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的目標是要幫助教育者教授這些思維習慣。本書將發展這些習慣看作是廣泛的、持久的和必需的終身學習,適用於學生,也同樣適用於成人。希望通過教學生(和成人)運用思維習慣,使得我們在遇到不確定和具有挑戰性的情境時,能夠利用思維習慣來應對。該書內容包括:思維習慣:發現和探索,思維習慣:激活和使用,思維習慣:評價和報告,思維習慣:整合與保持。希望這些習慣能夠幫助教育者們培養出善於思考、富於同情心和合作精神的,能夠在日益紛亂、復雜和信息龐雜的社會中卓有成效地生活的個體。

作者簡介:Arthur L.Costa,是薩克拉曼多加州州立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曾擔任過課堂教師,課程顧問和助理教育廳長,國家航空學和空間管理的教育計划的主任。曾在所有50個州,還包括墨西哥、美洲中南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非洲、歐洲、亞洲和南太平洋群島做過講座和主持過工作坊。主要者作有:《教授思維的技巧》、《思維家園式學校》、《認知培訓:復興學校的基礎》等。
 

目錄

第一編 思維習慣:發現和探索
引言
第1章 轉變智力觀
第2章 描述思維習慣
第3章 為什麼教授思維習慣
第4章 課程中的思考習慣
第5章 工作規范與思維習慣
第6章 思維習慣的影響
第7章 入門指導
第二編 思維習慣:激活和使用
引言
第1章 營造「富有思考的」課堂環境
第2章 學習中啟發式言語的使用
第3章 用提問來挑戰學生的智力
第4章 思維地圖:激活思維習慣的可視化工具
第5章 把思維習慣引入單元、課程和學習任務
第6章 直接地教授思維習慣
第7章 利用思維習慣領會課文的涵義
第8章 一個教授思維習慣的綜合方法
第9章 發現數學中的思維習慣
第10章 思維習慣應用於藝術教學中
第11章 外語教學與感官參與的思維習慣
第12章 提高閱讀理解水平的思維習慣
第13章 思維習慣用於人格教育
第14章 啟動
第三編 思維習慣:評價和報告
引言
第1章 明確成就的指標
第2章 從反思中學習
第3章 評價思維習慣
第4章 產生疑問
第5章 報告進步
第6章 構造一個要求高質量的文化
第7章 讓家長和學生都沉浸在思維習慣中
第8章 啟動
第四編 思維習慣:整合與保持
引言
第1章 建設學習型組織
第2章 建設一個思維家園
第3章 實現願景
第4章 將思維習慣引入校園文化
第5章 分享知識與經驗的寶貴財富
第6章 繼續關注思維習慣
第7章 啟動
附錄:評估你的學校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譯后記
 

