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邊緣化及其交迭領域

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邊緣化及其交迭領域
定價:161
NT $ 140
 

內容簡介

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在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上相互交叉、參透,產出一塊很大的交迭領域,其核心就是“語言與文化及其之間的關系”。本書根據這一核心設置了四個相關的重要論題,即文化本體論、語言世界觀、語言使用作為文化實踐以及交際民族文化研究框架,並進行了大歷史跨度和大學科扇面的描述和闡釋,既有助于完善人類文化語言學的學科體系框架,豐富和深化對語言、文化及其關系的理論認識以及經驗研究,又對語言學史和語言學流派研究有所裨益。

本書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兩大維度。第一個維度旨在設置領域,其重點涉及以下重要範疇︰語言與人類,人類與進化,進化與文化,文化與認知,認知與環境,環境與文化行為,文化行為與公共意義,公共意義與社會符號,社會符號與(跨)文化交際。第二個維度為本書的重點,中心任務是詳細論述四個重要的理論概念或命題,即文化本體論、語言世界觀、語言使用作為文化實踐、交談(際)民族文化研究。這四個重要的概念或命題成為本書探討人類文化語言學理論與方法架構的基本論域。
 

目錄

第一章 引論︰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理論交叉和滲透
第一節 語言作為人類條件
一、人類學的中心問題及其探索路徑
1.人與語言︰問題的提出
2.人類的生物性和行為性變革︰問題的切入
二、語言的語言學界定
1.語言是文化意識和符號行為的前提
2.語言的基本屬性
三、語言產生的生物學理據
1.大腦新皮質的產生和功能化分區
2.元音化與意識控制
四、語言進化的社會特征及其進化論解釋
1.語言能力對社會協調活動的影響
2.環境對語言進化的社會文化作用
第二節 人類作為社會文化系統
一、人類的社會性質及其表現
1.人類的性質與人類社會
2.社會結構
(1)結構觀
(2)功能觀
(3)權力觀
3.社會互動
二、社會、文化以及文化的社會化
1.文化的涵義及其與社會的關系
2.文化產生的社會過程
3.文化的社會化
第三節 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的邊緣化
一、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歷史淵源
1.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理論建樹與影響
2.文化人類學的發展過程
二、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的交迭領域
1.理論聯系
2.交迭途徑與動力
(1)Humboldt
(2)Boas、Sapir和Whorlf
(3)Malinowski
(4)Levi-Strauss
(5)Bloomfield和Hockett
(6)Hymes、Goodenough和Geeitz
三、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邊緣學科及其理論任務
1.人類文化語言學及其他
2.邊緣學科的理論目標與任務
第二章 文化本體論
第一節 文化人類學流派及其文化觀分野
一、早期進化主義
1.對原始人社群的文化分析與結論
2.理論貢獻與缺陷
二、歷史特殊主義
1.對早期進化主義的批判
2.相對主義的悖論
三、播化主義
1.理論與影響
2.理論分異與未解問題
四、新進化主義
1.文化物質主義思想
2.文化生態方法
五、功能主義與結構主義
1.人類需求與制度
2.社會制度與法權規範
3.結構與認知
六、文化相對主義與文化心理學
1.文體相對主義的基本理論
2.文化相對主義的認知理據
……
 

陳忠華教授和韓曉玲教授送來他們合著的書稿《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邊緣化及其交迭領域》,讓我看後賜序文一篇。我粗看一遍,卻留下很深的印象,使我想起了我讀過的跟這個領域有關的一些著作.家里書架上有的是這幾本︰馬林諾夫斯基的《兩性社會學》(李安宅譯),羅常培的《語言與文化》(第1版,第2版),Lowell D.Holmes的Anthropology,林惠祥編譯的《文化人類學》(第1版1934,第2版1991),Leslie A.White的The Science of Culture:A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莫里斯的《指號、語言和行為》(羅蘭、周易譯,英文版,中文版),胡文仲編的《跨文化交際學選讀》(英文版),鄧曉華的《人類文化語言學》,還有朱文俊的《人類語言學論題研究》等。1999年5月在湘潭大學召開英漢文化對比與跨文化交際研討會,會上汪榕培與張後塵二位學長委托我主編《語言多學科研與應用》,其中“人類語言學”一章是特約林書武先生寫的。他寫得很認真,材料豐富、準確,論述條理清晰,我很感謝他。傅懋勤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寫的“人類語言學”詞條我曾仔細看過,羅常培的《語言與文化》他在該詞條中只字未提,應該說是個不小的缺點,因為“1943年以後,他(羅常培)的治學道路又從語言學跨進文化人類學,其成果結集為本書——《語言與文化》。其中論及從語源看文化遺跡,從造詞心理看民族文化,借字和文化接觸,從地名看民族遷徙蹤跡,從姓氏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特別是為研究藏緬族的‘父子連名制’曾付出很多精力),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等都是很精彩的。”(邢公畹︰《語言與文化》再版序,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頁)很顯然,這些內容都屬于“人類語言學”。這本書雖小,但對中國的人類語言學具有重要的開拓作用,其歷史功績不可低估。

