文學院畢業。曾先後師從羅復堪、溥心畬、徐悲鴻三位先生學習書畫,同時師從其父葉麟趾教授學習陶瓷,並得到陳萬里,孫瀛洲二位先生的指導,在故宮從事陶瓷研究,兼及書畫。20世紀80年代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兼在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等院校講授陶瓷史及書法史。曾赴英、美、日、意、印尼、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及博物館講演,並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及大型書法展覽,一部分論文編入專輯,多幅書法作品為海外博物館收藏。由于古瓷、書法造詣精深,20年前被國家民委評選為“民族優秀藝術家”,曾受聘為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社長張伯駒、蕭勞)顧問。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離休教授,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目錄

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
第一節 關于我國文字起源的傳說與古陶早期文字的出現
第二節 我國文字的“六義”
第三節 “漢字起源于西方”的謬說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
第一節 傳說中的夏代蝌蚪文字和“禹王碑”
第二節 商代的甲骨文字
第三節 商周青銅器與陶器上的文字
第四節 周代的石鼓文——籀文(大篆)
第五節 書學教育的始——“書藝”
第三章 春秋、戰國、秦代
第一節 春秋戰國時期玉、石盟書與竹簡、銅劍的銘文
第二節 戰國帛書、木牘及陶器、璽印文字
第三節 秦代的碑刻文字——“小篆”
第四節 秦代磚、瓦、權量和詔版、印璽文字
第五節 秦代竹筒與“八體”書法
第四章 漢代
第一節 帛書、磚瓦上的隸書
第二節 銅器、印章和陶器土的銘文
第三節 眾說紛紜的“八分”
第四節 獨具一格的“章草”與“飛白”書
第五節 群星爭璨的碑碣與摩崖書法
第五章 三國、兩晉時期
第一節 變態無窮的今草
第二節 非草非真的行書
第三節 當世名家及其書法
第四節 號稱“書聖”的王羲之書法
第五節 王、謝之族,都、庾之倫的書風
第六節 著名的碑刻文字
第六章 南北朝時期
第一節 別樹一幟的造像、墓志、寫經和摩崖、碑刻書法
第二節 南北書派的時代特征與“北碑南帖說”的濫觴
第七章 隋代
第一節 著名碑刻與時代風格
第二節 智永書法及其代表作——《真草千字文》
第八章 唐代
第一節 初唐書法和歐、虞、褚、薛四家
第二節 顏真卿、李邕的楷書及行書
第三節 張旭、懷素的狂草
第四節 以李陽冰、韓擇木為代表的篆隸書
第五節 柳公權的書法與晚唐衰頹的書風
第六節 唐代詩人的書法
第九章 五代十國
第一節 楊凝式的崛起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節 《澄心堂帖》與《升元堂帖》的集刻
第十章 宋金時期
第一節 北宋四家的書法
第二節 “帖學”與“金石學”的勃興
第三節 新穎書體及其他書家
第四節 金代名家——任殉、王庭筠、黨懷英的書法
第十一章 元代
第一節 趙孟、鮮于樞的楷書、行書
第二節 鄧文原、��里的章草與其他諸家書法
第十二章 明代
第一節 明初“三宋”、“二沈”與解縞、宋克的行草書
第二節 獨樹一幟的“茅草書”與能書善畫的江南諸家書法
第三節 晚明四家︰董其昌、張瑞圖、米萬鐘、邢侗
第四節 其余各家與刻帖
第十三章 清代
第一節 王鐸、傅山的行草書
第二節 以鄧石如、伊秉綬為代表的篆、書書法
第三節 “館閣體”的流行及中期名家:劉墉、永(王星)、翁方鋼、鐵保
第十四章 民國時期
第一節 清末民初的代表書家
第二節 民國初期的書林妙手
附錄一 書法是階
第一節 如何理解和欣賞書法藝術
第二節 怎樣學習書法
附錄二 中日書法藝術的交流
附錄三 漫談智永《真草千字文》
附錄四 閑話行書與草書
附錄五 悲鴻先生談書法
附錄六 聲華稱健筆 灑落富清神
——談納蘭性德的書法衣及其他成就
附錄七 文采風流今尚存
——緬懷溥心畬先生
附錄八 漢代書法藝術淺識(上)、(下)
附錄九 書貴瘦硬方通神
——紀念羅復堪先生
附錄十 中國古陶瓷與書法藝術
附錄十一 傅山書“丹楓閣記”的鑒賞
附錄十二 智永懷仁二帖重議
附錄十三 磁州窯書法欣賞
索引
後記
 