記得幾年以前,我驅車前往一個小鎮,在路上我發現前面有一個年輕人開着一輛紅色敞篷車。像許多人一樣,我對開紅色敞篷車的年輕人也有很多刻板的印象,然而這個青年的舉動着實讓我吃驚。當我們到達一個鐵路閘口時,我發現他驚人的小心。當車輪接觸鐵軌時,他減慢了車速。而在橫跨鐵軌的過程中,他的車子慢得幾乎沒有動。這時候,這位青年極其小心地向左看了看,然后又向右看了看:沒有火車。對自己的安全感到放心之后,他才加大油門,加速前進了。看上去這個年輕人很小心——然而實際上,他並不小心!很顯然,鐵軌的中央絕不是判斷是否有火車開來的最佳位置!
這個青年的行為隱喻着我們的這一套共四本的叢書《思維習慣》的宗旨。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應該對我們所做的事進行思考。比如,我們應該做到管理沖動,並力求准確,這套叢書就將要介紹的諸如這些值得我們花時間和精力來培養的思維習慣。不過,如果希望思維習慣能夠在人生路上真正助我們一臂之力,它必須和我們一路同行。問題是,正確的思考常常落后行為一步,或者在不恰當的地方被使用,就像向那位青年所做的一樣。
我們如何鼓勵自己和他人——尤其是學生們——帶着思維習慣上路?對於這個挑戰性的問題,《思維習慣》這套叢書探索出了一個答案:思維習慣(habits of mind)的培養,或者沿用約翰-杜威(1933)的說法——思考習慣(habits of thought)。我們應該具備(如堅持不懈或靈活的思維等)思維習慣的想法,就如同我們有刷牙的習慣,把狗放在門外或為人和善的習慣一樣。習慣不是指那些隨心所欲、反復無常的行為,而是指那些我們在合適的時候便一定會展現出來的,無需刻意努力便可以順利地激發的行為。
然而,思維習慣這一提法卻帶來了的是一個概念上的困惑。從字面來看,「習慣」是自動的,但是應用良好的思維習慣卻不是自動的。思維習慣這一說法有點矛盾修飾法的意味,就像「喧鬧的寂靜」或者「安全的冒險」。實際上,那位開着紅色敞篷車的年輕人的故事便說明了我們在思維習慣的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位青年在路上確實應用了一種思維習慣(細心),但用的不是地方(他在鐵軌的中央看火車有沒有來!)。習慣的自動性會削弱其功能。在高速公路上,像這樣的習慣對我們沒有好處——在人生路上也是一樣。
我們可以擁有真正發揮作用的思維習慣嗎?解決這一難題並不困難。因為在控制智力活動所需的思維活動和智力活動本身之間存在着差別。習慣性的智力活動並不需要很多管理來啟動或維持,但是這種過程本身需要充分地思考。這可能涉及到對各種選擇的細心考察,對風險和可能后果的評估,對錯誤保持警覺等等。比如,我有一個簡單的但是根深蒂固的習慣:當離開一個地方時,我會仔細檢查,以防把東西遺落在那里。這種習慣總是自動引發並執行,幾乎不需要有意識的控制。但是這種習慣調度的行為確實是高度警覺的:仔細環視四周,掃視椅子下面看有沒有什麼東西隱藏在那,眯着眼看抽屜和壁櫥來尋找遺漏的物件。
說句公道話,開敞篷車的年輕人也展示出了與這類品質有關的習慣。他能夠小心向兩邊看,這就很好。毋庸置疑,他對鐵軌的審查是精確而細致的。如果有任何過往的火車,他肯定能夠看到。問題是他的習慣存在漏洞,非常像計算機程序里的那些漏洞。盡管他的習慣有一個留心的階段(掃視鐵軌),但是他對自己的習慣本身不夠留心(他所選擇掃視鐵軌的地點)。
因此,思維習慣這一提法並不是自相矛盾的。在對行為的管理方面,行為可以是習慣性的,但在行為的內容上,它是深思的(mindful)。有人可能還會問:「為什麼不讓兩者都具備深思的特征?思維的過程被有意識控制難道不會帶來額外的效果嗎?」絕對不會!(Probably not!)這一看似誘人的理想至少犯了三個錯誤。
首先,有意地控制思維過程可能會降低思維過程本身的創見性(thoughtfulness)。正如HerbertSimon(1957)和許多其他心理學家所強調的,人類用來加工信息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讓思維過程的管理變成自動化的習慣是釋放更多心理空間來執行必要心理加工的一種方法。第二點,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令人分心的事情和令人全神貫注的事物,它們時時會改變我們的行為。因此,與那些需要謹小慎微才能出現的行為相比,一個發展良好的習慣更容易展現出來。
反對這種徹底深思的理想的第三個意見超越了這些實用的考慮,它是從邏輯的角度出發的。假定普遍的規則是思維過程需要有意識的管理。管理思維過程本身無疑也是一種思維過程,因此管理思維的過程也需要有意識的管理。而管理的過程本身又需要管理,依此類推。這樣一來,有意識的管理自始至終不斷向上抬升,形成一個無限升高的元認知塔,每一個管理過程都要接受對其進行的有意識管理的管理者的管理。很顯然這種方法行不通。引入思維習慣,是對徹底深思的思維這一錯誤觀念的有力反駁。
思維習慣的提法也對另一概念「智力」提出了挑戰。有關人類智力的大多數研究都強調「核心能力」(abilities centric)(Perkins,Jay,& Tishman,1993;Perkins,1995)。正如在本套叢書的第l編的第1章中所提到的,IQ的傳統將智力看作普遍的、單一的心理能力,被稱為IQ,或如Charles Spearman(1904)所提出的一般因素——代表一般智力的統計上的概念。許多理論家認為存在多種的心理能力[2個到150個,根據Guilford(1967)的模型]。盡管這套書中並不是對智力的理論進行審查(見Perkins,1995),但這些模型都存在一個共性:他們將智力看作「應需要而展現出來的能力」。智力成了當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時,你能做什麼的能力(比如完成一個類比、確定一個推論是否站得住腳,或者發現一個名詞最合適的定義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