我羅列這些情況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想用其中的一些著作跟陳、韓的合著做一點粗略的比較,以說明陳、韓著作的特點與貢獻;二是想把我心中有關這個領域的學理與學科關系的混亂狀態理出個頭緒,讓我明白,也讓別人明白。但不知我能不能做到。

1.陳、韓的著作跟歲常培、鄧曉華、朱文俊的著作相比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全書注重理論的梳理與比較,它以語言學為立足點,以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的交叉領域為中心,梳理和比較了從古希臘到近現代許多不同學科學者對語言、文化、人類、民族、社會、環境、思維、認知、行為、交際、符號、價值、木體、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範疇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這些範疇的來源、界定、闡釋、異同、發展及其相互關系.從而探尋了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兩個學科的交叉途徑、動力和條件.為創建新的範疇奠定了基礎。這是學科理論建設的基甜;工作,舊範疇的改造與新範疇的創建沒有這種T夫的研究是不可能的。羅、鄧、朱三書的語料都比較豐富,這是他們的特點。羅著既有漢語古今、方言、和少數民族的語料,又有英、法、俄、葡等外語的語料。鄧足研究音韻學、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的,所以他的語料主要來自這三個領域。朱老師研究人類語言學起步較早,1994年就出版過《現代英語語佔與文化研究》,他這兩部著作的語料主要來自英語與其他語種,漢語的語料較少。

陳、韓著作的另一特點是詳細論述了人類文化語言學(ethnolinguistics)的四個基本論域︰文化本體論、語言世界觀、語言使用即文化實踐、言說/交際描寫文化人類學(ethnography of speaking/communication)。作者雖然沒有明確說}H但實際上他們已經把這四個重要領域看作了人類文化語言學的研究對象。這就為建立自己的學科系統解決了首要理論問題︰明確學科研究對象。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羅著已經有了明確的學科交叉研究的思想,他在“引言”中說︰“假如我這一次嘗試能夠有些許貢獻,那就可以給語言和人類學的研究搭起一個橋梁來。這在國外本來(是)不足稀奇的,薩皮爾以語言學家晚年轉向人類學,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以人類學家晚年轉向語言學,便是很好的例子。以作者的學識而論,本來不敢攀附這兩位有名的學者。況且這條路子存中同義是新創的方向,臨時搜集材料一定免不了疏陋(漏)的地方。”(正文第2頁,引文中括號內的漢字為本義作者所補/改)鄧著不但為“人類文化語言學”下了如下的定義︰“人類義化語言學是一門綜合學科,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綜合運用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語言結構、語言變化和社會義化結構的關系,力圖在語言結構和文化之間建立對應關系。”(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9頁)而且論述了學科產生的背景與意義、研究對象與範疇、理論與方法、跟相關學科的關系與發展前景(6-19),並建立了自己的學科理論系統。這本書價值如何?嚴學窘在序中評價說︰“建立一門新學科,必然伴隨著一大串概念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為一門學科找到獨特的領域和立足的根基。眼望著這滿載概念、判斷、推理、比較的科學語言之舟,向著邏輯真理的彼岸鼓起風帆,一路凱歌行進。曉華現在能夠開路帶著人走,而不是跟著人走,吾師羅常培先生晚年所專古代的‘語言與文化’之學,有所薪傳了。本書把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很好的結合在一起,真正解決了一些語言文化史上的重要問題,使本書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本書對語言與文化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這是一部很有價值的理論著作。語言學與人類學相結合,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這在國內是首創,代表了文化語言學研究的真正方向。”朱老師的著作第一章講了人類語言學家考察語言的重心轉移(比如語言社會變體、話語模式與體態、語言間的異同及其社會文化根源等)和語義跟社會環境的關系(重點從功能與意義、意義與相互作、結構主義觀、語言、權力和思想等幾個方面)。這一章雖然簡略,但很值得關注,因為講的是西方該領域的研究動態與發展趨勢。但全書不追求理論的系統建構,重點在于以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為主線進行微觀研究,比如語音、詞語、命名、委婉語、比喻、顏色、諺語、宗教、姓名、地名等等。方立的評價是“一部力作,不僅涉及面廣,而且論述精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II頁)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0