我的書法啟蒙老師羅復堪先生,在他《論書示門人六十首》詩序內開宗明義寫道︰

詞賦小道,壯夫不為。
書道尤微,何關要旨?
然考往古,不乏名家。
鍾書感人,比于善政。
羲之列傳,備亟推崇。
文人吐氣,于斯為盛。
是故學者,爭相染翰。
……

大意是說︰“填詞作賦都屬于很小的學術,因而一般的壯士多不肯學習。書道尤其輕微,如何能關系到他們認為重要的旨趣呢?然而如果詳細考察歷史,卻不乏著名書家。例如鍾繇法書常常被人比同良好的政治一樣感人至深。王羲之的書法更是載入‘列傳’,被推崇備至。可以說文人而能揚眉吐氣,在這方面是盛況空前的。因此古來的學者們多是爭先恐後地參加到翰墨苑中來……”

我崇拜的另一位老師徐悲鴻先生,在他的《積玉橋字題識》中開頭便說︰

“天下有簡單之事,而為愚人制成復雜,愈久愈失去益遠者,中國書法其一端已。中國書法,造端象形,與畫同源,故有關觀。演進而簡,其性不失。厥後變成抽象之體,遂有如音樂之美,點畫使轉,幾同金石鏗鏘。人同此心,會心千古,抒情悉達,不減晤談。故賢者樂此不疲,責學成課,自童而老不疲,嗜者耽玩,至廢寢食。自漢末迄今幾兩千年,耗人精神不可勝數。昔為中國獨有,東傳日本,亦多成癖,變本加厲,其道大昌。倘其中無物,何能迷惑千百年來“上智下愚”如此其久且遠哉?”

他不僅深知書法的衍化興衰與來龍去脈,而且比喻精闢、語重心長,將書法藝術比同音樂之美與金石之聲。同時也指出其所以能引人入勝的深刻道理與沾溉弘遠的歷史作用。由于他們二位同是受教于康有為先生的書畫大家,所學所論自然具有深厚的根基和高明的哲理。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其中主要是他們自己多年研究與實踐的真知灼見。

我生于20世紀之初,時常處在風雲變幻、魚龍混雜之中,令人眼花繚亂,能得恩師們的正確指引已屬萬幸。至今猶記杜詩內“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的名句果有真理。回首前塵,時增感慨。光陰荏苒,不覺已逾八句。因思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古訓箴言,每覺有負先師們的諄諄教導。故此不揣譾陋,匯集出版拙著,不過是想在有限的余年將僅有的心得體會提供給青年學子和書法研習者們參考,藉以就教于學者、方家,庶不辜負學書七十載的志趣。同時也希望能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抑惡揚善、避丑趨美等天職方面盡到一些微薄的力量,亦如孟子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中國書法通論》與《書法進階》為著者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等海內外講學的原稿,屢加修訂,迄未面世。另附三十年來陸續發表在《故宮院刊》、《書法叢刊》、《書譜》(香港版)、《美術研究》、《燕都》、《裝飾》、《收藏家》等刊物上的論文十三篇。本書所用圖版除刊印過的論文已然圖隨文出便于閱讀外,《中國書法通論》與《書法進階》則因客觀條件及時間所限,未能完全實現所願。只能按照歷史發展階段,將歷代文字、法書三百幅依次分期排列、系統集中,也便于讀者對我國文字書法的發生、發展過程一目了然。其中十之二三多是非常罕見或被人忽視的文物珍品,難得供人欣賞。例如原始社會陶器刻畫的符號;商周時期甲骨、銅器之外的陶器殘留文字;戰國陶文與秦漢著名碑刻和竹、木簡以外的陶俑、陶量、陶壺、陶瓶、瓦當,乃至刑徒磚上面的篆、隸書法與三國(吳)青瓷銘文的隸楷書法;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碑刻、墓志、摩崖、造像,以及流失國外的早年西域出土的李柏、王洽行書殘紙與文書、寫經等造像與精拓,乃至地處東北邊境的《好大王碑》與現已無存的《積玉橋字》。此外,如(唐)武則天的“飛白書”《(日升 sheng)仙太子碑額》與日本來唐留學的空海和尚的“飛白書”《七祖像贊》,宋人吳悅(說)的“游絲書”墨跡等,更是久已聞名而難得一見的稀有字體。其他文人書法如唐之李白、柳宗元,宋之朱熹、陸游、張即之等題詩、信札或榜書大字,和坐化在華山、刻字在龍門的道士陳搏書法墨跡,均屬吉光片羽。余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私家收藏的明、清、民初時期的名人法書真跡等也精益求精、盡力搜尋。凡此種種雖未必都能使讀者耳目一新,然而聊可彌補書史與圖錄之不足,或可證知孔子所謂“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的必要。這也正是著者一向敬奉的信條和多年的願望。偶思杜甫詩“老去才難盡,秋來興更長”語句,感慨之余但願華夏文化的書法藝術傳承不已、永放光輝。

葉(吉吉 zhe)民識于葉氏上陶室
2007年立春,時方83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